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5亿元,10地发布芯片产业支持政策》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12
  • “中国正在制定一项超过1万亿元半导体产业支持计划。”去年初开始,有关中国政府要巨额补贴芯片产业的消息就传的沸沸扬扬。

    彼时消息称,我国计划在五年内推出其最大的财政激励计划,主要是补贴和税收抵免。大部分财政援助将用于补贴中国的半导体制造厂或者晶圆厂购买半导体设备,以支持国内的半导体生产和研发。“该计划最快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实施”。

    转眼2023年中,尽管国家层面没有进一步补贴政策发布,但税务方面给出优惠消息。

    5月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集成电路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通知。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允许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封测、装备、材料企业(以下称集成电路企业),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以下称加计抵减政策)。

    相对而言,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大、更直接。根据赛博汽车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江苏、重庆、浙江等10个省市发布芯片相关支持政策。

    其中,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为四川省成都市。根据当地政策表示,按固定资产投资额10%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5亿元综合支持。在技术层面,EDA工具技术为最重点关注领域。

    01

    各地发力芯片赛道,EDA成关注重点

    今年芯片补贴计划是从重庆开始的。

    1月3日,重庆市出台《重庆市加力振作工业经济若干政策措施》,通过23条政策措施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其中包括:全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升级发展,持续强化投资支持,对实际到位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集成电路设计类企业,按照12%的比例,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对实际到位投资5亿元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封测类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贴息支持;对实际到位投资2亿元以上的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类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贴息支持。

    随后,深圳跟上。

    1月16日,深圳市宝安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了《深圳市宝安区关于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拟对专家评审确定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开展集成电路EDA工具软件研发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补助。

    上述措施重点支持高端通用芯片、专用芯片和核心芯片等芯片设计;硅基集成电路制造;高端电子元器件制造;晶圆级封装、三维封装、Chiplet(芯粒)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EDA 工具、关键 IP 核技术开发与应用;光刻、刻蚀、离子注入、沉积、检测设备等先进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以及核心半导体材料研发和产业化。

    1月19日,江苏省政府也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并购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补助。

    除此之外,江苏省在建设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和国产EDA云服务平台方面鼓励支持国产化,对于优先采用自主可控EDA工具、IP核、测试验证设备构建国产EDA服务和测试验证环境,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省级相关专项资金每年择优给予支持。

    1月20日,安徽合肥发布了关于印发《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支持符合要求的集成电路企业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落户。

    支持方式包括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落户奖励、装修补贴、租金补贴、上台阶奖励、研发补贴、车规级认证补贴、股权融资奖励、自贸试验区试点政策、以及产业人才培育和引进支持。

    4月25日,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出台中国芯九条政策,将支持芯片领域重点项目引进,经论证通过后按固定资产投资额 (不含土地费用) 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500万元。

    按照该政策,起步区将培育壮大芯片产业主体。支持重点项目引进。对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5亿元以下的智能传感器、IGBT (功率芯片)、MUC (主控芯片) 、新型显示芯片等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领域的制造业项目,经论证通过后按固定资产投资额 (不含土地费用) 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500万元。对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上述新建项目按照《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关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执行。

    6月2日,四川成都发布《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在重大项目招引方面,《实施细则》提出,对总投资5亿元(含)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类的重大项目,根据其技术产品、工艺水平和市场前景等,按固定资产投资额10%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5亿元综合支持。

    此外,还特别对设计环节尤为关注。《实施细则》提出,对从事集成电路IP核和EDA工具研发的企业,按研发费用20%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对购买IP核、EDA工具、测试设备用于芯片研发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按购买费用5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补助;对完成全掩膜首轮工程产品流片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按重点支持方向流片费用50%、非重点支持方向流片费用30%给予单个企业年度总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

    02

    相关建设指南发布,期待芯片产业更标准化

    除了财务补贴外,多地还发布了芯片相关建设指南、行动计划等。

    1月7日,浙江省经信厅印发《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年版)》指出,要在未来三年重点研制化合物半导体制造设施建设标准及能耗标准,规范存储器芯片、微控制器、数模/模数转换芯片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领域的产品品类标准,制定各类集成电路设计规则和设计工具规范,以及后续生产制造、封装测试、产品应用等全流程的标准。同时还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充分发挥标准制(修)订主体作用,加大标准化工作投入、提升标准研制能力。

