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化的冰川将产生数千公里的太平洋鲑鱼新栖息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17
  • 由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与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和其他研究机构领导的研究团队分析了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和阿拉斯加中南部之间的46000个冰川,发现当冰川融化基岩暴露并且形成新的溪流流经地貌时,为太平洋鲑鱼创造了新的栖息地,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冰川消融建模发现当气温上升缓慢时,冰川融化可以形成潜在的新太平洋鲑鱼栖息地,长度近似于密西西比河的长度(6275公里)。这种低梯度溪流(倾斜度小于10%)一端连接海洋另一端连接冰川,非常有利于鲑鱼的生存。研究小组指出所调查的冰川中有315条符合这一标准。

    研究人员预测,大部分新的鲑鱼栖息地将出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和阿拉斯加的边界区域,那里仍然存在大型沿海冰川。预计到2100年,阿拉斯加湾次区域的收益最大时,鲑鱼栖息地将增加27%。一旦形成新的稳定栖息地,鲑鱼会很快定居。大众常识认为,鲑鱼一般更愿意回到它们原始出生地生存。事实上一小部门鲑鱼会选择到新的溪流中产卵,如果当地的生存条件有利,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因此,鲑鱼在冰川消融在新溪流中创造有利的产卵栖息地后,繁殖会加速。例如,,粉红鲑鱼近10年内在Stonefly Creek定居,数量迅速增长到5,000多条。当然,其他鲑鱼也会在此繁殖,包括银鲑鱼和红鲑鱼,特别是在湖泊与溪流相联系的地方。

    研究人员强调,虽然新的栖息地可以为某些鲑鱼提供有利生存条件,但气候变化仍然对一些鲑鱼种群构成严峻挑战。(王琳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www.birmingham.ac.uk/news/latest/2021/12/melting-glaciers-new-salmon-habitat.aspx
相关报告
  • 《山地冰川的加速融化会影响太平洋西北部的供水》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0-29
    •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未来几十年喀斯喀特山脉山地冰川的加速融化可能会影响太平洋西北地区的供水。 季节性的冰雪堆积导致喀斯喀特山脉的冰川每年冬天都会生长一点,夏天都会融化一点。这种一年一度的融化为西北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提供水源,其中包括华盛顿州、俄勒冈州、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的部分地区。该地区的居民将这些水用于饮用、农作物灌溉、水力发电和其他用途。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气温升高导致太平洋西北地区的冰川融化速度比往常更快,科学家们想知道这会对该地区未来的供水产生何种影响。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来估算太平洋西北部六个流域的山地冰川融化量。他们使用该模型估算了从1960年到现在的冰川质量损失和融水量,并预测到2099年冰川质量和融水量的未来变化。他们观测了海拔高达1,100米(3,609英尺)的低海拔地区,而高海拔地区海拔高达4440米(14,436英尺)。 该研究发现,喀斯喀特山脉中海拔较低的冰川在20世纪下半叶达到融化高峰。根据研究作者们的想法,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的旱季,这些冰川径流供给的河流流域水资源将减少。结果表明,在一些地区,降雪量和冰川融化的减少可能导致本世纪末夏末河流量减少80%。 该论文没有量化夏季流量变化的后果,但其中一些变化可能已经开始影响下游系统。根据这项新研究,在高海拔冰川达到融化峰值后,冰川融化的下降将与雪融化的减少相吻合,导致夏季河流流量减少。低流量导致依赖于夏季可靠冷径流的渔业和生态系统受到影响。高海拔地区的水库依靠水流量以保持足够高的水位,从而支持娱乐和水力发电。 本文第一作者Frans教授说,太平洋西北冰川融化的总体影响根据所考虑的系统而有所不同。对于整个地区而言,当年早些时候融雪季节的转变和积雪的损失将是影响下游系统的主要驱动因素。 他说:“冰川融化在一年中最干旱的时期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依赖冰川融化来缓冲低流期的冰川下游系统将受到低流量季节变化的影响,这一切都与较小的体积有关。”
  • 《南极“末日冰川”融化速度惊人令人困惑 元凶是谁?》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0-13
