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成第二增长极,中韩锂电巨头竞争升维》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19
  • 在锂电池产业链中,储能电池成为许多电池厂商的第二增长点。目前,全球储能市场快速扩张,包括欧洲、美国及新兴市场如非洲、中东、东南亚和南美等地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吸引了众多头部电池厂商的关注。中国和韩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近期,中国储能企业频获海外订单,例如阳光电源和比亚迪分别获得了智利的1GWh和3.5GWh订单,阳光电源在非洲签订了153MW/612MWh的独立储能系统订单,宁德时代、比亚迪和远景储能等也在沙特签订了大额订单。与此同时,韩国电池厂商也在积极拓展市场,LG新能源与美国OCI Energy LLC、CPS Energy签署了合作开发美国德州Alamo City储能系统项目的谅解备忘录,总规模为120MW/480MWh,预计2027年投入运营。 尽管美国对中国电池企业加征关税,但中国磷酸铁锂电池仍具竞争优势,且通过在东南亚等低关税国家布局工厂增强应对能力。而韩国电池企业如LG新能源也看到了市场机会,计划提前至2025年启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并获取了多个订单。然而,韩国企业在大规模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尚未充分证明其能力。 在全球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韩国电池巨头加大储能业务投入,以保持竞争力。中国电池企业则因国内供应过剩和激烈竞争导致利润率下降,将目光转向海外新兴市场。总之,中国和韩国企业已将电池竞争从电动车领域扩展到储能领域。
  • 原文来源:http://www.cbea.com/djgc/202505/418713.html
相关报告
  • 《中韩动力电池竞争白热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29
    • 韩联社3月27日消息,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于27日公布的资料,去年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中企占六席,韩系电池制造商占据三席,销售额和出货量市占率合计分别达22.9%和26.5%。 竞争加剧的同时,中韩两国动力电池企业还纷纷“ 出海”,寻求新的机会。 01 电池竞争日趋白热化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销售量为690GWh,电池组市场规模达1255亿美元。其中,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在全球销售额和出货量中所占比重分别达71%和93%。 销售额方面,中国的宁德时代市占率为27.5%,位居第一。韩国LG新能源以12.3%位居第二,三星SDI(6%)和SK On(4.6%)分别排在第4、第5。 出货量方面,宁德时代以39.1%的市占率同样位居第一。LG新能源以14.9%位居第二,SK On(6.4%)和三星SDI(5.2%)分列第5和第6,两家排名逆转。 分析指出,在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中,除三家韩系企业和日本松下外,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前十家企业之间的市占率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出货量为准,前三企业合计市占率超过66%,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相反,排名第四至第六的市占率仅为5~7%。 不过,种种迹象表示,中韩两国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 今年3月6日,SNE research发布的2023年1月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数据显示,前十名榜单中,六家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当月的全球整体市场份额为59.7%,较上一年的61.4%下滑1.7个百分点。而1月三家韩国企业LG新能源、SK-On、三星SDI整体市占率23.2%,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 02 中韩发展动力电池产业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占据着当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近90%的份额。不过,由于日本的份额相对较少,于是中韩两国之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为了赢得更多市场,两国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持续出台扶持电池发展的政策: 中国方面,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 ,由此带来对于动力电池的巨大需求。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2023年2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41.5GWh,同比增长30.5%;动力电池装车量21.9GWh,同比增长60.4%。 多个政策文件也对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提出要求。如2020年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等。 韩国方面也不甘示弱,正在奋起直追。2021年7月,韩国政府宣布,计划到2030年向其电动汽车电池产业投资40.6万亿韩元(约合2147.74亿元人民币),以确保其成为该行业的全球主要力量,并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和日本公司竞争。该国电池制造商LG能源解决方案、三星SDI及SKI将成为该计划的关键参与者,推动有关电池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资。同时,一个斥资800亿韩元(约合4.23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将帮助中小型研发公司加强他们供应电池制造材料和零部件的能力。 此外,韩国政府将正式启动对有望培育成“第二半导体”的二次电池产业的支援。 2022年11月1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了《二次电池产业革新战略》。具体而言,为了确保电池核心矿物的供应,韩政府组建了民官联合电池同盟。韩政府计划到2030年为止在电池领域投资1万亿韩元(约合52.90亿元人民币)的政府研究开发(R&D)资金,用于研发相关技术以拉开“电池绝对差距”。 03 “出海”找新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和韩国电池企业纷纷扩大海外业务,以寻求新的增长点。 国内企业方面,2月14日,宁德时代和福特汽车同时宣布,双方将在美国密歇根州新建动力电池工厂合作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新工厂投资高达35亿美元(约合240.86亿元人民币)。宁德时代方面对外表示,双方携手合作为市场提供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种模式是宁德时代与福特的强强互补。 3月6日,杭可科技宣布,全资子公司香港杭可于近日收到远景动力通过邮件发送的中标意向书。公司中标远景动力在英国和法国扩产所采购的锂电池后道设备项目,金额共计1.17亿美元(不含税)(约合8.05亿元人民币),公司向远景动力销售夹具机等锂电池后处理系统设备。 3月15日,国轩高科与日本爱迪生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开拓日本储能和回收市场,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日本普及,推进国轩电池走进日本市场。在此之前,该公司已在德国、美国、瑞士、阿根廷、越南、泰国、印尼d。 此外,还有多家企业已经或拟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韩国企业方面,3月24日,LG新能源首席执行官Kwon Young Soo表示,LG新能源与丰田汽车正在就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合作进行谈判。当被问及谈判进展时,Soo表示谈判进展顺利。“我们正在讨论合作方式。” 近日,LG新能源还发布声明称,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7.2万亿韩元(约合381.6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座大型制造园区。其中,LG新能源表示将投资4.2万亿韩元(约合222.6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座年产能为27千兆瓦时的圆柱形电池工厂,还计划投资3万亿韩元(约合159亿元人民币),在同一地点专门为ESS(储能系统)建设一座电池生产厂,用于生产LG新能源自主研发的软包磷酸铁锂电池。 LG新能源称,这座工厂将是全球企业在北美建设的最大的独立电池生产厂。同时,外界猜测,美国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可能是该工厂的主要客户。 从外媒的报道来看,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这三大韩国电池制造商,就在大力扩充产能,计划在今年最高投资20万亿韩元(约合1060亿元人民币),以提高他们的产能。 外媒在报道中表示,通过今年新增的投资,韩国这三大电池制造商今年的产能将增加135GWh,足够装配200万辆配备65kwh电池的电动汽车。 可以想象,未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筑增长极》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4-12