    1月16日,《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发布,提出将推进集成电路等领域重点突破,带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一代信息通信等相关领域发展,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依托武汉新芯、高德红外、光迅科技等龙头企业,以及江城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打造特色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到2024年,全省以光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万亿元,

    同一天,上海市发布《2023年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共191项,多个芯片制造重点项目赫然在列。主要包括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中芯国际临港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积塔半导体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超硅半导体300mm集成电路硅片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格科半导体12英寸CIS集成电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等与集成电路生产研发直接相关项目,涵盖上游材料设备制造端,以及下游电子、轨交、防务等对国产芯片存有海量需求的重要领域。

    1月31日,北京市也发布《关于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指出,2023年北京将持续提升高端制造业发展能级,要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动能,加强集成电路系列重要研发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小米智能工厂二期投产、京东方北京6代线开工。围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一批关键软件产品研发。

    03

    不止中国,全球多国加码芯片领域

    近年来,中国一直保持对芯片企业关注和支持。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政府对190家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提供了超过121亿元人民币(约17.5亿美元)的补贴。其中,获得补贴金额最多的前10大中国半导体上市公司共计获得了45%的补贴,即获得了54.6亿元人民币。

    中国最大的晶圆制造商中芯国际是最大受益者,其在2022年获得的补助金额高达19.5亿人民币。排名第二的是福建厦门的LED制造商三安光电,获得了10.3亿人民币的补贴。排名第三是陕西芯片封装企业天水华天科技,获得了4.671亿人民币的补贴。

    其他前十大半导体公司分别为闻泰科技、华灿光电、北方华创、楚江新材、寒武纪、三环集团、龙芯中科,获得的补贴金额介于1.96亿至3.89亿元人民币之间。此外,其他180多家企业2022年平均获得了约20万人民币补贴。

    实际上,不止中国,伴随着通信产品的日益普及,以及汽车的进一步智能电动化,全球对芯片的需求不断加大,各国都在加大对芯片的补贴。

    早在2021年底,印度政府即宣布了一个价值100亿美元的计划,鼓励企业在印度生产芯片。

    2022年8月,美国通过颁布《芯片和科学法案》,向半导体产业提供总计超过500亿美元的财政补贴。更是将全球“芯片大战”拉入新阶段。

    今年以来,韩国、日本、欧盟等过也纷纷提出了相关补贴。

    其中,日本在公布修改后的《半导体·数字产业战略》,提出到2030年将半导体和数字产业的国内销售额提高至目前的3倍,即超过15万亿日元的目标后,要求日本政府和私营部门需要额外投资约10万亿日元;韩国政府决定选择100项未来核心技术并投资160万亿韩元,确保韩国在半导体等领域保持优势;欧盟批准了一项价值430亿欧元的计划,旨在提升欧盟半导体产业竞争力。