    •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报道,有“末日冰川”之称的南极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提高海平面,令人担忧更令人困惑。英美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科学家们表示,冰川融化过快的元凶,是潜入冰川底部和基岩之间的暖流,水温摄氏2度。而且,借助最新勘测仪器,科学家绘制出暖流在冰下逡巡的路径。  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冰冻圈》(The Cryosphere)杂志上。  各种探测数据显示,思韦茨冰川前端底部悬空,海洋暖流由一个巨大的通道插入大陆架和冰川底部之间;暴露在水中的冰面越大,融化就越多,而涌入的暖流水量更大,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报道称,冰川底部的这个空隙比以前认为的更深,大约600米,相当于六个足球场首尾相连。  这股海底暖流,被形容为有数百万年历史的思韦茨冰川的阿基利斯之踵—致命的弱点。  如果思韦茨冰川以现在的速度持续融化,则冰架最终崩塌不可避免,地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将被严重扭曲,后果堪忧。  “末日冰川”的秘密  思韦茨冰川是南极最大、移动速度最快的两个冰川之一(另一个是松岛冰川),位于南极州的西部,冰川厚度达4千米,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略小于英国,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大小相当。  思韦茨冰川被认为是预测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关键。数据显示,它拥有足够的冰来将海平面提高65厘米,它融化后注入阿蒙森海的冰水,约占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去年初宣布,利用最新卫星雷达探测技术发现思韦茨冰川底部一个巨大洞穴,高300米,面积约40平方公里,可容纳140亿吨冰。数据显示这个洞穴有很大一部分是三年内形成的。  英国南极勘察局(BAS)用无人潜水艇对冰川底部的水流进行勘测,結果不但探测到由咸、淡水混合而成的湍流,更测得比冰点高出摄氏2度多的“暖水”水温。  根据各种数据绘制的剖面图展示了暖流从底部侵蚀、融化冰川的路径和后果。  NASA和BAS的研究结果证实了科学界多年来的怀疑,即思韦茨冰川前端并不是紧贴着大陆架的基岩,所以暖流可以像梭子一样嵌入冰层和海床之间;切面越大,冰川融化越快。  为什么叫“末日冰川”?  卫星数据显示,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思韦茨冰川明显退缩,1992-2017年,冰川接地线以每年0.6至0.8公里的速度退缩。  上个世纪90年代,思韦茨冰川每年融化100亿吨冰,现在差不多是800亿吨。  它的坍塌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65厘米,同时会释放出南极洲西部的其他主要冰体,这些冰体加起来可能会使海平面上升2-3米。  这对许多国家,包括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城市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还会让一些地势低的海岛消失。  但是,更重大的危险在于海洋风暴的烈度将因此加剧。  英国南极勘察科学部负责人沃恩教授(David Vaughan)说,如果海平面升高50厘米,本来千年一遇的风暴可能更频繁,变成百年一遇;如果升高一米,那就可能每10年发生一次。  思韦茨冰川不会在一夜之间全部融化;那需要数十年,甚至超过一个世纪。  但不可否认的是,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增多,使得更多热量进入大气和海洋,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增多,必然导致全球大循环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已经在北极发生,南极的迹象也日益清晰。  哪儿来的暖流?  南极洲西部是南极大陆上风暴最频繁的地方,而这里的冰川稳定性不如东部,受气候和洋流的影响更大。  关键是水温较高的大西洋暖流,从墨西哥湾来到南极,神不知鬼不觉地冲刷冰川底部和悬浮的前缘,使冰层从底部开始融化。  这股来自墨西哥湾的温暖水流因为含盐而较重,所以沉在下方,随大西洋深海洋流进入南极,汇入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  南极的地表水温略高于盐水冰点(-2℃),但墨西哥湾来的洋流温度高于结冰点,大约是1℃到2℃,位于水下大约530米处。上冷下暖的洋流一路逡巡一路侵蚀冰川边缘,并顺着冰川和海床岩石之间的孔道不断冲刷冰川底部。  由于气候变化,地球变暖,海洋水温在升高。太平洋水温的升高导致南极大陆西海岸的风向改变,推动海洋深处的暖流更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