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大学报道发光镧系元素在生物相关应用》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4-15
  • 2月17日,伯明翰大学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题为“Luminescent Lanthanides in Biorelated Applications: From Molecules to Nanoparticles and Diagnostic Probes to Therapeutics”的论文,报道发光镧系元素从分子到纳米粒子、从诊断探针到治疗等在生物相关的应用。

    稀土元素在磁共振成像和诊断检测的临床应用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其独特的未闭合4f轨道电子结构,赋予了其与众不同的窄带线状发射信号,使其在生物体系中与其他荧光探针形成鲜明对比。稀土元素的发光信号不仅可根据所选择的离子,在可见光到近红外光区域提供多样化的检测路径,其较长的发光寿命还使其能够用于时间分辨测量,为光学多路复用检测方案和新型生物成像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将稀土元素试剂引入细胞,可实现局部生物响应活性,为新型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随着近红外光区域检测技术与显微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层组织成像和外科手术干预的新途径得以不断拓展。

    研究人员梳理了聚焦于稀土元素发光在核酸和酶检测、阴离子识别、细胞成像、组织成像以及光诱导治疗应用等多个领域的多样化应用方式。深入探讨了包含稀土元素发光探针在内的生物体系设计层次,从配位复合物、多金属稀土体系到金属-有机框架和纳米颗粒,重点阐述了下移转换和上转换的不同策略,并揭示了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潜在机遇与挑战。

  • 原文来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rev.4c00615
相关报告
  • 《南方科技大学报道镧系元素与天线发色团近端编码策略驱动的磷光蛋白质设计与进化》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4月23日,南方科技大学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题为“Design and Evolution of a Phosphorescent Protein via the Proximal Encoding of Lanthanide and the Antenna Chromophore”的论文,报道镧系元素与天线发色团近端编码策略驱动的磷光蛋白质设计与进化。 基因编码的长寿命磷光蛋白质为生物成像与检测提供了正交信号通道。传统荧光蛋白的发光寿命通常为纳秒级,而长寿命磷光蛋白的开发可实现时间分辨检测并显著提升信噪比。 研究人员通过将光敏型非天然氨基酸(UAA)定点引入镧系元素结合蛋白(LanM)金属中心邻近区域,构建了新型磷光蛋白质系统。通过对UAA结合位点的系统性优化,相较于野生型LanM蛋白,镧系磷光强度实现显著提升。进一步对LanM进行定向进化并优化UAA化学结构,获得信号强度倍增的变体。这种迭代优化策略最终开发出寿命延长至500微秒且亮度显著提升的磷光蛋白。基于该平台,构建的铕(III)传感器在200 nM浓度下信噪比超100,检测限低于10 nM;通过插入酶切位点设计的蛋白酶传感器,在纳摩尔级浓度下仍能保持优异信噪比。最后,将磷光蛋白与亲和体融合,成功应用于免疫荧光成像。这些应用案例证明,该平台可通过时间分辨测量显著提升基因编码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 《伯明翰大学报道纳米结构节点无序的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4月3日,伯明翰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A lanthanide MOF with nanostructured node disorder”的论文,报道了具有纳米结构节点无序的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结构无序可用于调控功能材料的性能,是开发复杂框架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的重要策略。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镧系金属有机框架UoB-100(Dy)的合成与结构表征。平均结构精修表明,其九核次级结构单元(SBU)的节点在两种取向上呈现无序排列。通过三维漫散射(DS)分析与蒙特卡洛(MC)模拟,我们证实了UoB-100(Dy)中金属簇间存在强关联性,这些节点组装形成复杂的纳米域结构。量子力学计算表明,连接体应变是纳米域结构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此类纳米域结构对镧系MOF的磁学性质、气体存储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