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大学报道纳米结构节点无序的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4月3日,伯明翰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A lanthanide MOF with nanostructured node disorder”的论文,报道了具有纳米结构节点无序的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结构无序可用于调控功能材料的性能,是开发复杂框架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的重要策略。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镧系金属有机框架UoB-100(Dy)的合成与结构表征。平均结构精修表明,其九核次级结构单元(SBU)的节点在两种取向上呈现无序排列。通过三维漫散射(DS)分析与蒙特卡洛(MC)模拟,我们证实了UoB-100(Dy)中金属簇间存在强关联性,这些节点组装形成复杂的纳米域结构。量子力学计算表明,连接体应变是纳米域结构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此类纳米域结构对镧系MOF的磁学性质、气体存储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402-4
相关报告
  • 《伯明翰大学报道发光镧系元素在生物相关应用》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4-15
    • 2月17日,伯明翰大学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题为“Luminescent Lanthanides in Biorelated Applications: From Molecules to Nanoparticles and Diagnostic Probes to Therapeutics”的论文,报道发光镧系元素从分子到纳米粒子、从诊断探针到治疗等在生物相关的应用。 稀土元素在磁共振成像和诊断检测的临床应用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其独特的未闭合4f轨道电子结构,赋予了其与众不同的窄带线状发射信号,使其在生物体系中与其他荧光探针形成鲜明对比。稀土元素的发光信号不仅可根据所选择的离子,在可见光到近红外光区域提供多样化的检测路径,其较长的发光寿命还使其能够用于时间分辨测量,为光学多路复用检测方案和新型生物成像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将稀土元素试剂引入细胞,可实现局部生物响应活性,为新型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随着近红外光区域检测技术与显微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层组织成像和外科手术干预的新途径得以不断拓展。 研究人员梳理了聚焦于稀土元素发光在核酸和酶检测、阴离子识别、细胞成像、组织成像以及光诱导治疗应用等多个领域的多样化应用方式。深入探讨了包含稀土元素发光探针在内的生物体系设计层次,从配位复合物、多金属稀土体系到金属-有机框架和纳米颗粒,重点阐述了下移转换和上转换的不同策略,并揭示了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潜在机遇与挑战。
  • 《研究找到纳米材料与肿瘤转移相关的信号通路》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7-09
    • 研究找到纳米材料与肿瘤转移相关的信号通路。 多壁碳纳米管在肺部的长期沉积可促进原位乳腺肿瘤血管生成,乳腺肿瘤细胞浸润能力。 研究团队供图 碳纳米管(CNT)是重要的一维纳米材料,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使用对健康的影响也引发关注,但关注材料对机体的系统性影响的研究寥寥,关注对肿瘤转移影响的研究就更少了。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朱涛课题组展开合作,特别关注CNT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日前,双方的研究获得新进展,他们发现CNT单次肺部暴露后,影响除肺部外的远端器官或组织的肿瘤(乳腺癌)的发生发展,CNT呼吸暴露后的延迟毒性可导致原位乳腺肿瘤的多发性转移。这是首次关于CNT长期呼吸暴露对除肺部外的远端器官或组织的肿瘤发生发展影响的报道。近日,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材料》杂志。 CNT由生产走向生活 CNT,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级管。由于其优良的导电性、场发射性能、大面积定向生长等特性,在电容器、织物、天线、建筑材料等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 已有研究发现,CNT呼吸暴露可引起实验动物肺部炎症和纤维化反应,出现局部肉芽肿和间质瘤的风险大大提高。因此,工业领域要求CNT的制造和应用必须要符合健康和安全的标准。2010年中国颁布了MWCNT表征和操作的国家标准。2011年,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NIST)制定了SWCNT标准物质;同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颁布了“碳纳米管中金属含量的绝对定量分析方法”。此后,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了在洁净室内CNT加工标准。 “除了职业人群,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众也受到了CNT暴露的影响。”该论文通讯作者陈春英表示,国外文献发现,除了生产工作场所中的CNT,在巴黎、美国等地的空气样本中,尤其是“9·11事件”现场,均检测到CNT。CNT呼吸暴露离公众越来越近,公众接触到CNT的机会越来越多。 “然而迄今为止,CNT呼吸暴露多局限于肺部或心血管系统病变,而缺乏对全身系统影响和长期健康效应的研究。”该论文通讯作者朱涛强调。 可定向促进癌症转移 尽管关于CNT暴露的危害猜想很多,但不同于发病概率相对较高的职业暴露——二氧化硅、石棉暴露导致的矽肺、石棉肺,CNT导致的临床病例尚无报道。 为了研究CNT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小鼠模型,单次肺部暴露CNT。观察发现,小鼠肺部的CNT可引起局部微环境改变——局部炎症和纤维化,这显著增强了乳腺肿瘤细胞侵入临近血管和周边组织的能力,促进小鼠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这意味着,小鼠乳腺肿瘤细胞更容易向发生炎症的肺部转移,甚至进一步形成多器官转移。”陈春英表示。 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CNT在肺部长期蓄积,刺激肺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VEGFA经血液循环到达乳腺肿瘤,直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此外,上调肿瘤细胞内源性VEGFA与COX-2的表达,从而启动VEGFA-COX-2的正反馈通路,使乳腺组织内血管生成持续增强,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肥沃的土壤”。 “也就是说,CNT暴露在不同组织器官形成的炎症和纤维化,为癌症转移提供了转移前和转移后的微环境,可‘定向’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生长。”朱涛告诉《中国科学报》。 职业防护迫在眉睫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肿瘤,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国家癌症中心地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列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每年新增病例超30万。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Iseult Lynch评价说,该研究提供了一个重大的机会,通过探索纳米材料与肿瘤转移相关的信号通路,可以促进对临床治疗干预方案的发展。 该研究还为纳米材料呼吸暴露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启示。产品安全始终是一个国家能否安全发展的命脉。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正积极开展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把纳米生物环境健康效应以及职业卫生防护等问题列在纳米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以促进纳米技术更好的安全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陈春英介绍,该研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典型纳米材料长期低剂量暴露的生物安全性和毒理学机制。不但让人类意识到,生产场所的职业防护迫在眉睫,同时对普通人群暴露的健康效应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