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流可能会减少日本鳗鲡数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5-11
  • 由日本海洋地球科学和技术机构(JAMSTEC)的Yu-Lin Chang博士和Yasumasa Miyazawa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日本大学合作研究了海洋环流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数量减少的潜在影响,重点讨论了风向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过去二十年海洋环流的变化影响了日本和台湾的幼鳗捕捞量,每年减少约5%。

    日本鳗鲡产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北赤道流(NEC)与西边界流、黑潮北部交汇的上游。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和海洋大气因素,日本鳗鲡的捕捞量一直在下降,但原因尚未确定。

    为研究洋流变化对日本鳗鲡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应用数据同化海洋环流模式(日本海岸海洋可预报性实验2,JCOPE2),对1993年至2013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再分析。然后,对在北赤道流(NEC)产卵区释放的虚拟幼虫(V-幼虫)的扩散,包括它们的游泳行为和由洋流输送引起的移动进行模拟。

    结果表明,尽管年际波动,日本南部的V-幼虫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此外,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别是对于台湾西部和日本地区,V-幼虫向东亚的弥散现象减少,同时,移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由于NEC的减弱和产卵区附近南亚表层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v-幼虫倾向不是像90年代那样进入黑潮并向东亚移动,取而代之的是进入南部地区。

    Miyazawa博士认为,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环流对幼鳗捕捞量下降的趋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实际的鳗鲡幼苗迁徙模式仍然不确定。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生物因素和人口动态的变化,以及运用更复杂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傅圆圆 编译)

相关报告
  • 《过去十年海洋环流促进海洋吸收CO2》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2-16
    • 过去十年间,海洋吸收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更少的温室气体抵达大气层。这绝对是个好消息,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海洋中CO2浓度的增加导致了海洋酸化,阻碍一些海洋生物碳酸外壳的形成。海洋吸收CO2能力的增加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个未解之谜。最近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地理学家Timothy DeVries主导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翻转环流的放缓可能是催化剂,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DeVries研究小组编辑分析了三个十年阶段的现有的海洋示踪数据,包括温度、盐度、氯氟烃(一种融入海洋的人造气体)和C-14,并将其分为三个十年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分析结果描绘了海洋环流的特征,即每个时间阶段海水从海洋表面转移到深海,再循环到海洋表面。同时分析了每个环流模式下海洋气-碳交换以及海洋碳循环情况。 “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随着不同年代环流变化而改变,模型显示1990年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骤然下降,而在2000年有了较大提升” ,DeVries解释道,“而且这种变动直接跟海洋环流的变化有关”。DeVries认为这个发现似乎违反直觉,因为主流科学认为随着海洋表层的变暖,环流的减速会降低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尽管这是事实,但是短期内有另外一种影响似乎更为重要,即弱化的翻转环流只能携带少量富含二氧化碳的深海水到海洋表面,这就限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返回到大气层,从而导致海洋能够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海洋二氧化碳吸收量得到增加。Tim DeVries等人报道,本世纪初海洋大尺度循环(环流)相比上世纪90年代来得要弱(特别是在海洋上层),因而减少了海洋深处富含二氧化碳的海水向海洋表层的流动。这种效应外加上人为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增加了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浓度梯度,促进了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温度引起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化的影响不及海洋循环驱动效应的十分之一。鉴于本世纪初所观察到的海洋二氧化碳吸收的大部分变化都可以通过海洋循环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加以解释,海洋生物学过程很可能在这里只取到有限的一点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学过程在2000年以来的海洋碳吸收增加上不太可能取到主要作用。这并不意味着海洋生物学过程对环流变化保持不变,只是这些变化可能对碳吸收的净影响相对有限。例如,海洋上层环流的减少可能会导致表层海洋营养供应的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生物学吸收,而在混合层深度(海洋表层与风较好混合的深度)的温度驱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光照,潜在影响二氧化碳生物学吸收。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些海洋碳汇变化净影响可能是有限的,但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海洋生物群落结构。此外,如果能够用模型准确地描述这些生物学过程,对预测其它海洋气候影响以及未来海洋碳吸收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用于评估全球碳吸收的和模拟地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这一代模型并没有完全捕捉观察到的年代际变化,这说明我们评估当代碳预算和预测未来变化方面还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虽然Tim DeVries等人的工作对我们理解海洋碳吸收趋势而言是一大进步,但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这种2000年以来观察到的海洋碳吸收增加现象还将持续多久。至于未来会怎样,尚需要更详细的机制研究。 附图:影响海洋碳汇功能的各项因素 (张灿影、周伯柱 编译)
  • 《海洋酸化可能导致海洋扇贝业产值下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0-18
    • 据统计,渔民每年在美国东岸海域获得捕捞扇贝的产值超过5亿美元。近期,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创建的新模型显示这种渔业未来可能存在风险。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上层海洋变得越来越酸,在最坏的情况下,未来30到80年内海扇贝数量将减少50%以上。强有力的渔业管理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可能会减缓甚至阻止这种趋势。 目前没有任何海洋酸化对大西洋海扇贝的特定影响的研究,而该模型能够让科学家们探索海洋酸化的影响及如何改变扇贝种群的未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汇集了不断变化的海洋环境以及人类反应的模型,并结合社会经济决策、海洋化学、大气二氧化碳变化、经济发展和渔业管理,全面分析了环境变化在海洋扇贝业的不同方面的影响。海洋吸收大气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这会导致海洋pH值下降。这种酸度会腐蚀由蛤蜊、牡蛎和扇贝等贝类制成的碳酸钙壳,甚至阻止幼虫形成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将现有数据与模型中的主要因素(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海洋酸化影响、渔业管理政策和渔民燃料成本)进行结合。 研究指出,目前的海扇贝业非常健康,部分原因在于良好的管理。同时,研究利用该模型来探索良好的管理方法是否可以抵消海洋酸化的负面影响。 模型显示,由于气候政策导致的化石燃料排放减少可能对海洋扇贝业造成重大影响。在所有的预测情景中,尽管采用了更严格的管理措施,甚至完全关闭了部分渔业,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仍然导致海洋酸化增加和海扇贝数量减少。研究强调了大气中碳排放量对海扇贝的潜在风险以及其他商业贝类捕捞的影响:未来100年,在最恶劣的海洋酸化影响下,海扇贝数量会下降50%,而若实施积极的气候政策,此数量将仅减少13%。 (冯若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