    •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加快推动创新资源流动、产业发展协作、基础设施联通、社会事业联合、生态环境保护,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乘坐高铁或动车往来四市更加便捷”、组建协同创新联盟、共同建设诚信城市、公积金异地贷款……地处中国腹地、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市正快速迈向区域一体化。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中游、中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赣鄂湘皖四省会城市的重要地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争当“排头兵” 去年底,《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正式发布,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勾勒出蓝图。 其中,在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中,明确武汉担负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超过1.2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是核心,2018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1.48万亿元,长沙为1.1万亿元,合肥为7822.9亿元,南昌为5274.67亿元。 “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应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争当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助推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迈向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提出,共同完善协同发展思路与路径,再策划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举措;共同打造共抓长江大保护典范;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走廊;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现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从基础设施加速连通,放管服改革创新推进,到市场更加融通,资源流动顺畅,相互投资增长,开放平台共享等,合作的增加值越来越高。”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说,这些成果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建议,四省会城市应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大流动,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大协作,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大联通,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大联合,加快推动生态环境大保护。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张东强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肩负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等重要使命,国家寄予厚望。 近年来,四省会城市合作解决了许多单一城市依靠自身不能解决的难点和问题,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为中国区域合作探索了新路径,提供了示范。  跳好“集体舞” 日前,武汉市江夏区湖泗镇何堰村农民祝又珠在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病愈出院。办理出院手续时,她顺利拿到了报销款,实现了新农合跨省即时结算。 武汉江夏区在湖南株洲打工的农民有3000多人,祝又珠的儿子说:“以往老乡们在株洲住院,都是等年底回老家过年时在家乡的相关部门报销。这次母亲直接在当地医院报销,太方便了。” 新农合跨省结算外省就医即时结算只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合作的一个缩影。 共饮一江水,合作一体化。武汉市发改委主任许甫林告诉记者,从《武汉共识》到《长沙宣言》,再从《合肥纲要》到《南昌行动》,四省会城市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开放合作”六大行动,正发挥重点合作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设施联通,打通城市合作“肠梗阻”。道路通,百业兴。长江中游城市群相继打通了10余条高速公路“断头路”;省际公路联网工程、武西高铁、“645”深水航道整治等一批跨省陆路、水路交运项目得以协调推进。 市场融通,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四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体化大市场,在公共资源共享、信用体系共建、工商监管执法联动、食品药品安全、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区域)工商政务云平台是全国第一个跨区域、跨省市的政务云项目,为加强四市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成功实施武汉至长沙远程异地项目评标,这是继武汉至合肥后,长江中游地区第二个跨省级区域协作,保持了在公共资源交易合作的全国领先地位。 民生为先,释放城市合作红利。四省会城市在公积金、教育、医疗、人社、文体、社会治理等民生领域继续深化合作,成果丰硕。 产业协同,增强城市合作内生动力。四省会城市自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联盟成立后,通过城市间科学技术互通平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目前,长沙、南昌、合肥3市在武汉投资注册企业累计3300多家,武汉在3市投资注册企业4493家。 生态优先,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四省会城市携手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规矩和导向,加快完善环保立法,强化污染治理,加大联合执法,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创新为引擎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湘鄂赣三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创新,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关键词。 自2013年2月23日四省会城市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以来,4市建立了轮值主席会议召集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市际科技联席会议,由四省会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率团参加,共同推进四省会城市科技实质性合作。 一年一会商,一年一携手。近年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中心城市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围绕创新驱动,迎着世界科技新变革潮流,协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武汉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建立以创业服务业为特色,带动武汉、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助力“中国光谷”走向世界。 长沙主打产业园区发展,形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园区。其中,长沙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重点实施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工程、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工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工程、科技服务生态系统形成工程。 南昌主要布局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科技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芯片测试平台等多个科技服务平台搭建日趋完善。 去年9月份,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会上宣布,四城市将共同搭建政府主导、线上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科技服务业合作生态,工作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市场化;四城市将举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展及对接会,一起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