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躁动症药物TNX-102 SL获FDA快速通道认定》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7-19
  • 7月16日,美国Tonix制药公司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授予其在研新药TNX-102 SL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躁动症治疗的快速通道认定。该药物(商品名Tonmya)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此前已被FDA指定为突破性疗法。这款药物用于军事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目前处在临床3期研究阶段,预计2018年第三季度进行中期分析。

    Tonix首席执行官Seth Lederman博士表示:“FDA快速通道的授予标志着TNX-102 SL用于严重临床需求未满足疾病的治疗潜力。尽管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负担很重,需要有效的治疗,但目前还没有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躁动的疗法。我们渴望与FDA密切合作,以推动TNX-102 SL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躁动症治疗的进展。”

    Tonix公司TNX-102 SL 5.6 mg的临床试验申请(IND)于今年4月获得FDA批准,该项试验可用于支持TNX-102 SL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躁动患者治疗的2期关键疗效研究。除了评估TNX-102 SL睡前治疗8周时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外,临床2期研究还将分析基因组DNA,以确定可能与治疗反应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TNX-102 SL为盐酸环苯扎林舌下含片,是一种研究性新药,尚未获得任何适应症的批准。此前该药曾用于纤维肌痛治疗试验,但III期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未达到研究主要终点。

    阿尔茨海默病躁动症是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并发症中最令人痛苦和衰弱的因素之一,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易怒和攻击性,对病人及其照看者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病人不得不过渡到养老院和其他长期护理机构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530万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美国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可能受到躁动的影响,而这个数字预计到2050年会增长3倍。躁动的出现让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成本升高两倍,而且在美国2017年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2560亿美元的医疗和社会成本中,躁动症估计占了12%以上。

    对于躁动症的治疗,人们普遍使用的药物是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尽管缺乏证据证明这些药物的有效性以及在这些人群中使用这些药物所带来的重大医疗风险。

    美国FDA快速通道认定,旨在促进那些治疗严重疾病和未满足的医疗需求药物的开发和审查。快速通道指定的好处包括可以滚动提交新药候选申请(NDA)的部分内容,此外,鼓励在整个药物开发和审查过程中与FDA举行更频繁的会议,并就候选药物的开发计划和试验设计进行书面交流,目的是使患者能够更早地获得药物批准和准入。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4904.html
相关报告
  • 《Yamo自闭症药物L1-79获美快速通道认定》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5
    • 5月14日,美国专注自闭症谱系障碍药物开发的公司Yamo Pharmaceuticals公布称,美国FDA授予酪氨酸羟化酶抑制药L1-79用于缓解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者的社会化和沟通症状的快速通道认定。L1-79已显示出其有潜力解决ASD核心症状治疗中未得到满足的医疗需要。 FDA快速通道指定的目的是促进及加速那些用于治疗严重疾病并显示出解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潜力的药物的开发及注册审查。 Yamo制药公司临床开发高级副总裁及首席医学官J. Thomas Megerian博士表示:“这是为ASD患者的核心症状开发出一种急需治疗方法的重要而令人兴奋的一步。我们对L1-79的首个研究结果和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认证感到鼓舞。期待与FDA和我们的咨询委员会密切合作,通过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推进L1-79上市进程。” L1-79获得快速通道认定主要基于最近完成的临床2期研究的数据,该研究多个独立的结果指标显示受ASD影响的核心症状均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尽管研究对象数量较少,且研究持续时间较短(28天),但在这些有效性指标方面仍出现了积极的趋势。随后公司会计划对青少年、成人和儿童进行ASD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L1-79改善ASD核心社会化和沟通症状的潜力。 L1-79是YAMO制药公司开发的处在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ASD核心症状的候选药物,为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可望调节与ASD相关的儿茶酚胺能通路。 ASD或孤独症是指在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中被定义的一组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症状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中的困难,以及社会交往受限和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受限。在美国,据估计,59名儿童中有1名患有ASD,其中男孩比女孩易感3-4倍。重复而又有特点的行为模式症状,以及社交和互动的困难,会从童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一个人的一生。 虽然AS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基因和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ASD的严重程度、具体的症状类型和病因各不相同,因此被称为“频谱”紊乱。目前还没有针对ASD核心症状被批准的药物疗法。
  • 《Nat Com | 甲酰肽受体结构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带来新机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4-01
    • 甲酰肽受体(Formyl peptide receptor, FP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超家族,这类受体在免疫反应初期识别来自病原体或受损组织的危险信号(如:细菌或线粒体释放的甲酰肽等),使中性粒细胞发生迁移和浸润。人体内包含三种FPR(FPR1-3)。其中,FPR1和FPR2与炎症、多发性硬化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密切相关。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位于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外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老年斑主要由b淀粉样蛋-42(Aβ42)构成,以往研究发现Aβ42可通过与 FPR2结合介导其细胞毒性。此外,FPR2还可作为神经保护肽humanin的受体,这种神经保护肽可避免神经细胞遭受Aβ42的损伤。这些研究表明,FPR2在A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相关分子机制一直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组和赵强研究组在FPR结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解析FPR2分别与Aβ42和甲酰化humanin结合的两个复合物电镜结构,并利用功能实验对配体结合模式和受体功能调控机制进行研究,首次在原子水平阐明FPR2介导Aβ42神经损伤和humanin神经保护的分子机理。此外,研究团队还测定了FPR1和FPR2分别与不同甲酰肽结合的复合物电镜结构,揭示了这两种FPR的配体选择性机制。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FPR在AD和其它炎症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将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研究论文于北京时间2022年4月1日以“Structural basis of FPR2 in recognition of Aβ42 and neuroprotection by humanin”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FPR2与Aβ42的复合物结构显示,Aβ42的N端区域在与FPR2的结合中发挥主要作用,其头部伸入到FPR2跨膜结构域的结合口袋中,与跨膜螺旋形成极性作用;尾部通过疏水作用与受体的胞外侧区域结合。Aβ42的C末端则主要通过稳定N端区域的构象,协助其与受体结合。进一步的功能研究结果发现,FPR2与Aβ42作用界面上的关键氨基酸突变后,受体被Aβ42激活的能力显著下降,这说明FPR2与Aβ42的正确识别对于受体功能至关重要。Aβ42在体内以多种构象状态存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Aβ42具有某一种特定构象时才能激活FPR2,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和神经毒性,这为阐明FPR2在AD病程中发挥病理功能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   神经保护肽humanin可保护神经细胞免受Aβ42诱导的神经凋亡。此次,研究人员发现,humanin与Aβ42在FPR2中的结合位点大部分重合,但humanin与受体形成的作用力更强,这使其可通过占据结合位点有效地阻断Aβ42与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内Aβ42的纤维化聚集。这为阐释humanin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FPR1与FPR2通过与细菌或线粒体来源的甲酰肽结合,在宿主防御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两种FPR对甲酰肽的识别具有极强的特异性。FPR1选择性地识别分子量较小的短链甲酰肽,而FPR2倾向于结合分子量较大的长链甲酰肽。比较FPR1和FPR2与不同甲酰肽的复合物结构,发现两种受体的配体结合口袋内的电荷差异以及受体胞外区域的开放程度决定了配体的选择性。与FPR1相比,FPR2胞外区域的开口更大,为其结合分子量较大的多肽及蛋白质配体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使FPR2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配体最为多样化的GPCR。   这项研究系统地揭示了甲酰肽受体对多种不同类型配体的特异性识别机制,阐明了FPR在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将助力新型疾病治疗策略的开发。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包括上海药物所助理研究员朱亚、硕士研究生宗鑫、副研究员韩硕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林晓文。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的经费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36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