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响应的形状记忆高分子/石墨烯复合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06
  •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可以在外界刺激下按照既定的程序变形,这使得它在驱动器、传感器、药物传输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由于高分子材料本身的低导热系数和缓慢的链运动速率,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的响应速度较其它形状记忆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

    近日,浙大高超(共同通讯)、许震(共同通讯)团队与马列(共同通讯)团队及其他合作者共同努力,突破了这一响应速度难题。该项工作以高度可拉伸的石墨烯气凝胶为模板,在其内部构筑由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纳米薄膜(2.5-60nm)搭建而成的形状记忆网络。其中,石墨烯纳米网络作为快速能量转换和能量注入通道,PCL纳米网络作为快速能量传递和形变载体。这种具有PCL/石墨烯互穿网络结构的气凝胶纳米复合材料在电信号刺激下,响应时间仅为50毫秒,响应速度达175±40 mm s-1,最大形变约100%。

    该工作以“Millisecond Responseof Shape Memory Polymer Nanocomposite Aerogel Powered by Stretchable GrapheneFramework”为题发表在ACS Nano 上。

    传统的形状记忆高分子复合材料多采用与导电添加剂共混的方法制备,从而导致导电网络到SMP基体的热传导距离一般在微米级。然而,高分子材料的热导率一般都较低 (比如本文使用的聚己内酯PC,~ 0.3 W mK-1),这就导致传统的共混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的响应时间一般在秒级以上。此项研究以高度可拉伸的气凝胶为模板,在其表面构筑纳米级聚己内酯连续纳米层(2.5-60 nm),减少热传递距离。

    此项研究所使用的可拉伸气凝胶是基于团队2018年的“Highly Stretchable Carbon Aerogels”工作(Nat.Commun.2018, 9, 881)进行展开(《自然·通讯》浙大高超教授团队研发出高可拉伸全碳气凝胶弹性体)。利用石墨烯气凝胶作为快速的能量注入和转换骨架,实现SMP快速相转变。最终得到响应时间在毫秒级(50 ms),伸长率在100% 以上的超轻复合气凝胶材料。

    同时,该项工作利用浙大航空航天学院的王宏涛课题组自主开发的原位TEM样品杆,观察到复合气凝胶基本组成单元—石墨烯/PCL复合片在电刺激下的形状记忆行为。

    该快速响应的超轻复合气凝胶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被设计为超快速熔断器来保护精密电路,在过载情况下,可在134 ms 内断路,保护用电器。同时,它还可以与电磁铁结合,做为微型振荡器。

    高超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郭凡为论文第一作者,马列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郑晓闻为论文第二作者。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马列教授和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王宏涛教授为这个工作的完成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合作指导。论文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经费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78737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石墨烯/高分子导热复合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3-31
    • 首页>新闻中心>科研进展. . 相关文档. . 宁波材料所在石墨烯/高分子导热复合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日期:2017-03-24 .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导热材料被应用于携带型装置、电子设备和能源领域。高分子聚合物是经常用于电子设备制造和集成电路封装的材料,但是高分子本身热导率不高,一般低于 0.5 W/m·K ,不能满足高功率电子装备的应用需求。针对这一缺点,本征热导率高的石墨烯已被广泛利用作为纳米填料与高分子共混,形成复合材料,以提高整体热导率。然而,共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对于热导率的提升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在高分子基底中构建具有导热连续网络的三维石墨烯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表面事业部功能碳素材料团队开发了一种低成本、工艺简单、且能大规模应用的石墨烯 / 高分子高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将高分子粉体表面均匀包裹上石墨烯纳米片,再通过热压制备成复合材料。通过此工艺,石墨烯能在高分子基底中形成了胞室状的...
  • 《宁波材料所在高分子复合材料3D打印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0
    •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模拟制造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其中,熔融沉积技术具有设备简单、工艺洁净、运行成本低且不产生过多加工残留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快速原型和教育等领域。但现有的熔融沉积材料主要以ABS和PLA等通用塑料为主,需要针对工业产品制造开发适合高强度工程塑料等材料的3D打印成型技术。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许高杰团队针对高性能工程塑料3D打印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选取了具有高坚韧度和抗疲劳特性的半晶态尼龙12和高强度聚醚酰亚胺作为基体,研究了熔体流变特性对熔融长丝烧结特性的影响,对高性能工程塑料的3D打印工艺参数、工业可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半结晶高分子具有较好的流变性能和快速烧结特性,在合适的打印条件下能够获得接近注塑件的力学性能。拓展了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在熔融沉积技术中的应用(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2017, 23(6), 973–982.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 2019, 31(1): 97-106.)。 由于熔融沉积层层叠加成型过程产生的空隙会不可避免地降低3D打印产品的机械强度,严重制约了熔融沉积技术的应用推广。研究人员在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尼龙12/氧化石墨烯、尼龙12/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发现两种填料在熔融沉积成型过程中可实现取向分布,不仅有效提高了产品的机械强度(GNPs 7%和CFs 251.1%),还能够对产品热导率(提高51.4%)进行灵活调控。(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7, 134(39), 45332.; Materials & Design, 2018, 139: 283-292.)。 最近,研究人员以聚乳酸(PLA)为基体,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填料,通过熔融沉积技术的整个加工流程实现了弹性体TPU原位成纤,纤维状TPU的平均长度可以实现从67.24μm到103.72μm的精准调控。同时,TPU成纤有效改善了其与PLA基体的界面结合力。研究发现,3D打印形成的网格状TPU可有效补偿打印空隙对打印件力学强度的弱化效应,使产品的韧性达到甚至超过注塑水平。该熔融沉积原位纤维技术为制备高韧性聚乳酸复杂结构零件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9, 1900107)。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74331, 11674335)和宁波市科技局(2016B10005, 2018A610009)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