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所Science Bulletin:氧化石墨烯膜的弱还原用于改善水渗透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01
  • 随着对洁净水需求的不断增加,先进的膜过滤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氧化石墨烯(GO)膜具有规则的纳米级二维孔道结构,因而有望用于高效的水净化过滤膜,近年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GO片层存在大量的含氧官能团,能够与水分子产生氢键作用,水分子在GO膜二维孔道中传输时会受到氢键阻力,导致其水渗透性差。而且在水溶液中,水分子会与GO片层边缘的羧基发生水合作用,带负电荷的羧基官能团会由于静电斥力使GO片层相互排斥,进而破坏薄膜的孔道结构,使其易于破损。因此,为了实现GO膜在过滤中的实际应用,需要对其进一步修饰以调整薄膜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而保持其结构稳定性和改善水渗透性。本文研究了还原度对GO膜结构和分离性能的影响,所得弱还原GO膜的水通量分别是GO膜和高度还原的GO膜的4倍和104倍以上。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任文才(通讯作者)等人,研究了还原度对GO膜结构和分离性能的影响。他们采用较温和的水热还原方法,通过调控GO分散液的水热处理温度或时间,实现了对GO还原度的控制。研究发现,弱还原保留了GO纳米片的良好分散性和亲水性。更为重要的是,弱还原不仅增加了GO纳米片中sp2区域的数量,而且弱还原的GO膜在大多数区域保持了与GO膜相当的层间距。弱还原的GO膜的水通量可达56.3 Lm-2h-1bar-1,分别是GO膜和高度还原的GO膜的4倍和104倍,并且其对多种染料分子的截留率均超过了95%。此外,弱还原的GO膜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显示出比GO膜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更优异的分离性能。相关成果以“Controlling reduction degree of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for improved water permeance”为题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 2018年第12期上。

    本文采用温和水热处理方法实现了对GO纳米片的可控还原,研究了还原度对GO膜结构和分离性能的影响。发现弱还原不仅保留了GO纳米片的良好分散性和亲水性,而且在增加了纳米片中sp2区域数量的同时,使薄膜在大多数区域保持了GO膜的层间距。弱还原膜的水通量可达56.3 Lm-2h-1bar-1,分别是GO膜和完全还原的GO膜的4倍和104倍以上,而且对于各种染料表现出超过95%的高截留率。此外,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弱还原GO膜显示出比GO膜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更优异的分离性能。

    该工作加深了还原对GO膜结构影响的理解,为高性能GO基分离膜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基于其他二维(2D)材料的薄膜(如过渡金属硫化物和MXene的薄膜)相比,水热还原的GO膜在化学状态和微观结构的调控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对于满足不同的分离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链接:Controlling reduction degree of graphene oxide membranes for improved water permeance(Science Bulletin, 2018, DOI: 10.1016/j.scib.2018.05.015)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发现高性能离子传导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02
    •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任文才研究员、成会明院士团队制备出一类由二维过渡金属磷硫化物(MPX3,其中M=Cd、Mn、Fe、Co、Ni、Zn、Cr等,X=S或Se)纳米片组装而成的膜,并发现其过渡金属空位使该类薄膜具有超快的离子传输性能。10月30日,《科学》以《Cd空位诱导的高质子传导率的CdPS3纳米片薄膜》为题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据悉,纳米孔道中的离子传输对能量存储和转换应用至关重要,如质子和锂离子传导膜分别是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目前,杜邦公司生产的Nafion膜是最常用的商业质子传导膜,它以磺酸基为质子供体中心,质子通过在纳米孔道中形成的水分子网络来进行传导,质子传导率可达0.2S/cm。然而,在高温(>80oC)和/或低湿条件下,由于含水量的降低,其性能会发生严重衰减。 近年来,相关研究人员先后发展了多种质子传导膜,包括基于MOF、生物材料和氧化石墨烯的膜材料。这些膜材料也均以官能团(如磷酸基、羧基、羟基等)作为质子供体中心,但其性能较Nafion膜仍有很大差距。 金属所的研究人员发现,Cd0.85PS3Li0.15H0.15薄膜为质子传输占主导的离子导体,在90℃和98%相对湿度条件下的传导率高达0.95S/cm,是当前已报道的水相质子传输材料的性能最高值,并且在低温、低湿条件下仍保持了很高的质子传导率。 进一步的还研究发现,Cd空位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质子供体中心,而且使该薄膜具有优异的水合性质,且质子在水分子的存在下易于从空位处脱附,从而使薄膜表现出优异的质子传导特性。此外,他们还发现Cd0.85PS3Li0.3和Mn0.77PS3Li0.46薄膜具有超快的锂离子传导特性,证明了空位诱导离子快速传输的普适性。 空位诱导离子快速传输为设计与开发高性能离子传导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科学》同期观点以《利用金属空位加速质子》为题对该工作进行了评述。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9704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在石墨烯气凝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0
    • 墨烯气凝胶,经由石墨烯片层三维搭接、组装而来的石墨烯宏观体材料,具有三维连续多孔网络结构,表现出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优异导电性能及电化学行为,在能源存储、传感、吸附、复合材料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常规石墨烯气凝胶的三维组装以石墨烯片层间的 “面 - 面”局部搭接方式为主,进而形成具有三维无规连续多孔网络。石墨烯片层间的这种“面 - 面”堆垛 - 搭接方式,是一种无规、随机组装,往往会使得部分石墨烯片层形成类石墨结构,造成石墨烯本征性能(如比表面积、力学、电学等)损失。此外,传统石墨烯气凝胶所具有的这种无规三维多孔网络还引入高界面电阻及曲折离子通道问题,对电化学行为中的电荷 - 离子传输及有效电化学活性面积维持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制约石墨烯材料在电化学能源器件中应用的瓶颈。因此,如何设计新的石墨烯组装策略,制备高性能石墨烯气凝胶材料,仍是一个重要挑战。   针对石墨烯气凝胶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学同研究员领导的气凝胶团队通过 “局部氧化刻蚀”在氧化石墨烯片层上进行造孔,获得孔洞氧化石墨烯,随后将孔洞氧化石墨烯与还原剂分散液高度浓缩,实现其液晶化,进一步经原位溶胶凝胶及超临界干燥获得各向异性“孔洞石墨烯”气凝胶,如图 1 所示。所得各向异性“孔洞石墨烯”气凝胶由孔洞石墨烯片层经有序排列而成,表现出规整的三维多孔网络(规整的孔道 / 孔壁及孔壁上的大量微孔)、低密度( 42-55 mg cm -3 )、高导电性( ~165 S m -1 )、高比表面积( 537~837 m 2 g -1 )等诸多优点。最后将该气凝胶作为电极材料,辅以共晶混合物 “水 - 甲酰胺”作为低温电解液,构建出可在温度低至零下 40 ° C 的环境中正常工作的柱状低温热电化学池,表现出低离子传输阻力( 15.7 Ω )及高输出功率( 3.6 W m -2 )。当 15 个热电化学池进行串联组装成器件时,可实现 ~2.1 V 电压的稳定输出,在低温能源器件应用中表现出重要应用前景。   相关成果以 “ High-Ef fi ciency Cryo-Thermocells Assembled with Anisotropic Holey Graphene Aerogel Electrodes and a Eutectic Redox Electrolyte ”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先进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 , 2019 , 1901403 )上。博士生李广勇、硕士董大鹏及澳门大学洪果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学同研究员与英国 UCL 的宋文辉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的闫立峰教授。论文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英国皇家学会 - 牛顿高级学者基金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