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精要本)》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 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5-02-17
  • 《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精要本)》于2024年底正式发布,为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最新的指导和规范。该指南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核心更新,以下是其主要内容:治疗策略的更新: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领域,新增了国产自研的TROP2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晚期TNBC的解救治疗。此外,对于PD-L1评分≥1分的患者,推荐使用特瑞普利单抗。在HR阳性乳腺癌方面,指南强调了精准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并引入PIK3CA和AKT抑制剂等新型药物,优化了晚期患者的内分泌治疗策略。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新增了“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艾立布林”的治疗方案,尤其针对伴有脑转移的患者。手术与康复相关更新:手术方式上引入了保守性全乳切除的概念,包括保留皮肤、乳头乳晕的全乳切除等,旨在降低后期乳房重建难度并提升美观度。前哨淋巴结活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了调整,豁免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条件有所增加。多学科合作与精准治疗:强调了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倡导病理科、影像科和临床医生之间的紧密协作,以实现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新增了心理社会康复和不良反应管理相关内容,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其他更新:在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降阶梯”治疗方面,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详细规定。对于pT1mic乳腺癌患者的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进行了优化。
相关报告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

    • 来源专题:重大慢性病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5-01-15
    •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新发卒中的69.6%~72.8%[1,2]。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中位住院时间11d)病死率为0.5%,并发症发生率为12.8%[3]。病后3个月的病死率为1.5%~3.2%,1年病死率为3.4%~6.0%[4,5,6];病后3个月致残率为14.6%~23.1%,1年致残率为13.9%~14.2%[4,5,7]。病后3个月卒中复发率为6.5%,1年卒中复发率为10.3%[4]。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处理包括早期诊治、早期二级预防和早期康复。2018年9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8]总结了截至2018年6月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8]发布以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诊治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血管内治疗方面,国内外指南也随之进行了更新或编写。2019年12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AHA/ASA)更新了《2018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9];2022年6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10]。基于此背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进展,对《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8]进行更新,以期体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最新诊治规范,指导临床医师工作。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发布时间:2015-11-23
    • 2015 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发布了一系列肝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其中包括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