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量子电池基础理论研究获进展》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与湖北大学、兰州大学合作,在量子电池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提出抗老化的远距充电量子电池方案。

    近年来,关于量子电池的研究是颇受关注的量子科技问题之一,同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也不断激发人们对变革性储供能装置研究的兴趣。人们期待通过量子系统的特性以及在微观尺度上重构热力学及动力学规律,结合在量子比特层面上的精确探测与操纵的实验技术,实现具有更小尺寸、更强充电功率、更高充电容量和更大可提取功的新原理储供能装置——量子电池。虽然近年来量子电池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它的实现与应用仍然面临挑战:量子电池的老化问题,这是由于环境诱导量子电池的退相干使其存储的能量自发耗散;量子电池普遍采用电池与充电器间的相干耦合来充电,但该充电方案受制于不可避免发生的退相干与电池-充电器间距增大而面临失效。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量子电池方案:分别扮演充电器和量子电池角色的两个二能级原子被放置在一个矩形中空金属波导中,充电器和量子电池的间距远大于能实现偶极-偶极相干耦合的有效距离。研究发现,利用波导中的真空电磁场这一共同环境诱导的非马尔科夫退相干动力学,可实现充电器与电池间免受老化影响的持续能量交换。该过程实现了量子电池非接触式的远距“类无线”充电,证实了退相干效应在建立电池-充电器间相干互联中的建设性作用,可解决量子电池的能量耗散问题和距离限制问题。该工作对进一步推动量子电池的物理实现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以Remote charging and degradation suppression for quantum battery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在量子引擎实验探索方面获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7-06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束缚体系量子信息处理研究组与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基于超冷40Ca+离子实验平台,实验探索了纠缠作为一种量子资源对量子引擎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量子引擎在其工作物质处于纠缠状态时能够输出更多的有用功,表明纠缠可作为“燃料”使用。 纠缠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是特有的量子资源,可以加快计算速度、保证通信中的信息安全以及提高测量的精度。当前,关于纠缠在能量转换和使用方面是否可以发挥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具有纠缠特性的量子引擎是否优于经典引擎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发生尚无定论。同时,鲜有关于以量子纠缠系统为工作物质的量子引擎的实验研究,亦未有定量的实验验证。 该研究组以稳定束缚在离子阱中的超冷40Ca+离子为工作物质,设计了具有纠缠特性的量子引擎。该量子引擎带有一个量子负载。它由离子所共有的一个量子振动模式来充当。科研人员利用热力学循环使该量子引擎将激光的光子能量通过工作物质(离子)转化为量子负载的声子能量,并定义了转换效率。进而,为了估算这些转化的能量有多少是可以提取的能量即有用功,研究人员定义了机械效率。 为了验证纠缠在量子引擎中的作用,该研究通过调整工作物质的纠缠度来定量评估量子引擎的性能。实验中,研究通过精准操控激光来控制纠缠逻辑门操作的时间,以获得不同纠缠度的工作物质。同时,研究通过测量工作物质中被吸收的光子数和负载中增加的声子数,得到了不同纠缠度下的转换效率和机械效率。实验表明,机械效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工作物质为最大纠缠处,但转换效率几乎不受纠缠度的影响。实验数据分析表明,量子引擎在其工作物质处于纠缠态时能够输出更多的有用功;而量子引擎的转换效率与纠缠无关,也与有用功的输出无关。 该成果为纠缠能够在量子引擎中起到“燃料”的作用提供了实验证据,并表明了量子引擎的研发应更多地关注机械效率而不是转换效率。上述成果为研发量子马达和量子电池等微观能源器件提供了新视角。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nergy-Conversion Device Using a Quantum Engine with the Work Medium of Two-Atom Entanglement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获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江开军研究团队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实验制备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发现了体系在自由飞行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满足标度不变性,并通过测量呼吸模式证明了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 幺正费米气体的s波散射长度趋近无穷大,为标度不变体系。当这种气体被装载到一个各向同性的偶极势阱时,体黏度和剪切黏度对体系自由膨胀过程的影响会消失,而体系展现出全方位的标度不变膨胀行为。同时,对势阱中的体系而言,其哈密顿量满足SO(2,1)李代数关系。这预示着体系拥有一些独特的集体激发模式。研究球形幺正费米气体的动力学行为对探讨强关联体系中的非平衡动力学演化较为重要,但在实验上制备这样的气体却颇有挑战性。 该研究利用两束椭圆激光来构建各向同性的光偶极阱。研究通过三透镜系统和PID控制系统对光阱的非球度进行调控,利用特定的梯度磁场来消除重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借助磁场Feshbach共振技术,调控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使体系进入幺正区域。在获取6Li原子简并费米气体后,研究利用光阱转移技术将费米气体转移到各向同性的光偶极阱中,并通过蒸发冷却获得超低温的球形幺正费米气体。 研究显示,在自由膨胀实验中,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展现出独特的标度不变性。这种性质不依赖方向和温度条件,亦是各向异性体系不具备的。测量发现,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和势能相等,这验证了幺正费米气体的维里定理。研究观察了体系的呼吸模式,发现了其振荡频率恰好为囚禁频率的两倍,且模式的衰减率低,这为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提供了实验支持。研究测量了标度不变性被破坏时体系的自由膨胀行为,并在BEC-BCS渡越区间获得了连接化学势与原子密度的有效指数。实验结果与平均场理论计算定性一致。 该研究揭示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的标度不变性,并对具有SO(2,1)对称性的三维超冷费米气体开展了实验研究,为研究具有共形不变性体系的非平衡动力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被遴选为编辑推荐文章,以Scale Invariance of a Spherical Unitary Fermi Ga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