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D 2020大奖出炉!清华大学唐杰斩获时间检验应用科学奖,汤继良获新星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8-24
  • 近日,KDD 2020 宣布了今年 ACM SIGKDD 六项大奖的获得者,这六大奖项分别是时间检验研究奖、时间检验应用科学奖、新星奖、创新奖、学位论文奖、服务奖。

    这些奖项是为那些在数据科学、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机器学习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研究人员设立的,旨在表彰那些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今年获得KDD 2020荣誉的华人有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汤继良教授,清华大学唐杰、张静、李娟子等教授、还有美国阿肯色中央大学的盛胜利教授。

    一起来了解下这几位华人学者和其他学者分别荣获的奖项吧。

    首次设立奖项:新星奖和时间检验应用科学奖

    今年KDD新设立了两个奖项:新星奖和时间检验应用科学奖

    新星奖

    今年是KDD第一届设立年度新星奖(Rising Star Award)。

    该奖项的设立是为了表彰KDD社区里在博士毕业五年内取得卓越成就的学者。

    今年的新星奖颁发给了两位学者:

    汤继良(Tang Jiliang) 和 Danai Koutra(Morris Wellman)

    汤继良教授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此前,他是Yahoo Research的研究科学家,并于2015年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社交计算,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汤教授荣获此奖项是因为他在特征学习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尤其是图和图在网络、社交媒体和智能教育上的应用。

    Danai Koutra(Morris Wellman)是第二位KDD年度获新星奖的学者,她目前在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任助理教授,她研究主要集中于用于网络汇总和多网络分析的有原则、可解释和可扩展的方法。

    时间检验应用科学奖

    今年也是首次颁发时间检验应用科学奖(Test of Time Award for Applied Science),为了表彰在数据科学的实际应用中具有影响力的研究。

    清华大学唐杰、张静、李娟子等人凭借他们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ArnetMiner: Extraction and Mining of Academic Social Networks 」获得了该奖项,这篇论文主要关于学术社会网络挖掘。

    本篇论文中讨论的ArnetMiner系统旨在提取和挖掘学术社交网络,该系统侧重从 从Web上自动提取研究人员的个人资料、将现有数字图书馆出版数据整合到网络中、对整个学术网络进行建模、为学术网络提供搜索服务。

    论文链接:

    https://static.aminer.org/upload/pdf/985/1447/1704/53e9a5afb7602d9702edacce.pdf

    唐杰目前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计算机系副主任、清华-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网络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发表论文200余篇,拥有专利20余项。

    唐杰教授主持研发了研究者社会网络挖掘系统AMiner,吸引了220个国家/地区1000多万独立IP访问。

    华人学者盛胜利荣获时间检验研究奖,表彰十年前的杰出KDD论文

    SIGKDD的时间检验研究奖是为了表彰已发表数十年的杰出KDD论文。

    今年,时间检验研究奖(Test of Time Award for Research)颁给了盛胜利(Victor S. Sheng),Foster Provost和Panagiotis Ipeirotis。

    盛胜利(Victor S. Sheng)教授是美国阿肯色中央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和数据分析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IEEE的高级成员。他是多个会议的会议组织者,也是多个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他主要的研究领域为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安全和决策支持,已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140多个研究论文。

    盛教授和其余两位研究者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Get Another Label? Improving Data Quality And Data Mining Using Multiple, Noisy Labelers」对数据挖掘研究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文链接:

    http://crowdsourcing-class.org/readings/downloads/econ/get-another-label.pdf

    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当标签不完善时,重复获取数据项标签的问题。

    论文摘要:

    我们研究了通过重复标记在数据质量方面的改进或不足,特别是有监督归纳的训练标签的改进。随着小任务的外包变得越来越容易,例如通过Rent-A-Coder或亚马逊的Mechanical Turk,可以经常以低成本获得不太专业的标签。使用低成本标记,准备未标记的数据部分可能会比标记成本更高。

    我们提出了增加复杂性的重复标记策略,并给出几个主要结果:

    1 重复贴标签可以提高标签质量和模型质量,但并非总是如此。

    2 当标签嘈杂时,即使在标签不是特别便宜的传统环境中,重复标签也可能比单标签更可取。

    3 一旦处理未标记数据的成本不菲,即使是多次标记所有内容的简单策略也可以带来巨大优势。

    4 最好反复标记一组精心选择的点,并且我们提出了一种强大的技术,该技术可以结合不同的不确定性概念来选择质量应提高的数据点。

    结果清楚地表明,当标签不够完美时,选择性地获取多个标签是数据挖掘人员应采取的一项策略,对于某些标签质量/成本制度,好处是巨大的。

    创新奖、学位论文奖和服务奖

    创新奖

    ACM SIGKDD创新奖是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领域技术卓越的最高荣誉,此次奖项授予给Thorsten Joachims。

    Thorsten Joachims是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教授,美国计算机协会、美国人工智能学会院士。因其在机器学习方面的贡献,包括在信息检索,支持向量机(SVM)和结构化输出预测方面研究人类偏见的有影响力的工作获得该奖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Joachims与其他合作者发表的一篇论文「Controlling Fairness and Bias in Dynamic Learning-to-Rank」在今年的SIGIR 2020上获得了最佳论文奖。

    学位论文奖

    ACM SIGKDD 论文奖旨在表彰在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所做的杰出工作的研究人员,Rediet Abebe获得了KDD年度论文奖。

    Rediet Abebe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她的博士论文「Designing Algorithms for Social Good」获得了今年的ACM SIGKDD学位论文奖。

