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的钠基硅酸锂吸附剂,具有在高温下捕获CO2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9-07-03
  • 最近,锂离子电池已成为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到电动车辆的各种电力或能源的广泛使用。 结果,锂的消耗量迅速增加,同时价格也在上涨。 该研究报告了可再生钠基硅酸锂固体吸附剂的合成,其使用的锂比Li4SiO4固体吸附剂少。 通过将LiOH与硅酸钠溶液以2:1M的比例混合制备可再生的钠基硅酸锂固体吸附剂,其在多个循环期间稳定地保持其CO 2捕获能力。 除了存在于开发的固体吸附剂中的Li4SiO4之外,我们将CO2吸附和再生归因于新的结构,即Li3NaSiO4。 值得注意的是,LONS2固体吸附剂表现出比Li4SiO4吸附剂更快的CO2吸附速率。 此外,含有Li3NaSiO4和Li4SiO4相的LONS2固体吸附剂具有在高温下捕获CO2的潜力。

    ——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

相关报告
  • 《美研制出可在工业废气高温下高效捕集CO?的新型吸附剂》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12-12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多孔金属有机框架(MOF),ZnH-MFU-4l,能够在超过200℃的高温下可逆地吸附二氧化碳。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现有低温二氧化碳捕集方法的局限性,尤其适用于从工业废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研究显示,该材料在经过508次循环后保持了96%以上的初始吸附容量,并且可以在不需要额外能量的情况下再生,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应用潜力。
  • 《单分散Fe单原子催化剂实现CO2到CO的高效还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9
    • 利用光催化反应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燃料或者电化学产品,是解决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问题的理想方法之一。然而当前高效的CO2催化剂主要采用价格昂贵的贵金属,不利于商业化推广。开发高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了克服上述问题的关键。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具有高活性、高原子利用率的特点,在催化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 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Xile Hu教授课题组牵头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分散于氮掺杂的碳载体上的铁(Fe)单原子催化剂,能够在低过电位(80 mV)下实现CO2到CO的高效转化,展现出超强的催化活性,为催化还原CO2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研究人员通过化学热解方法,在氮掺杂的碳载体(N-C)上生长了一层单分散的Fe原子形成复合物。X射线精细结构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谱综合表征显示该复合物为Fe3+–N–C,即Fe元素是以三价氧化态Fe3+离子存在的;进一步的高分辨透射电镜显示,Fe3+离子均匀分散在整个N-C基底上,呈现单原子分散状态。接着研究人员将Fe3+–N–C置于0.5摩尔的碳酸氢钠电解液中进行电催化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Fe3+–N–C催化剂在80 mV低过电位下就能够将CO2催化还原成CO,且催化转化的法拉第效率高达80%;而在340 mV高过电位下,催化电流密度能够达到94 mA/cm2,即每平方厘米催化剂每小时可以催化产生1.75毫摩尔的CO,法拉第效率高达90%,比传统已报道的Fe2+位点效率高出一个数量级。为了探究其中的潜在机理,研究人员采用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对催化反应过程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催化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活性位点是单分散的Fe3+离子,这种Fe3+与氮掺杂的碳载体中的吡咯氮(N)原子配位,从而在电催化过程中保持其+3价氧化状态,而这种配位机制可能是通过电子耦合作用实现的。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电化学测试证明,Fe3+位点比传统Fe2+位点具有更快的CO2吸附速度和更弱的CO吸附能力,因此前者比后者具备更加优秀的CO2催化转化性能。 该项研究设计制备了全新的负载于碳基底的单分散Fe3+单原子催化剂,在低过电位下实现了CO2到CO的高效催化转化,减少了反应能量的消耗,为应对温室气体和能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潜在技术方案。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