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成功制备生物降解热塑性弹性体》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12
  •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胡本林研究员、王静刚教授级高工、刘斐研究员合作团队在《先进功能材料》发表创新成果,提出“解锁本征熵弹性”策略,通过一锅熔融缩聚法成功制备可变组成的聚(乙烯-环己烷二甲醇丁二酸酯)(PECS)共聚酯。该材料单条分子链同时发挥可逆网络和物理交联点作用,其机械性能随乙二醇(EG)含量增加从塑性转变为弹性,弹性恢复率高达90%(200%应变下),并具备多重熔融再加工性、优异血液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有望替代不可降解弹性体缓解塑料污染。
    该研究通过“单链双功能”创新设计,结合一锅法公斤级量产工艺,成功破解生物降解弹性体的性能瓶颈。PECS材料家族凭借可调节的力学性能、多重再加工能力和卓越生物相容性,为开发低成本、高性能且环境友好的弹性体提供了新范式,在医疗植入、可穿戴设备及可持续材料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原文来源:https://www.chemall.com.cn/news/show-22293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Science:弹性铁电迈出重要一步》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电活性材料,铁电体(FE)自发极化可以在外部电刺激下重新定向,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红外探测器和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的传感器。用于可穿戴和生物电子设备的铁电材料应柔软、柔韧且有弹性,以与人体相容。然后,这些要求对传统的铁电材料(如无机氧化物)提出了挑战,这些材料通常是刚性和脆性的。铁电聚合物具有机械柔韧性和轻质等优点,但主要的铁电聚合物聚偏二氟乙烯(PVDF)通常表现出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更加具体来看,常用的PVDF可以根据不同的晶相分为α、β、γ、δ和ε,极性β相拥有最出色的铁电响应,聚合物链的极性结构处于全反式构象。因此,在PVDF中添加三氟乙烯(TrFE)结构单元有利于在共聚物P(VDF-T rFE)中形成极性β相,从而实现增强铁电性的最终目的。 因此,基于以上的研究表明,通过诱导极性β相的形成是实现PVDF基铁电聚合物中的铁电性的关键一环。从某种意义上看,化学改性或者化学修饰是实现弹性铁电体的重要发展方向。 【成果掠影】 在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李润伟研究员与胡本林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报告了一种基于PVDF的通过部分交联实现的固有弹性铁电体,这是一种通过共价键连接两条聚合物链的过程。该聚合物即使在较大的机械变形下也表现出稳定的铁电性,适用于需要弹性的应用。 作者发现,交联密度优化值为1.44%时,化学改性后逇P(VDF-TrFE)能够表现出最佳的结晶度和弹性。此外,得益于PVDF和PEG二胺的不混溶联性主要发生在半结晶聚合物的非晶区域,这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结晶区域中的β相,并解释了观察到的铁电性。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化学改性可以将塑性铁电聚合物“调控”为弹性体,实现从不可逆变到可逆变形的转变。 此外,部分交联后P(VDF-TrFE)的弹性改善牺牲了压电系数,这导致将输入电信号转换为机械变形的效率降低,是否其他弹性聚合物可以赋予铁电性也应该被探索。例如,在弹性体中引入手性增加了采用铁电诱导极性结构的可能性。因此,使用同手性单元,例如手性单体和交联剂,可以使弹性体中的铁电性被合理设计。 相关研究成果2023年8月3日以“Intrinsically elastic polymer ferroelectric by precise slight cross-linking”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 【核心创新点】 1.本文开发了一种低密度策略,使用聚合物链的总重复的1至2%交联,以提高铁电聚合物P(VDF-TrFE)的弹性性能。本文中使用软链和长链交联剂聚乙二醇(PEG)二胺的部分交联赋予弹性和高结晶度,对于实现更好的铁电响应至关重要。 2.本文中制备的铁电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弹性恢复,弹性拉伸应变高达125%,比以前报道的PVDF基聚合物至少大一个数量级。即使高达70%的应变,它也显示出强大的铁电响应,也就是说,拉伸长度比其初始状态增加了70%。 【成果启示】 综上所述,作者提出了一种“轻微交联”策略来开发弹性铁电体,通过巧妙地将塑料聚合物铁电体与软链稍微交联成稳定的铁电体网络,成功地通过溶液处理和标准电子工业方法实现了弹性铁电体的制备。同时,开发了拉伸设置,以在应变下对铁电体响应施加应变。单轴拉伸后,全弹性装置表现出类似橡胶的行为。随着应变的增加,弹性铁电体的P-E环的矩形度逐渐改善。此外,为了评估应变对铁电体响应的影响,作者进行了模拟以计算真实值。通过改变应变值,在拉伸过程中从0%到70%几乎保持不变,从而意味着本文的弹性铁电体的铁电体响应不受施加应变的影响。应力消除后,铁电体响应几乎保持不变。更加重要的来看,本文中实现的弹性铁电体弥补了铁电体材料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的巨大鸿沟,在推动可穿戴、信息存储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文献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h2509
  • 《长春应用化学所制备出功能化聚烯烃热塑性弹性材料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0
    • 国内高端聚烯烃材料,尤其是聚烯烃弹性体材料的市场需求旺盛,并保持快速增长。开发高聚合活性、高共聚能力的烯烃聚合催化剂来制备聚烯烃弹性体材料,能够推动我国高端聚烯烃行业进入新阶段。 最近,基于前期对催化剂结构设计、合成、优化的探索与积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崔冬梅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类限制几何构型的喹啉-亚甲基-芴基钪双烷基配合物。该催化剂在有机硼盐和烷基铝的活化下,温和条件下即可催化邻/间/对氟苯乙烯(o/m/pFS=SF)与乙烯(E)的共聚合,活性高达1.8×106gmolSc-1h-1,所得共聚物具有一个来自E-SF无规共聚链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22.2℃- 5.1℃)和一个来自结晶性连续E-E链段的熔点(Tm=42.3℃-130.2℃),在室温下表现出热塑性弹性体(TPE)的性质,拉伸强度最高为39.5MPa,断裂伸长率为774%。将聚合物重复拉伸至300%的应变10次后,残余应变只有75%,表明E-SF共聚物具有优异的弹性恢复性能(如图)。E-SF共聚物优异的力学性能得益于其微相分离的形貌结构,E-E链段作为物理交联点,将柔性的E-SF链段连接成聚合物网络,赋予材料优异的强度和韧性。 DFT理论计算表明,配合物喹啉侧臂的电子效应和位阻作用在形成特殊序列结构的E-SF共聚物上起决定性作用:喹啉侧臂的弱吸电性增加了中心金属的Lewis酸性,提高乙烯聚合的活性,有利于形成连续的结晶性链段,由动力学控制;喹啉侧臂的位阻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积较大的对氟苯乙烯插入,使其只能离散式地插入到聚合物主链上,不能连续插入,由热力学控制。 物序列结构的调控,高活性制备出力学性能优异的功能化聚烯烃热塑性弹性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