    此外,近日英国也发布了一项国家半导体战略提出,将出资10亿英镑用于提升英国在芯片设计研发领域的实力,同时鼓励英国本土芯片企业发展。

    可以预见,未来全球芯片大战将会更加激烈,经过一番真金白银“轰炸”后,全球芯片市场格局也将改写。

相关报告
  • 《欧美发布芯片法案 加剧全球半导体竞争》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29
    • 最近,美众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以抗衡中国。其中,520亿美元将资助美半导体产业。欧盟也推出《芯片法案》,到2030年将投入约450亿美元用于支持芯片生产、建设大型芯片制造工厂。近年来,美国政府多次以半导体技术作为武器制裁中国企业,中国ICT产业深受其害,与此同时,我国正在以出台政策、提供资金、给予市场等方式大力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发展,美国和欧洲出台法案目的在于提升各自的半导体企业竞争力,这将使全球半导体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分布情况 半导体产业大致可以分为设备、设计、原材料、制造、封装测试五个部分。 就半导体设备而言,美国、荷兰、日本牢牢占据统治地位,美国应用材料、荷兰艾斯摩尔、日本应用材料、美国泛林、美国科垒依次名列全球半导体设备商前五强,市场份额合计超过70%。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前10的厂商均为美国、欧洲、日本企业,市场份额合计达90%。就是设备市场而言,全球市场份额约为600亿美元左右,其中,最关键的是光刻设备、刻蚀设备和薄膜沉积设备,资金占比大约为30%、25%和25%。荷兰艾斯摩尔基本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刻蚀设备由美国应用材料、美国泛林半导体、日本东京电子瓜分,薄膜沉积设备则是应用材料的强势领域,物理气相沉积设备占据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0%以上。 就半导体原材料而言,日本、美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材料供应上占主导地位,市场份额估算为500至600亿美元。半导体原材料主要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两大块。晶圆制造材料中,按照市场份额依次为硅片及硅基材料(占比31%),光掩模版(占比14%)、光刻胶配套试剂(占比7%)、光刻胶(占比5%)。封装材料中,按照市场份额依次为封装基板(占比40%)、引线框架(占比16%)、陶瓷基板(占比11%),键合线(占比15%)。就占比最高的硅片和封装基板而言,日本信越、胜高占据硅片市场半壁江山,松下电工则是封装基板行业的领头羊。就其他细分市场来说,日本住友金属、田中贵金属、东京应化,美国陶氏化学、3M等公司占据市场优势地位。 就半导体设计而言,美国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市场份额总量占比超过50%。就细分市场而言,英特尔和AMD垄断了桌面和服务器CPU市场;德州仪器、ADI、Skyworks、博通等公司是模拟芯片行业领头羊;赛灵思、阿尔特拉、莱迪思、Microsemi基本垄断了全球FPGA市场;AMD和英伟达垄断了全球高性能GPU市场;三星、SK海力士、镁光、西部数据、铠侠等公司垄断了全球存储芯片市场;高通是手机芯片市场的领头羊,其在高端手机芯片市场的地位无可撼动,苹果的CPU被广泛应用于苹果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产品...... 美国英特尔、英伟达、苹果、AMD、高通、博通、赛灵思、德州仪器、ADI、Skywoks、Qorvo、镁光、西部数据等公司在CPU、GPU、DSP、FPGA、NAND、射频,以及各类模拟芯片领域均占据统治性市场地位或优势地位。 就半导体制造而言,全球前五的芯片制造商分别为台积电、三星、格罗方德、联电、中芯国际。根据2021年的数据,台积电以59.5%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三星(8.7%)、联电(7.9%)、格芯(6.9%),市场份额是中芯国际的10倍有余,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7%和3.1%。就技术水平来说,台积电的制造工艺已经超越了美国老牌公司英特尔,在制造工艺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大陆企业与台积电在制造工艺技术上至少差2代,台积电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霸主。 就封装测试而言,呈现出台湾地区、美国、大陆地区三足鼎立之态,台湾地区日月光、美国安靠、大陆长电科技、台湾地区力成科技和矽品位列营收前五位,营收前十的企业中有5家台湾地区企业,3家大陆企业,1家美国企业,1家新加坡企业。 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呈现“雁行”状态,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占据技术门槛和利润最高的半导体设备和设计环节,日本、美国、欧洲、韩国公司占据了原材料环节,台湾地区和韩国占据了制造环节,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占据了封装测试环节。虽然台湾地区诞生了台积电这样的明星企业,但探究其本质,是美国进行技术转移的结果。从股权上看,台积电第一大股东是美国花旗银行,持股比例为20.5%,外国人、外国机构总持股比例高达78%,“台湾行政院”持股仅6.4%。从技术上看,台积电必须遵从于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在关键技术、设备、原材料方面高度依赖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也是在此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台积电惟美国马首是瞻制裁华为的原因所在。 