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葡萄花油田补液增能治理欠注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8
  • 4月10日,在大庆油田采油七厂葡北油田葡91-斜91井井场,科研人员仔细检查着工艺设备的运转情况,密切关注各项施工参数。“经过测算,平均单井增注达到1100立方米,平均井组增产300吨以上,区块自然递减率减缓5个百分点以上。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具备了向油田大面积推广的条件。”采油七厂工艺研究所综合方案室副主任黄冲介绍说。

    经过大庆油田采油七厂科研人员5年的持续攻关,一项专门用于解决外围低渗油田欠注难题的实用新技术——补液增能技术,具备了在大庆油田全面推广应用的条件。截至目前,此项技术已完成现场应用65井(次),累计增油突破两万吨。

    补液增能技术是利用地面橇装注入设备,将增能液连续注入目的层段,改善地层渗透性,增加地下存水率,起到能量补充和地层解堵的双重作用,从而达到治理欠注井的目的。

    “每年冬季,油田都有大批欠注井因无法治理而被迫扫线关井,对产量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仅我们厂平均每年就有200多口井关井。今年,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了10口典型的关停注水井开展施工,首次在低温条件下进行补液增能技术试验应用,此举将进一步拓展这项技术的适用范围,预计全年可增油3000吨,投入产出比达1:5以上。”采油七厂工艺研究所综合方案室主任沈强介绍说。

    自2017年开始,采油七厂应用补液增能技术先后开展了外围低渗油田欠注水井单井治理试验、老区油田高含水区块油井单井治理试验、外围低渗油田欠注区块整体治理试验等多种类型的现场试验。在成本占比最大的注入剂规模设计上,科研人员以欠注区块补液、区域个性设计为原则,综合考量平面欠注井排分布、小层窄条状发育等特征,对区块平面进行划分,合理优化各小层施工规模,发挥对应增能效果,优化后平均单井注入量降低600立方米,节约费用2.4万元。在敖106-3欠注井区整体治理试验中,科研人员在方案编制上采取优选关键井集中治理、细化单井层个性治理、清水替代驱液剂等方式累计减少投入522万元,不仅取得累计增油5455吨的良好效果,而且创出外围低渗区块平均单井措施投入产出比达1:5.04的效益新高度。实验不仅证明了补液增能技术具有广泛的技术适应性,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原文来源:https://oil.in-en.com/html/oil-2938016.shtml
相关报告
  • 《降本增效 大庆葡萄花油田纳米技术治理结蜡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18
    • 国际能源网获悉,截至1月14日,大庆葡萄花油田应用新型纳米固体防蜡器1年多来,已治理结蜡井19口,平均单井清蜡周期由83天延长到292天,年平均减少热洗64井次,节约成本25.4万元。 纳米固体防蜡器是一种新型长效防蜡装置,由内层纳米固体防蜡剂和外层缓释渗透膜组成。它安装在油井抽油泵的下端。当油井生产时,油流通过防蜡器后,纳米固体防蜡剂会在油流的冲刷和缓释渗透膜控制下缓慢溶解释放出有效成分。纳米固体防蜡剂的主要成分是有机改性纳米蒙脱土,是一种特殊的纳米材料。它能够在纳米层面上抑制蜡晶生长和聚集,降低原油的析蜡点,改善原油的低温流动性,实现防蜡清蜡。试验室条件下,纳米固体防蜡剂可降低原油凝固点5摄氏度至15摄氏度,有效期长达540天。 7N250-308井是较早应用纳米固体防蜡器进行治理的结蜡井。应用前,这口井的平均清蜡周期仅90天;应用后,这口井已平稳运行了300多天,目前纳米固体防蜡装置依然有效。由于治理后的原油流动性增强,这口井的产量潜力也得到释放,日产油量由应用前的0.8吨上升至目前的2吨。 纳米固体防蜡器不仅对结蜡井有良好的治理效果,而且通过调整防蜡剂配方,还可用于治理因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导致堵塞的油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979年7月1日,葡萄花油田第一批油田投产,到年底,产油能力达到124万吨,为大庆油田高产稳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 《大庆油田:用细菌把原油赶出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8
    • 扩大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规模,以更低成本实现更好的增油效果。”4月13日,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二室微生物采油课题组组长李蔚告诉记者,大庆油田逐年加快微生物采油技术攻关步伐,成效显著,前景广阔。 据悉,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将菌液和营养剂注入油层,或单纯注入营养剂,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技术,技术优势在于成本低、无污染、适用于各类油藏。大庆外围油田已探明地质储量虽然丰富,但是新油区接替储量潜力严重不足,且老油区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储量依靠常规水驱难以有效挖潜,给原油稳产、技术攻关和效益开发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加快微生物采油技术步伐,不断扩大外围微生物驱应用规模,力争“十四五”末形成原油年产5万吨规模,对大庆油田高质量原油稳产意义重大。 “形象地说,微生物采油技术就是把千百万个小细菌注入地下,让微生物进行繁殖,进而把油赶出来。”在大庆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实验室内,高级工程师王蕊告诉记者,在大庆外围油田有这样一类井,由于原油蜡胶质含量高、黏度高,采油生产面临着地层深部驱替难、近井地带流动难、井筒部位采出难“三大难题”。采油七厂通过先导试验发现,一些特殊的细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解石蜡的碳链,阻止其凝固结蜡。经过两年的攻关试验,单井年累计增油337吨,平均有效期227天,平均单井投入产出比达到1∶4以上。目前,微生物降黏增产这一新技术已顺利进入现场施工阶段,预计在葡萄花油田治理低产井30口,有效增油8000吨以上,为大庆外围油田再添一项低成本增产利器。 “微生物采油是储备技术,也是颠覆性技术。”李蔚介绍,多年来,大庆油田几代科研人员强化“一吨油”意识,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攻关与现场试验,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驱油机理、高效驱油体系构建、降解原油成甲烷气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针对国家重大专项技术——微生物吞吐现场试验攻关,增油效果已高于国内外平均水平。“微生物吞吐具有投入产出比高、单井能多轮次应用等特点,可作为外围油田常规增产措施,这无疑为‘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外围油田微生物驱油扩大试验奠定了基础。”他说。 微生物采油技术中的微生物驱油跟踪调整技术正逐年扩大试验规模。进入“十四五”,大庆油田加快推进庆新油田卫21区块南部和葡南油田葡南三断块等外围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试验。通过现场试验,含油面积、地质储量、单井有效厚度等参数明显优化,有效增加了可采储量,实现微生物菌液注入和原油采出同步进行。截至目前,葡南油田试验区日产液量上升、日产油稳定、综合含水率稳定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