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成功研制20余种核电机器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26
  •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记者 安娜、高敬)中国广核集团研究院院长郝志坚23日表示,中广核研究院目前已完成20余种核电机器人的研制,已实现超过10亿元的供货业绩,多款产品成功应用于防城港、阳江、红沿河、大亚湾等核电基地。

      郝志坚是在23日于北京举行的“中广核2018年度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随着核电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公众对核安全的高度关注,利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解决核电站特殊环境下的日常检修、事故处理等复杂操作已成为全球发展的热点。

      据郝志坚介绍,中国广核集团是较早涉足核电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供货的企业,中广核研究院作为研发主体,围绕核电现场设备检测、维修、故障处理等需求,研发了一系列服务于核电站现场的特种机器人。目前核电机器人产品涵盖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及堆内构件检修、核燃料组件操作及检测修复、蒸发器视频检查及堵板操作、高危区域探查与作业、取水隧洞海生物监测及清理、核应急救灾等多个领域。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核电机器人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探索核电机器人向民用市场领域的应用拓展,将核电机器人优秀成果推广到民用特种行业。”郝志坚说。

相关报告
  • 《机器人产业:产品研制追不上市场"增机"需求》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1-05-20
    • 人才急缺、技术瓶颈、机器人创业团队困局……连日来,“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系列活动——机器人万里行”走进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听取行业企业“吐槽”,聚焦机器人产业“新赛道”,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 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之一,江苏南京和常州是此次“机器人万里行”调研的重镇。 曾以组装了好莱坞电影《环太平洋》中的机甲机器人而闻名的江苏常州市,目前已经形成了常州武进机器人产业聚集地,这里聚集了机器人研发生产及配套集成企业60余家,江苏有近70%的机器人产能出自常州,产业链规模也突破60亿元。 江苏省南京市近年来持续加大智能制造产业投入,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该市目前涉及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近百家,2020年产业规模近100亿元,工业机器人年产量突破一万台套,同比增长20%。 在两地的走访中发现,随着机器人市场需求的蓬勃发展,机器人的种类也可谓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坚果不打开也能知道坏果率,水果的甜度变得可视,穿梭饭店商场24小时服务不间断,代替消防队员深入火场,极端制造环境下运行自如…… 这些由机器人带来的技术革新,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正在促进越来越多的产业“增机”。 然而,激增的庞大市场需求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来说,除了对“朝阳产业”的信心之外,也有了重任在肩的压力。 江苏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脱胎自传统制造业的机器人研发企业,该企业副总经理孙敬忠坦言,“传统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非常大,比如华东地区的大部分炼钢企业,身处恶劣操作环境的一线工人已经大幅缩减,远程操控机器人正在成为工厂的主要一线‘ 操作工’ 。但生产环境是复杂的,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非常高,可以说,传统产业‘ 增机’ 的需求是巨大的,但市场都只能停下来等待产品,等待机器人研发的日新月异,满足更多样的需求。” 随着机器人市场需求的蓬勃发展,机器人的种类也可谓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老牌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主任桑志民也认为,“目前机器人还无法完成很多制造领域对细致工艺的需求,需要人工智能的介入,带来更多元的柔性生产功能。” 征途新视(江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蒋媛媛则提出,该企业研发的缺陷检测机器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订单越来越多,然而研发技术人才紧缺也一直困扰着企业发展。 对此,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负责人李磊表示,园区聚集了众多智能制造的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技术转化跟不上使得众多技术搁置。希望行业能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技术转化。 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未来,有企业家表示,“在机器人这个全球行业赛道里,中国如果只在国外成熟领域竞争,永远做不到领跑,只有在新的赛道中才能实现抢跑。” 常州华数锦明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申灿告诉记者,今年公司的订单增加了300%,都来自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今年前两个季度就完成了去年全年的产能。” 南京极致嘉机器人有限公司南京厂长樊玺声介绍,该企业主营的物流机器人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针对市场需求,企业正在研发新型的重载机器人,解决物流制造等企业货场的转运痛点。”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机器人企业可以说是潮涌一般出现,但也如同潮涌一般消失。”桑志民直言,大浪淘金留下的都是强者,“企业的定位很重要,同质化发展最后就是大鱼吃小鱼。” 活动主办方—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提出,全球的机器人市场,中国是最大的,在应用领域的发展,中国也是最快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人机共存”是必将到来的未来,对于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来说,道路虽阻但未来不远。
  • 《中信重工智能机器人列装全国30余个省份》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9-09
    • 近日,在四川省泸州市,由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研发生产的45台特种机器人正式交付当地消防部门。以此为标志,中信重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列装全国30余个省份,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昨日,在四川省泸州市,由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研发生产的45台特种机器人正式交付当地消防部门。以此为标志,中信重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列装全国30余个省份,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近年,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紧盯做大做强特种机器人产业目标,围绕“安全智能”和“美好生活”理念,在中国智能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做出了独特贡献。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践行国家战略,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目前已经拥有特种机器人、煤矿智能装备两大产业120余种产品,多项核心技术具备先发优势。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并以产业引领者的姿态,运用创新的机器人及智能化科技推动着各行各业变革。   今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首支规模型消防机器人战斗实体编队——“利刃编队”正式列装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自主研制的特种机器人并开始执勤。无独有偶。5月28日,福建省漳州市消防救援系统也列装了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不久,福建省龙岩市一家新能源公司储存植物油、生物柴油、甲醇的油罐发生大火,中信重工消防灭火机器人紧急驰援参与灭火处置,消息登上央视新闻。   截至今年8月底,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的特种机器人已经在包括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全国30余个省市列装,成为中国特种机器人产业市场的开拓者和领跑者。   8月27日,《参考消息》在头版头条刊发文章《习近平指明中国新发展方向》,该文采用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特种机器人生产场景照片作为全篇唯一压题之照,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在大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   面向“十四五”,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将坚持“核心技术+核心制造+产业经营+资本运营”的总体发展思路,聚焦特种机器人及矿山智能装备领域,不断做大产业规模,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的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公司,以“国之重器”的责任和担当,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用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