美国和欧洲出台法案加剧全球半导体企业竞争 在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高举全球化大旗,大量制造业向亚洲国家转移,与此同时,欧美逐步去工业化。即便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半导体行业,美国仅在设备、设计上掌握明显优势,在原材料、制造、封装测试等方面均被超越。就数据来看,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业中的份额从1990年的37%稳步下降到现在的12%左右。 这种行业分工局面使美国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掌控能力降低,特别是美国AMD、英伟达、高通、苹果等大公司在制造上高度依赖台积电成为美国半导体供应链的巨大隐患,因为一旦爆发统一战争,台积电很可能会受到波及,这会使美国IC设计公司的渠道变得非常脆弱。 正是因此,美国政府在最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加强本土半导体产业,特别是有着较高对外依存度的半导体制造。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就竭力“劝说”台积电在美国投资建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台积电决定投资12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设5纳米先进工艺晶圆厂,新工厂计划于2024年前后投产。无独有偶,三星也在美国政府的“劝说”下,决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泰勒市投资170亿美元,用来建设能生产5纳米先进制程芯片的工厂。新工厂将会在2022年上半年开始动工,在2024年下半年启动生产。不久前,英特尔宣布将投资200亿美元在俄亥俄州建设2家芯片制造工厂。未来,投资可能还会增至1000亿美元,累计建设8家芯片制造工厂。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采用招商引资+本土企业投资的模式补全自身产业链的短板,力图在2025年左右将半导体制造重新发展起来,避免在半导体制造环节因国际局势变幻而被卡脖子。与上述高额投资遥相呼应,美国众议院通过《2022 年美国竞争法案》,将拿出520亿美元将资助美半导体产业。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表示,“众议院立法将加强我们在芯片方面的投资,加强我们的供应链并改变我们的研究能力,以及许多其他关键条款”。这项法案立意更加深远,直接采用补贴的方式扶持本土企业,以增强其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半导体市场击败对手。 欧盟推出《芯片法案》的直接原因可能与当下弥漫全球的芯片荒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扶持欧洲本土半导体企业做大做强。西欧国家是先发工业国,依靠工业文明殖民全球,其技术底子还是不错的,具有ARM、博世、英飞凌、ST、恩智浦等一批企业。不过,受美国英特尔、AMD、英伟达、赛灵思、TI等一批大厂排挤,除了ARM在嵌入式和智能手机领域地位稳固,欧盟的半导体企业基本被美国企业压着,只能在细分市场寻找存在感。像桌面、服务器高性能CPU、GPU这类大家耳熟能详的芯片,基本没有欧洲企业什么事情,博世、英飞凌、ST、恩智浦等公司则更多在一些细分市场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德国的Siltronic、法国的Soitec在原材料方面具有一席之地,但相比于日本胜高、越信的市场地位依然有一定差距。荷兰ASML虽然是全球唯一能够制造尖端光刻机的厂商,但其最关键的零部件——光源依然要从美国进口。可以说,当下欧洲半导体企业的现状是具有较好技术积累和基础,在设计、制造、设备等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但被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各自强势领域压制,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欧洲半导体产业的潜力的巨大的,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欧盟不是但单一制国家,各个成员国之间貌合神离,各怀鬼胎。如果欧盟《芯片法案》被各成员国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欧洲的半导体企业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环节,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美欧出台法案旨在做大做强本土半导体产业链 打击中国只是副作用 先来看欧洲,如果欧盟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那还是非常有潜力的,但问题就出在,欧盟人心不齐,一团散沙。英国一贯就是欧洲“搅屎棍”,奉行大陆均势政策,不希望德国或法国主导欧洲。本次立法允许各国政府补贴欧洲尖端芯片工厂,恰恰就是法国和德国政府推动。虽然法国和德国希望通过政府补贴发展本土的芯片产业,以帮助企业与美国和中国竞争。但欧洲那些本国半导体技术落后的小国则更希望坚持自由市场,《芯片法案》通过前,荷兰、爱尔兰在内的6个成员国就致函欧盟委员会,反对将政府资金用于大规模生产或商业活动。信函中称,对关键行业的战略资金“过度和非定向使用”将导致“欧盟内部的补贴竞争和不公平竞争”。因为法国和德国主导的这项法案对这些小国而言没有好处,“造不如买”最符合这些小国的利益。 即便是有半导体厂商的欧洲小国,其半导体厂商也对美国技术也有依赖,比如ASML,与其说是光刻机制造商,不如说是光刻机组装商,基于商业利益,ASML不可能放着成熟的美国光源不用,反而自主研发光源,或是采购欧洲企业的不成熟技术。