    论文链接:https://www.cs.cornell.edu/~red/AbebeDissertation.pdf

    Abebe是第一位入选哈佛研究员学会的女性计算机科学家,也是第二位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初级研究员。

    她是社会公益机制设计(MDSG)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个多机构倡议,旨在改善历史悠久,服务水平低下的弱势社区的机会。

    服务奖

    ACM SIGKDD服务奖是该领域所授予服务的最高认可,授予给Michael Zeller。

    Zeller是Temasek人工智能战略与解决方案负责人,因致力于在ACM SIGKDD担任志愿司库和执行委员会秘书而在该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次荣誉。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A0MTk1MA==&mid=2652077506&idx=3&sn=56c8757809bea1e881464937a9a54b7b&chksm=f1200933c65780250ee7ab09f546960e11d3f32fdfe36ed42534f438b89c820920823cb4bec7&mpshare=1&scene=23&srcid=0820JSACnzlYbSGV0Vszef8u&sharer_sharetime=1597907423805&sharer_shareid=9e8fc1f0c4813654867c146bb6c9bb7e#rd
相关报告
  • 《卢柯院士获2020未来科学大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7
    • 9月6日,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荣获“物质科学奖”,以奖励他开创性地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 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领域中最核心的科学问题之一。通常材料的强化均通过引入各种缺陷以阻碍位错运动来实现,但材料强度提高的同时会丧失塑性和导电性,这导致了材料领域著名的长期未能解诀的材料强度与塑性(或导电性)的倒置关系。如何克服这个矛盾,成为国际材料领域几十年以来一个重大科学难题。 卢柯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了两种新型纳米结构可以提高铜金属材料的强度,而不损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导电性,在金属材料强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卢柯团队发现,在金属铜中引入高密度纳米孪晶界面,可使纯铜的强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时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电导率(与高纯无氧铜相当),获得了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纳米孪晶铜。这个发现突破了强度-导电性倒置关系并开拓了纳米金属材料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纳米孪晶强化原理已经在多种金属、合金、化合物、半导体、陶瓷和金刚石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材料强化原理。 卢柯团队还发现了金属的梯度纳米结构及其独特的强化机制。梯度纳米结构可有效抑制应变集中,实现应变非局域化,其拉伸塑性优于普通粗晶结构。具有梯度纳米结构的纯铜样品其强度较普通粗晶铜高一倍,同时拉伸塑性不变,也突破了传统强化机制的强度-塑性倒置关系,被应用在工业界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卢柯,1965年出生于甘肃华池,198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被聘为美国《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卢柯致力于金属纳米材料研究二十余年,在《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60余次。曾荣获Acta Materialia金质奖章,德国洪堡研究奖,首届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金质奖章、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NSO技术奖等二十余项奖项。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正式设立,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一年一届。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研究的科学家,且研究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
  • 《林本坚获2018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0
    • 9月8日,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林本坚摘得三项大奖之一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奖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林本坚一系列突破性的创新所开拓的浸润式微影(也称光刻)方法,革新了集成电路的制程,使先进半导体芯片的特征尺寸能持续缩减为细微纳米量级,在过去十五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为建造最强大的计算和通信系统做出了关键贡献。 传统的“干式”微影自1959年半导体工业界发明平面积成电路以来被持续使用了四十年,然而受限于基本光学衍射,在90年代后期,用该方法制造特征尺寸小于65纳米的芯片面临无法逾越的瓶颈。林本坚预见昂贵的“干式”微影技术将进入死角,建议使用浸润式或“湿式”微影,该方法是一种新的微影工序,透过液体介质置换透镜和晶圆表面之间的气隙以提高光学解析精度。虽然原始的浸润式概念在80年代曾提出过,但距离可实现的方法很远。为使得全面表征及优化浸润式微影系统,林本坚定义了并导出了关键性能指标和缩放公式,为极高解析度的三维浸润式微影光学系统规范了必须遵行的缩放定律。他还研发出克服液体中微气泡形成的方法,开拓了在热力学极限下,经由水而衍射的微影工序。他的一系列发明在科学和工程上证实了“湿式”微影方法可用于最先进的IC制程,他的突破性发明和持久的技术引领促使全球半导体工业界改用“湿式”微影方法。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浸润式微影方法用最有成本效益的193nm ArF为激光源显影,将IC技术节点从65nm循产业路线图持续降至7nm,使得摩尔定律得以持续延伸了七代。根据IEEE近期的数据统计,浸润式微影技术制造了至少世界上80%的晶体管。 自六十年前发明集成电路以来,半导体技术推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及社会化革命。在庆祝集成电路诞生六十周年之际,将未来科学大奖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 - 授予这位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半导体工业界的英雄,“浸润式微影之父”不仅恰当且意义深远。 公众号“知识分子”介绍称,正是因为他的发明,影响了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包括英特尔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巨头由此舍弃耗资巨大的研究积累追随其技术标准,从此造就了台湾半导体的辉煌成就,对台湾科技业发展贡献巨大。 林本坚出生在越南,在台湾上高中,并于1970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他在IBM不断提高成像技术,一干就是22年。2000年,林本坚回到台湾,加入了台积电。 出席本届未来科学大会颁奖礼的还有丁健、徐小平等捐赠人代表,饶毅、王晓东、谢晓亮、丁洪等科学委员会成员。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设立,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一年一届,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对象不限国籍,但需要是在大中华地区(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研究的科学家,且研究要具备原创性、长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国际影响。 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得主分别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增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新增6名科学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