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邕江微塑料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2-17
  • 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目前关于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多集中于海洋环境中,关于淡水系统微塑料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相较于海洋环境,内陆淡水环境与人类接触更为频繁,且陆地淡水是海洋塑料垃圾的重要输送源,其微塑料污染应受到更多重视。

      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定量定性分析了微塑料在典型城市内湖-邕江水体和沉积物的分布状况、形态特征和化学组成,结合水域周边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微塑料的潜在来源进行了合理推测;基于微塑料对淡水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了微塑料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结合获得的PNEC,采用商值法评价了邕江水体微塑料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微塑料在内陆淡水系统中的污染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并为微塑料的风险管理提供支持。

      研究成果以“Microplastics’ Poll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in an Urban River: A Case Study in the Yongjiang River, Nanning City, South China”为题,发表在SCI期刊Exposure and Health上。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403-018-00296-3。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12/t20201215_5821508.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微塑料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05
    •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其广泛存在于水体和陆地环境中。微塑料能被生物直接或间接摄入体内并在食物链上传递和富集,对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微塑料的表面经常与重金属等污染物发生吸附作用,成为其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载体。由于动物肠道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这些吸附到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容易发生解吸附,这一过程可能导致更高的生态风险。目前,不同环境条件下微塑料表面重金属的解吸附行为及其生态风险尚不清晰。   武汉植物园博士生周艳飞在微塑料复合污染对蚯蚓毒性效应的前期工作基础上(Zhou et al. 2020.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392: 122273),以五种微塑料(PA、PVC、PS、ABS和PET)为对象,进一步研究了微塑料对重金属镉的吸附能力以及镉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解吸附行为。结果发现,聚酰胺微塑料(PA)具有最强的镉吸附能力,微塑料对镉的吸附能力受水体pH、腐殖酸以及其他重金属离子如铅浓度的影响。水体中腐植酸的存在会促进了镉从微塑料表面解吸附,在动物肠道内镉的解吸率为36.9?59.9%(图1),远高于底泥环境中的镉解吸率(6.9?18.7%)。该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中的微塑料被动物摄食后,微塑料表面的重金属污染物存在较大的解吸附率以及生态风险。   研究结果以Adsorption mechanism of cadmium on microplastics and their desorption behavior in sediment and gut environments: The roles of water pH, lead ions, natural organic matter and phenanthrene 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周艳飞为论文第一作者,刘文治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88)的支持。
  • 《武汉植物园在河流微塑料环境归趋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微塑料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河流可能在微塑料从陆地到海洋的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流域尺度下对微塑料的环境归趋进行研究,对于澄清河流系统在将微塑料运输到海洋中的实际作用至关重要。   武汉植物园特别研究助理苑文珂运用全流域调查和微塑料群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长江流域微塑料的来源、迁移和归趋,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帮助更好地修复河流系统的微塑料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在长江流域具有普遍性和异质性。复杂的地理和人为因素导致微塑料从上游到下游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渔业活动和地表径流可能是长江流域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微塑料的密度和尺寸可能是影响微塑料在河流系统中迁移的关键因素。由于尺寸小、垂直迁移性高,沉积物微塑料具有更高的生态风险。此外,本研究引入并强调了微塑料聚合物的群落分析,显示了其在未来微塑料研究中的潜力。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微塑料群落差异显著,且与地理距离高度相关,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被认为是长江微塑料污染的关键节点。根据初步估算,2019年约有1.22×1015粒微塑料(0.05~5 mm)通过长江水(97.54%)和泥沙(2.46%)入海,因此,建议将水管理和废水处理作为入海河流中微塑料防控的首要任务。   相关研究成果以“Environmental fat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river: basin-wide investigation and microplastic community analysis”为题,发表于环境领域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上,助理研究员苑文珂为第一作者,杨玉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1614)、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启动研究基金(Y9519802)和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E1291P02)等课题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1.1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