《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团队发现古菌转录终止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古菌是有别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第三种生命形式,它们具有细菌样的细胞形式,却使用真核生物样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器。由于古菌的发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域的确立晚于细菌和真核生物,而且它们多属于极端微生物,对其生物学过程及遗传机制认识较少。转录终止是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该过程界定一个转录子的3′端及其正确的结构,以保证储存在DNA中的遗传信息正确传递。转录终止的缺陷将导致转录组表达紊乱、基因表达调控失调、及生物大分子机器间的碰撞而导致染色体断裂等。因此,国际上对细菌和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古菌的转录终止过程与机制仍所知甚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种类最丰富的古菌类群——甲烷古菌的生理代谢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该团队的李洁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10余年研究,发现模式甲烷古菌中组学水平的mRNA加工现象,改变了过去认为原核生物“mRNA不加工”的认知,揭示了古菌的核糖体蛋白合成和组装的转录后调控机制(Nucleic Acids Res,2017);发现mRNA加工对甲烷古菌的低温适应重要(Environ Microbiol, 2021),并揭示了相关核酸酶的工作机制(RNA Biol 2020;Mol Microbiol,2017);发现首个古菌的冷休克蛋白及其RNA伴侣蛋白功能(PLoS Genet,2019; Front Microbiol, 2017)。近期,该研究小组更是通过近6年的系统研究,报道了在古菌中寻找了近40年的全局转录终止因子-核酸内切酶aCPSF1,揭示了aCPSF1通过切割RNA 3′端而介导古菌转录终止的工作模式-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相似的转录终止模式,为“古菌是真核生物的进化起源”提供了新的遗传学证据。aCPSF1广泛分布于所有古菌中,而且亲缘关系甚远的奇古菌及Asgard古菌的aCPSF1在甲烷古菌中也发挥转录终止功能,说明古菌广泛采用aCPSF1依赖的转录终止模式。研究结果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2020)。与黄力研究员研究组郑小伟博士合作,研究小组发现aCPSF1蛋白是古菌的新的系统发育分子标识,可用于古菌的分类学研究。古菌的aCPSF1分类系统具有比16S rRNA高的分辨率,又避免了目前采用的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中耗时长的问题。研究结果发表在Microbiology Spectrum(2021)上。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研究小组采用新发展的RNA 3′端测序技术,并结合体外生化和体内遗传学实验,证明了终止因子aCPSF1特异识别的终止子信号-3′端的U-tract序列,并发现aCPSF1依赖其N端KH结构域特异性识别终止子信号,并依赖其核酸酶功能域完成mRNA 3′端的切割从而介导古菌的高效终止。由此发现显著区别于细菌,在古菌中,转录终止因子aCPSF1 (反式作用蛋白)与终止子U-tract序列(顺式元件)共协同控制高效转录终止效率;且该发现进一步表明尽管古菌采用真核样的转录终止模式,但其转录终止模式应是真核生物转录终止的初生并简化版本。该结果于12月30日在eLife在线发表。副研究员李洁、博士生岳雷和硕士生李志华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东秀珠研究员和李洁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48/17/9589/5898609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70464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1539-21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201/t20220105_6334213.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东秀珠研究团队发现模式古菌中转录终止介导的新调控模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19
    •   近日,东秀珠研究团队在产甲烷古菌的遗传生理及转录调控(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期刊。   古菌是与细菌和真核生物相并列的第三种生命形式,是生物圈边界的界定者,因此提供了发现新生命现象、机制及技术创新的独特路径;但目前对古菌必需生命过程——转录过程及机制还所知较少,限制了对古菌的开发利用。该团队在前期有关古菌转录终止的研究基础(Nucleic Acids Res,2020;elife,2021; Microbiology Spectrum,2021)上,通过建立新的全长转录组测序技术,并整合dRNA-seq,Term-seq及Illumina RNA-seq,在单碱基水平确定了模式甲烷古菌的操纵子组成;发现组学水平的操纵子内部转录终止现象,揭示内部终止同样依赖终止因子aCPSF1和终止子U-tract。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终止可能决定操纵子内基因的阶梯差异表达;利用新建立的CRISPR-Cas9编辑工具(Microbiology Spectrum, 2022)突变部分操纵子中的内部终止子后,证明内部终止精准调控包括核糖体-RNA聚合酶亚基等操纵子基因的差异转录及其精准剂量比;破坏该调控后,发现导致下游的RNA聚合酶亚基转录上调,但却导致菌体的生长显著下降,且转录速率、翻译速率下降,并发现导致组装的RNA聚合酶复合物显著降低;由此证明了操纵子内部终止是一种重要的新转录调控模式,其通过精准控制操纵子内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调控着细胞生理所需的重要功能基因,包括核糖体亚基-RNA聚合酶亚基等的精准表达及剂量比,以保证菌体的最适生理和生长。此外,通过生信分析发现核糖体-RNA聚合酶亚基同源基因操纵子普遍存在于古菌各进化分支的物种中,且代表性古菌的转录组数据提示了类似的差异表达现象,表明操纵子内部终止机制可能是古菌物种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新转录调控模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东秀珠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文婷为文章第一作者,李洁副研究员和东秀珠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ad575/7223592
  • 《微生物所发现水稻黄单胞菌效应子调控作物免疫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7-09
    •   黄单胞菌是一类能够侵染水稻、小麦、番茄以及十字花科等多种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病原细菌。水稻黄单胞菌侵染水稻造成的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病原细菌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分泌许多效应子进入植物细胞内,操控植物细胞内的免疫信号传导以及其他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如干扰植物蛋白功能、操纵植物激素改变等),来帮助病原微生物致病。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子包括两大类:转录激活子样(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TAL)和非转录激活子样(non-TAL)效应子。TAL效应子通过自身的重复序列直接识别并结合靶基因启动子来调控宿主基因表达;然而对non-TAL效应子致病机理的了解却十分匮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杰课题组对水稻白叶枯病菌16个non-TAL效应子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分离了在水稻黄单胞菌致病性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效应子XopK。研究发现XopK具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通过直接泛素化修饰水稻重要免疫受体激酶OsSERK2并介导其降解,抑制植物免疫反应从而促进病菌致病性。该研究揭示了水稻白叶枯病non-TAL效应子XopK的生化活性,阐明了其操控植物免疫的机理和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   该成果于6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该研究的水稻材料和田间接种试验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学伟团队合作。张杰课题组的助理研究员秦君和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周晓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杰和陈学伟为共同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