荷兰为了本国企业能够从美国获取先进技术,必然反对法德主导的补贴政策法案。爱尔兰的情况也是类似,爱尔兰之所以反对法案,主要是因为其半导体产业主要依赖外资,其中,最关键的当属英特尔在爱尔兰的工厂——爱尔兰已经成为英特尔在美国之外最大的生产基地,英特尔公司正在加大对爱尔兰的投资,对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由于欧洲国家内部勾心斗角,法国和德国主导的这项法案在落地过程中没准会出现各种幺蛾子。诚然,法国和德国对于发展半导体产业雄心勃勃,但受制于国力和所处大环境,颇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之感。《芯片法案》可以改善欧洲半导体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无法在欧洲建成独立于美国的半导体产业链。 相比之下,美国的《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影响会更大一些。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虽然美国政府和洲政府会有各种扯皮,但在政策落实和执行上比欧洲国家强。美国半导体产业实力雄厚,只要美国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美国半导体企业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全球霸主,美国可以通过政治、外交等方式吸纳他国半导体企业,比如通过“劝说”的方式让台积电、三星到美国投资建设尖端工艺的芯片工厂,以此补全自身产业链在制造环节的短板,这使得美国可以在本土打造一个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美国半导体企业可以采用“内外双循环”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大大提升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当下,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实力普遍偏弱,和美国在半导体产业上合作大于竞争,彼此之间的矛盾远远达不到当年美国和日本半导体产业对决的水平。国内ICT企业生怕买不到欧美芯片,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生怕无法使用美国三大厂的EDA工具和台积电流片渠道,国内晶圆厂担忧买不到欧美日半导体设备和原材料......由于国内半导体企业技术底子薄,普遍对欧美日技术有较高的依赖性,企业最担忧的不是美国、欧洲刺激本土半导体企业发展的《法案》,而是担忧美国政府立法彻底禁绝中美技术交流和贸易。 简言之,美国《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并未直接打击中国,旨在修炼内功,弥补美国本土半导体产业链的短板,以及扶持美国企业技术创新,参与新兴市场的竞争,在短期内不会对中国大陆本土企业造成过多影响。但是,如果美国在本土够了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加,这对于5至10年后已非吴下阿蒙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增大了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内功大成”的美国打人会“更疼”,对中国的制裁会更加严厉,打击力度会比以往更强。 打铁还需自身硬 早在2014年,中国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其中,一期募集资金1387亿元(2014-2019年),市场预计二期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其投资方向是既包括传统半导体产业,又包含智能汽车、智能电网、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国内一大批半导体设计、设备、制造、封装测试企业都受益于大基金。必须说明的是,这仅仅是大基金的投资,并不包括地方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 由于大基金采用国有资本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的模式,因而大基金撬动的社会资本将会是大基金募集资金的数倍。此前,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副总裁、技术政策项目主任詹姆斯·刘易斯表示,“中国对半导体的投资可能是美国的1000倍,这样的实力对比无论如何都没法赢。”他认为,美国目前在这场科技竞赛中领先,但中国正努力追赶,而美国最大的劣势是“不愿花钱”。 过去几年,中国企业乘着政策的东风,在设计、设备、原材料、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都有所建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多个细分市场逐步蚕食外商市场份额,有计划的推进国产化替代,但从总体上看,差距依然存在,而且还不小。就半导体设备而言,即便是中国大陆市场,自给率也仅有5%左右,美国应用材料、泛林、科垒三家公司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份额就超过50%。就半导体设计而言,在商业上相对成功的企业普遍对境外技术有较高依赖,设计行业的领头羊海思公司就高度依赖ARM技术授权,因美国制裁的原因营业收入断崖式下跌。几十年磨一剑专注自主研发的芯片设计公司大多数只能在低端市场艰难求生,或者是在信创市场谋求一席之地茁壮成长,商业市场基本被外商垄断。就原材料而言,虽然本土企业发展迅速,但中芯国际、华虹、长江存储等本土晶圆厂的原材料大量依然进口,其中12英寸晶圆严重依赖进口。在制造方面,中芯国际、华虹的市场份额合计仅8.8%,不足为台积电的五分之一。大陆唯一发展的比较好的是封装测试,技术上基本追捧国际主流水平。 当下,中国半导体产业与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差距是巨大的,最缺的是发展壮大的人才、资金和时间,最需要的是修炼好内功,补全在设计、设备、原材料、制造环节的短板。只要构建完成“红色产业链”,哪怕技术比美国落后2至3代,就能够依托本土市场实现内循环,不惧怕美国制裁。
