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 智享科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桃源黑猪肌肉-脂肪组织互作调控脂肪沉积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5-02-11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桃源黑猪肌肉-脂肪组织互作调控脂肪沉积机制研究获进展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在桃源黑猪肌肉-脂肪组织互作调控脂肪沉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揭示了不同日龄中国地方脂肪型桃源黑猪与瘦肉型杜洛克猪背最长肌的代谢差异,解析了肌肉来源的分泌型代谢物介导肌肉-脂肪组织互作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Metabolome and RNA-seq reveal discrepant metabolism and secretory metabolism profile in skeletal muscle between obese and lean pigs at different ages为题,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


     成果介绍 该研究通过对不同日龄桃源黑猪和杜洛克猪的背最长肌组织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合脂肪沉积表型数据,确定了桃源黑猪脂肪沉积和肉品质形成的“窗口期”为120日龄至180日龄。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发现,“窗口期”日龄与品种间背最长肌代谢差异主要富集在能量、脂质和氨基酸蛋白质代谢相关通路。进一步,研究鉴定了数十种180日龄桃源黑猪背最长肌的特异性代谢产物。 该研究结合人体代谢组数据库中代谢物细胞亚定位的注释信息,筛选与肌内脂肪含量显著相关的分泌型差异代谢物发现,有机酸类代谢物和氨基酸类代谢物与肌内脂肪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脂类代谢物与肌内脂肪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这一研究从代谢物介导肌肉-脂肪组织互作的角度,解析了中国脂肪型猪种与外来瘦肉型猪种肌肉代谢间的差异与机制,为猪脂肪沉积和肉品质营养调控提供了潜在的日粮添加剂和干预靶点,并为以猪为动物模型的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桃源黑猪肌肉-脂肪组织互作调控脂肪沉积机制研究获进展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07/s11427-024-2654-2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ODAzMjY1OQ==&mid=2247593285&idx=2&sn=bcd4ca2588e1b9ca097b926c2fb6b0e0&chksm=fd5a531b844e73bab6bd8a4324849063da5b7d45f68675492d18e6bd919ad1a0df15cf2bf0c0#rd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揭示胰岛素作用下脂肪代谢的组织特异性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3-12-12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畜营养与调控科技创新团队揭示了动物机体不同部位组织中由胰岛素调节的脂肪代谢的复杂机制,为深入了解胰岛素在动物组织特异性脂肪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IF=12.82)。 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与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机体不同部位组织中的异位脂肪沉积是上述疾病发展的第一步。胰岛素抵抗与异位脂肪沉积和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不同胰岛素敏感性的脂肪组织特异性代谢机制可能造成脂肪沉积的差异,而其具体发生机制仍未被完全解析。 研究发现,动物肝脏、肠道、肌肉、皮下等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之间的交互机制依赖于胞外囊泡、蛋白质、脂质等多种物质介导,这些介质影响胰岛素发挥全身性的或者组织特异性的脂肪代谢调控作用。由于动物组织特异性机制,皮下脂肪沉积的促进作用因子(如棕榈油酸水平升高)与肝脏组织中脂肪沉积的拮抗作用因子(如TG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等)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调节胰岛素功能作用可能是个体脂肪沉积和代谢的关键措施。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畜禽动物脂肪沉积及肉质改善调控提供数据参考,甚至有望为肥胖相关疾病治疗和预防新措施的开发研究铺平道路。
  • 《【食品加 智食科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碱诱导铁皮石斛多糖–火麻仁蛋白凝胶:结构特性、分子互作机制及其在吞咽障碍食品中的应用潜力探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8-19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在国际食品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一区,IF:12.5)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lkali-induced Dendrobium officinale polysaccharide-hemp seed protein gels: Insight into structure, molecular interaction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as dysphagia food》的研究性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2023级硕士研究生丁婷婷、范蓓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孙晶副研究员和王凤忠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成果介绍 首次利用铁皮石斛多糖(DOP)与火麻仁蛋白(HSP)构建碱诱导复合凝胶体系。通过精准调控DOP浓度梯度(1.0%-3.0% w/v),系统评价了DOP-HSP复合凝胶的理化特性、功能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研究表明,DOP具有独特的支链结构和乙酰化修饰特性,能够显著提升凝胶的持水性、机械强度和粘弹性,而火麻仁蛋白则提供了包括12%精氨酸在内的丰富必需氨基酸,二者的协同作用使所得凝胶符合IDDSI 5-6级标准,可满足吞咽障碍人群的食用安全要求。进一步借助扫描电镜、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变学分析等表征手段,阐明了DOP-HSP凝胶的形成机制:在碱性条件下,DOP发生脱乙酰化反应,暴露出更多羟基基团,与HSP通过氢键结合,诱导蛋白质构象转变为β-折叠,形成致密的三维网络结构,其中二硫键是稳定凝胶网络的主导作用力。该研究不仅为吞咽障碍人群提供了定制化食品基料的解决方案,更为天然植物源多糖与植物蛋白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486172500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