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智能机器人列装全国30余个省份》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9-09
  • 近日,在四川省泸州市,由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研发生产的45台特种机器人正式交付当地消防部门。以此为标志,中信重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列装全国30余个省份,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昨日,在四川省泸州市,由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研发生产的45台特种机器人正式交付当地消防部门。以此为标志,中信重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列装全国30余个省份,成为中国先进制造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近年,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紧盯做大做强特种机器人产业目标,围绕“安全智能”和“美好生活”理念,在中国智能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做出了独特贡献。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践行国家战略,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目前已经拥有特种机器人、煤矿智能装备两大产业120余种产品,多项核心技术具备先发优势。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并以产业引领者的姿态,运用创新的机器人及智能化科技推动着各行各业变革。

      今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首支规模型消防机器人战斗实体编队——“利刃编队”正式列装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自主研制的特种机器人并开始执勤。无独有偶。5月28日,福建省漳州市消防救援系统也列装了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不久,福建省龙岩市一家新能源公司储存植物油、生物柴油、甲醇的油罐发生大火,中信重工消防灭火机器人紧急驰援参与灭火处置,消息登上央视新闻。

      截至今年8月底,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的特种机器人已经在包括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全国30余个省市列装,成为中国特种机器人产业市场的开拓者和领跑者。

      8月27日,《参考消息》在头版头条刊发文章《习近平指明中国新发展方向》,该文采用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特种机器人生产场景照片作为全篇唯一压题之照,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在大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

      面向“十四五”,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公司将坚持“核心技术+核心制造+产业经营+资本运营”的总体发展思路,聚焦特种机器人及矿山智能装备领域,不断做大产业规模,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的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公司,以“国之重器”的责任和担当,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用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和社会发展。

