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在量子引擎实验探索方面获进展》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7-06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束缚体系量子信息处理研究组与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合作,基于超冷40Ca+离子实验平台,实验探索了纠缠作为一种量子资源对量子引擎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量子引擎在其工作物质处于纠缠状态时能够输出更多的有用功,表明纠缠可作为“燃料”使用。

    纠缠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是特有的量子资源,可以加快计算速度、保证通信中的信息安全以及提高测量的精度。当前,关于纠缠在能量转换和使用方面是否可以发挥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具有纠缠特性的量子引擎是否优于经典引擎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发生尚无定论。同时,鲜有关于以量子纠缠系统为工作物质的量子引擎的实验研究,亦未有定量的实验验证。

    该研究组以稳定束缚在离子阱中的超冷40Ca+离子为工作物质,设计了具有纠缠特性的量子引擎。该量子引擎带有一个量子负载。它由离子所共有的一个量子振动模式来充当。科研人员利用热力学循环使该量子引擎将激光的光子能量通过工作物质(离子)转化为量子负载的声子能量,并定义了转换效率。进而,为了估算这些转化的能量有多少是可以提取的能量即有用功,研究人员定义了机械效率。

    为了验证纠缠在量子引擎中的作用,该研究通过调整工作物质的纠缠度来定量评估量子引擎的性能。实验中,研究通过精准操控激光来控制纠缠逻辑门操作的时间,以获得不同纠缠度的工作物质。同时,研究通过测量工作物质中被吸收的光子数和负载中增加的声子数,得到了不同纠缠度下的转换效率和机械效率。实验表明,机械效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工作物质为最大纠缠处,但转换效率几乎不受纠缠度的影响。实验数据分析表明,量子引擎在其工作物质处于纠缠态时能够输出更多的有用功;而量子引擎的转换效率与纠缠无关,也与有用功的输出无关。

    该成果为纠缠能够在量子引擎中起到“燃料”的作用提供了实验证据,并表明了量子引擎的研发应更多地关注机械效率而不是转换效率。上述成果为研发量子马达和量子电池等微观能源器件提供了新视角。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nergy-Conversion Device Using a Quantum Engine with the Work Medium of Two-Atom Entanglement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生物酶开发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2月28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从刚、杨明晖课题组,在ATP合成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中取得进展,首次获得了具有单结构域的ATP合成酶,解析了酶催化的分子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多种底物分子的磷酸化实验。 ATP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对于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生物体内的ATP合成依赖于ATP合酶蛋白质机器以及多结构域的腺苷酸激酶体系,但系统庞大难以规模化应用,工业生产常用的微生物发酵法和生物酶催化法存在工艺繁冗、操作复杂不易控制等缺陷。因此,开发简单且反应条件温和的高效ATP合成酶,实现体外和生物系统中ATP的可回收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海栖热袍菌组氨酸激酶HK853是具有多种催化功能的蛋白酶,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底物专一性。研究发现,HK853的CA结构域具有新的ATP合成功能,可利用ADP高效合成ATP,且催化反应温和可控。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单结构域ATP合成酶HK853CA,并运用核磁共振等技术表征了HK853CA实现ATP合成催化反应的最适条件,如温度、浓度、pH值及金属离子结合能力等。研究通过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解析了酶催化的分子机制,即HK853CA可以同时结合两分子ADP生成ATP和AMP,且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逆。研究将ATP合成酶HK853CA应用于多种底物(如蛋白质、DNA以及小分子等)磷酸化的生物体系,实现了ADP和ATP能源分子的高效利用。 该研究基于酶催化的分子机制设计了一系列突变以调节其催化活性,并发现了此催化反应在组氨酸激酶家族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为后续的生物酶改造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关研究成果以An ATP "Synthase" Derived from a Single Structural Domain of Bacterial Histidine Kinase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支持。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量子电池基础理论研究获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与湖北大学、兰州大学合作,在量子电池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提出抗老化的远距充电量子电池方案。 近年来,关于量子电池的研究是颇受关注的量子科技问题之一,同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也不断激发人们对变革性储供能装置研究的兴趣。人们期待通过量子系统的特性以及在微观尺度上重构热力学及动力学规律,结合在量子比特层面上的精确探测与操纵的实验技术,实现具有更小尺寸、更强充电功率、更高充电容量和更大可提取功的新原理储供能装置——量子电池。虽然近年来量子电池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它的实现与应用仍然面临挑战:量子电池的老化问题,这是由于环境诱导量子电池的退相干使其存储的能量自发耗散;量子电池普遍采用电池与充电器间的相干耦合来充电,但该充电方案受制于不可避免发生的退相干与电池-充电器间距增大而面临失效。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量子电池方案:分别扮演充电器和量子电池角色的两个二能级原子被放置在一个矩形中空金属波导中,充电器和量子电池的间距远大于能实现偶极-偶极相干耦合的有效距离。研究发现,利用波导中的真空电磁场这一共同环境诱导的非马尔科夫退相干动力学,可实现充电器与电池间免受老化影响的持续能量交换。该过程实现了量子电池非接触式的远距“类无线”充电,证实了退相干效应在建立电池-充电器间相干互联中的建设性作用,可解决量子电池的能量耗散问题和距离限制问题。该工作对进一步推动量子电池的物理实现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以Remote charging and degradation suppression for quantum battery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