  • 《广汽12款车规芯片发布,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加速突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15
    • 在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的浪潮中,芯片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神经中枢”,一直是技术博弈的焦点。长期以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面临“卡脖子”困境——高端芯片依赖进口、产业链生态薄弱、技术标准受制于人。然而,随着国家战略的牵引、产业资本的涌入以及企业创新的爆发,一场以自主可控为目标的突围战正全面打响。 广汽多款车规级芯片发布 近日,广汽集团在科技日活动上正式发布了12款车规级芯片,覆盖智能汽车电源管理、制动、集成安全及网络通信等关键领域。同时还发布了“汽车芯片应用生态共建计划”,促进产业链协同。 本次广汽发布的的12款车规级芯片,分别与中兴通讯、裕太微电子、仁芯科技、矽力杰、极海、奕斯伟、杰华特、国芯、美泰等公司联合开发。其中包括了: ●与中兴通讯联合定义的G-C01芯片,行业首款多核异构多域融合中央处理芯片,拥有26路高速的接口,内置超强的数据交换引擎,数据通信效率提升25%。 ●与裕太微电子共同打造的G-T01芯片,国内首款车规级的万兆以太网TSN交换芯片,可支持多种高速通信协议,包括11个高速的通信端口,最高速率可达10Gbps,网速相当于千兆宽带的10倍。 ●与仁芯科技联合开发的G-T02芯片,是全球首款16Gbps高带宽的SerDes芯片,最高可支持3000万的超高像素。 ●与矽力杰开发的G-K01芯片,是全球首款符合ASIL-D功能安全等级的6核RISC-V芯片,拥有6k超级算力。 ●和极海、奕斯伟、杰华特、鸿翼芯、国芯、美泰联合开发了8款应用,在电源管理、底盘、集成安全多个领域的芯片产品。 这些明确披露的芯片型号(G-C01, G-T01, G-T02, G-K01)直接瞄准了下一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中的核心技术环节:中央计算、高速网络、高速传感接口和高等级功能安全控制。可以看出,广汽的芯片战略并非仅仅是替换现有低端芯片,而是旨在构建支撑其先进智能化、网联化车辆平台所需的基础核心部件。 广汽集团还发布了“汽车芯片应用生态共建计划”,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整车-控制器-芯片端到端联动验证平台,实施“一芯多源”策略,保障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其实,广汽集团进军车规级芯片领域早有考量。早在2022年,广汽董事长曾庆洪曾指出,缺乏自主研发、高度依赖进口和产业链发展滞后是国内芯片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表示将优化汽车芯片领域的布局,推动自研芯片发展,以期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并提升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广汽集团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巨大,累计投入已达450亿元人民币,并牵头设立了300亿规模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这些持续的投入为此次芯片发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突围加速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慧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的汽车芯片产业链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建。除了上述广汽集团在汽车芯片自主研发上的成果,蔚来、比亚迪等相关车企也加速发力,更吸引国际企业重金押注。 蔚来宣布从ET9车型开始逐步使用自研芯片,首发搭载“神玑NX9031”智驾芯片,具备“一颗抵四颗”的端侧推理能力。该芯片通过技术自主创新,摆脱对英伟达等国际供应商的依赖,推动智能驾驶核心技术国产化。 比亚迪推出1500V大功率SiC芯片,解决了模块耐压瓶颈,这是汽车电机驱动领域首次大规模量产应用的最高电压等级SiC芯片。实现电池、电机、电源、空调等都做到1000V,达到全球量产最快充电速度——闪充5分钟,畅行400公里。 地平线推出征程6系列,共包含征程6B、征程6L、征程6E、征程6M、征程6H和征程6P共六个版本。征程6E支持域控被动散热,能够适用各类动力车型。该芯片的单颗算力约80 TOPS。多款搭载征程6E的车型将于年内落地。 同时,英伟达、英特尔等国际企业通过与中国车企合作,加速车规级芯片的本地化适配。英飞凌与意法半导体也重金押注中国汽车芯片产业。 结语 整体来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已经开始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化突围”,从“缺芯少魂”到“强芯铸魂”,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崛起,不仅关乎产业安全,更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型的历史使命。“中国芯”正不断照亮智能汽车的道路,未来车用芯片产业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