相关报告
  • 《打造工业机器人全国总部》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9-01
    • 8月17日9点半,在滨海新区保税区西六道旁,几台大型设备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施工正酣。这是刚刚启动建设的新松机器人智慧产业园项目所在地。   “新松机器人智慧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由两个生产车间和一栋综合研发楼组成,用于开展工业机器人研发、创新、中试、生产制造及机器人集成应用,一期项目将于明年5月建成。”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市场总监吕忠伟告诉记者。   走进天津新松公司展厅,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目不暇接,沿着通道前行,灵活自如的机械臂、智能化的识别检测系统,令人眼花缭乱。演示屏幕上,两个智能机器人分别对零件喷漆、装配和弧焊进行协同作业。   “通过3D扫描,工业机器人就像长了眼睛,知道焊接缝隙在哪里,发生多少偏移,从而实现精准定位、精准操控。”吕忠伟介绍,“新松集团在保税区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导,提供智能制造技术与服务。自从落户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天津已成为辐射京津冀的区域中心,成为新松集团在全国布局的重要一环。”   作为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新松公司目前总市值位于国际同行业前三位、成长性机器人行业全球第一,主导业务涵盖工业、移动、洁净、智能服务及特种等五大系列机器人产品。去年2月,新松公司在保税区注册成立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打造工业机器人全国性总部。   当年10月,其在津生产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正式下线,实现当年注册、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跑出了项目落地的“天津速度”。   面向未来,天津新松提出“三个高地”的目标──形成创新技术的高地、高技术人才聚集的高地和规模化产业生态的高地,打造以天津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圈。“新松机器人智慧产业园建成后,将以天津机器人产业链为基础、以先进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成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天津新松也将成为集工业机器人基础研发、性能测试、批量生产及行业解决方案于一体的全产业价值链供应商,并通过工业机器人智能开发平台、新松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平台和新松智慧远程运维平台服务客户和伙伴,未来年产能预计达到2万台套、年产值30亿元。”吕忠伟说。
  • 《到2019年广州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产值预计1000亿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08
    • 财富时间来临,全球聚焦广州。数千位全球政经界嘉宾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探讨全球经济新格局。智能制造,正是世界眼中的“广州关键词”。   随着“工业4.0”战略的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成为各国抢滩布局的重头戏。“中国制造2025”正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是中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也因此成为财富论坛把握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的窗口。   在世界聚光灯下,广州从容展示坚定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与成就。全球行业巨头正纷纷布局广州,探索传统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结合智能制造的新道路,站在时代浪尖上,广州将如何智赢未来?   千亿雄心:   开启“制造”向“智造”转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将激励全社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擦亮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闪亮名片。   “中国要保持增长态势,必须另辟蹊径、依靠创新。”5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期待在财富论坛和大家探讨智能制造的未来。   在他的眼中,中国制造以加工品闻名于世界,但随着劳动力红利消退和产业转型压力的到来,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与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的双重夹击。   智能制造,正是中国制造业突围的主要途径。作为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之一,广州和珠三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智能制造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广州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2016年,广州市制造业基本涵盖国家所有30大类产业,形成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稳居我国城市发展第一方阵。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6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4.6%。   按照《广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广州将重点围绕机器人、轨道交通、智能成套装备和系统集成方向,打造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集群。到2019年,预计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抱着千亿规模雄心,广州正全面开启“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   广州智造:   抢占全球“智造”发展制高点   广州“智造”军团愈发壮大,广州企业家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对接全球资源,抢占全球“智造”发展制高点。   以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为例,作为广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集聚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截至目前全区共集聚知名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企业75家,2017年1~10月实现总产值达135.7亿元,同比增加11.2%,约占全市规模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   11月18日,华南区域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明珞装备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在该区动工。作为宝马、奔驰、特斯拉、库卡、发那科等整车企业和核心合作伙伴,明珞董事长姚维兵说:“我们整条生产线出货前就可以完成调试,大大减少客户现场调试的工作量。”   据了解,数字化虚拟调试技术是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前沿技术之一。可用计算机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集成、测试及验证,“过去调试一台机器人大约需要100多个小时,现在明珞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时间。”   12月4日,佳都科技智能科技馆正式开馆,迎来首批参加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的媒体参观采访,探秘“刷脸”便可通过地铁闸机的秘密。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是周围人流如织,还是人脸有所遮掩,系统都可以抓拍分析“他是谁”,而且识别率已经从原来的70%上升到85%以上。   “我们站在了‘风口’上,”佳都科技董事会秘书刘佳介绍道,作为中国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的龙头企业,包括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物联感知在内的核心技术突破发展,智能技术已广泛运用于中国3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   从另一个维度看,智能制造是实体经济的“脊梁”,广州“智造”军团大力发展安上智能的“大脑”、接上互联网的“云端”,进一步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巨头云集:   看中广州智能领域潜力   在2017广州《财富》论坛召开前前后后,来自广州的重磅消息接连不断、搅动风云,从不同方向充实“中国智造”的未来。   12月6日财富论坛召开之际,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备受瞩目的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总部在该区落户。阿里云将依托该区大型骨干企业和工业产业集群,以ET工业大脑与制造业融合,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并向全国推广。   11月16日,海尔集团宣布在广州南沙投资建设海尔华南区域总部、海尔金控华南总部等项目,并带来了被称为智能制造“大脑”的COSMOPLAT产业示范中心,建成后预计5年总营收约1000亿元。项目不仅打造智能制造及智慧物流中心、全球最大的智能空调制造产业集群,还将海尔并购的世界500强GE白色家电板块在南沙产业化。   其实,今年以来,众多行业巨头纷纷“抢滩”广州。除了海尔和阿里云之外,腾讯、微软、华为、富士康、思科等巨头接连落户,为广州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月,富士康第10.5代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在广州增城正式动工;4月,思科广州智慧城动工,产值预计超千亿元;5月,微软与南沙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微软广州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剑指人工智能领域;9月,华为与白云区签署云计算战略合作协议,瞄准云计算、云产业发展平台。   国际知名企业加速在广州布局,无疑看中的是广州智能制造领域的巨大潜力。背靠珠三角这一世界制造工厂,广州具备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承担着引领珠三角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任。   “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市场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思科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仕炜表示。   目前,广州在转向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发展的道路上昂首阔步。从布局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到提出IAB计划(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契机、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广州步伐快速稳健。   此外,广州的人才红利也有巨大的吸引力。广州聚集了广东最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有普通高等院校79所,汇聚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教育和科研机构、科研人才的高度聚集,形成了广州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   从广汽、本田、日立厂房中机器轰鸣的现代化流水线,到如今GE、思科、富士康在广州向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发起挑战。这些巨头项目在广州“开疆拓土”的背后,是广州制造能力提升后的支撑力。无数中小企业与巨头们一起托起、壮大了广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广州全新的智能制造工业体系。   广州实践:   打造制造业转型的典范   放眼广州,本土技术“牛企”埋头创新,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接连落地,全球巨头企业抢滩登陆,广州智能制造发展绘制出美妙的创新图景。   前不久,作为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媒体的彭博新闻社聚焦广州智能制造企业。在报道中,彭博社指出,广州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具备强大的现实基础和开放型经济特征,开始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努力的典范。   就现实基础而言,无论是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领域,还是在信息技术与工业互联网领域,广州都率先布局,通过技术创新,在行业里抢得先机;就开放型经济特征而言,广州向来以对外开放著称,一流的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全球先进产业和高端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最佳的保障。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已经公布,广东珠江西岸城市群位列其中。接下来,国家还将在试点示范城市(群)的基础上,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在今年5月举办的“院士咨询座谈会——中国制造2025广州战略研究”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机械工程专家周济表示,广州可以发挥带动作用,引领全国的制造业发展。   外有全球性企业和人才流动的大趋势,内有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力,广州智能制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智能制造相关规划的计划,广州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未来图景渐次成型。   广州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实践,不仅对于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极其显著的意义,而且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也有着积极的探路效应和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