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投产!国产重型燃机装备技术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3
  • 12月8日中国能建江苏院负责勘测设计东电一公司参与建设的华能苏州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1号机组通过72+24小时试运行。 

    随着1号示范机组的投运项目两台机组正式投产成为国家能源局首批燃机示范项目中首个投产的F级(80兆瓦)燃机项目。 

    华能苏州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位于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项目建设2台6F.03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建成后年发电量达11.977亿千瓦时,年供热量达275.74万吉焦。 

    本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24个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之一。项目的成功投产,意味着国产重型燃机在装备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对推动燃气轮机技术国产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能建江苏院在该等级项目设计上首次采用单层大平台布置的汽机房,取消中间层,合理压缩主厂房占地面积和总容积,使得设备布置更加紧凑,工艺流程更加顺畅。结合厂区总平面布置,打造“六水合一”,形成综合水务区,检修维护更加便捷。 

    项目建成后,将替代现有燃煤机组,可有效降低区域内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提升电网供电能力,优化能源结构,对改善苏州市的热源布局和能源结构具有积极影响。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1983-1.html
相关报告
  • 《掺氢30%!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机燃烧器实现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26
    • 近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50)完成了燃烧器掺烧30%氢气,全尺寸全温全压试验验证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这是成功实现掺氢燃烧的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机燃烧器,标志着东方汽轮机自主燃机,向低碳、零碳研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面对我国“双碳”战略需要,燃气轮机燃料从天然气向氢气转换是必然发展趋势,以G50为例掺烧30%氢气能够实现1.8万吨/年/台的 CO?减排,使用纯氢更能够实现近零碳排放。 本次掺氢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东方汽轮机攻克了掺氢燃烧回火、燃烧不稳定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了新型绿色能源用于燃气轮机中的技术进步,为探索更高比例掺氢乃至纯氢燃烧技术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东方汽轮机将推进自主燃机系列化、清洁化、国产化、产业化,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 《燃料电池“中国芯”:高温质子交换膜自有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氢燃料汽车被业内认为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方案,但商业化也一直是掣肘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我国迎来一项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或将未来让燃料电池真正拥有更多的“中国芯”,这项技术就是坤艾(KunAi)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研发成功新一代以超高分子量高性能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PBI)为核心的高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HTPEM)。 与现有的质子交换膜相比,新的KunAi-HTPEM质子交换膜材料具有超高分子量,卓越的机械强度以及优异的质子导通率,超长运行时间,严格的成本控制,预计可以大幅加快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填补了我国在高温质子交换膜领域的自有技术空白。 据坤艾(KunAi)公司负责人介绍,巴斯夫(BASF)高温质子交换膜已经实现了20,000小时稳定性运行,KunAi- HTPEM预计可以达到35,000~40,000小时,稳定性运行能力的大幅提高 ,可以使燃料电池组的寿命显著提高,让燃料电池系统不再“娇贵”。 根据电解质和燃料不同,燃料电池分为六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碱性燃料电池(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磷酸燃料电池(PAFC),每种电池的应用场景都不一样。2011-2018年,受到交通领域需求拉动,质子交换膜(PEMFC)出货量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57%。 以高温质子交换膜膜电极(MEA)为核心的燃料电池总系统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常温(60-80摄氏度)全氟磺酸膜电极(MEA)燃料电池系统,高温质子膜可以不依赖高纯氢气制备,储存(含汽车储氢),可以直接使用甲醇重整出来的含杂质的氢气,燃料电池总系统的复杂程度减低,运行无故障率提高,从而有效降低燃料电池本身的成本(和全氟磺酸膜类质子交换膜相比,质子膜的综合成本可以下降90%~95%,),具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相对于价格不菲的高纯氢,动辄千万的加氢站,给用户带来心理压力的超高压储氢,甲醇价格低廉,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加油站的便利,在乘用车上的应用将会更加容易和便利。 中国科学院欧阳明高院士在多个场合表示,氢燃料电池更适合替代使用柴油的长途运输车辆以及客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更适合于乘用车领域。业内人士预计,从使用场景来看,未来常温质子交换膜在卡车、大巴车、物流车等长途运输车辆以及大型基站,铁塔电源、偏远山区供电等方面应该有丰富的应用环境,而高温质子交换膜技术路线和现有的锂电池电动车路线,因为现有的成本优势和安全性,在出租车、乘用车、移动电源等领域,高温质子交换膜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丰富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