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于浦Nature Materials.:双层钙钛矿钴氧化物中几何效应驱动的极性反铁磁金属态》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信息监测
  • 编译者: 闫云山
  • 发布时间:2025-11-20
  • 清华大学于浦Nature Materials.:双层钙钛矿钴氧化物中几何效应驱动的极性反铁磁金属态 一、【科学背景】 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中心目标是发现新的物质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将多种相互竞争的序参量集成于单一材料体系是发现新关联物态的有效途径。极性金属的出现便是鲜明例证,这类材料将通常存在于绝缘体中的极性特性与金属性相结合。受此启发,将磁性引入到极化金属体系则能诱导出磁性极化金属这一类新奇物相,对探索关联物性具有重要科学贡献。然而,在单一材料中实现这些特性的内在耦合面临着材料设计与物性调控的双重挑战。在过往的研究中,新材料Ca3Co3O8的诞生成功实现了铁磁极化金属态。尽管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科学家不禁思索能否在更具挑战性的反铁磁体系中实现极性与金属性的多元共存? 反铁磁材料被认为是实现下一代自旋电子器件的理想载体。但是,其内在反铁磁序难以直接获取,这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交变磁体是一种重要的反铁磁材料,它具有特殊的晶体对称性能够与反铁磁序相结合,从而产生动量依赖的自旋劈裂能带结构。但要实现反铁磁序直接读取,通常还需通过精确调控奈尔矢量,从而诱导出可观测的反常霍尔效应。而将结构极性引入反铁磁金属中,有希望为调控反铁磁奈尔矢量提供新的自由度。遗憾的是,自然界中兼具反铁磁性、结构极性与金属性的材料极为稀缺,这对材料设计与电磁序关联构筑提出了极高要求,由此,不断制约着该领域的发展。 二、【创新成果】 基于上述挑战,近期清华大学物理系于浦教授团队和上海纽约大学陈航晖教授合作,在双层Ruddlesden-Popper钙钛矿 Sr3Co2O7 中发现极性反铁磁金属态。双层氧化物A3B2O7(图1a,左)因其令人着迷的物理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包括巨磁阻、铁电性、超导性等。在这些令人着迷的材料中,Ca3Ru2O7作为一种极性反铁磁金属脱颖而出(图1a,中),其中通过八面体倾斜和旋转的组合提升了反演对称性,并且磁矩在双层内以铁磁方式排列,在双层之间以反铁磁方式排列。然而在该结构中,时间反转(T)对称性被提升,T与半晶格常数平移(τ)的组合对称操作可以恢复晶格结构和自旋结构。因此,由于克莱默简并性的保留,预计不会出现反常霍尔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打破 Sr3Co2O7 反演对称性的新机制,其中相邻 CoO2 层之间的结构不平衡导致垂直极轴(图 1a,右)。此外,Sr3Co2O7 表现出反铁磁性和面内金属性,结构极性和反铁磁自旋晶格耦合之间的相互作用打破了克莱默简并性,尽管剩余磁化强度几乎消失,但仍产生了强大的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通过极性、反铁磁性和金属性之间的三重耦合为探索物理学新发现开辟了一条令人兴奋的途径。 图1双层 Ruddlesden-Popper 钙钛矿 Sr3Co2O7 中的极性表征;©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2025 图2 Sr3Co2O7中的磁性和金属态;©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2025 研究人员为了合成高质量的Sr3Co2O7薄膜,采用两步法,首先在(001)取向的(LaAlO3)0.3(Sr2AlTaO6)0.7(LSAT)衬底上生长Sr3Co2O7–δ(δ≈1.0)薄膜,然后通过退火处理获得Sr3Co2O7样品。 X射线衍射(XRD)研究表明,Sr3Co2O7–δ通过退火成功转化为Sr3Co2O7。高角度环形暗场(HAADF)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测量验证了Sr3Co2O7的原子堆叠顺序,并进一步展示了优异的薄膜结晶质量,该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该材料高质量制备过程中的氧空位难题,首次实现了Sr3Co2O7单晶薄膜的可控制备。随后的表征研究发现不同亚层钴离子间的耦合作用可能诱发不对称位移,从而从几何上打破空间反演对称性,并引入结构极性,该发现也得到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确认。 图3 Sr3Co2O7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2025 研究进一步揭示,相邻亚层间钴离子d轨道形成的层间分子轨道在该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并直接影响了材料的电磁特性。电学与磁学测量表明,Sr3Co2O7在全温区保持着良好的金属导电性,同时具备A型反铁磁结构,即层内钴磁矩呈平行排列,而层间呈反平行排列。该材料在零磁场条件下还展现出显著的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人员将其归因为结构极性与反铁磁序耦合导致的宇称-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在此状态下,能带的克莱默简并性被打破,系统产生了与奈尔矢量关联的贝里曲率,从而诱发反常霍尔效应。此外,基于极性与反铁磁序之间的磁电耦合效应,该体系实现了反铁磁奈尔矢量的磁场可逆翻转,为反铁磁态的操控提供了有效途径。 图4 Sr3Co2O7中的反常霍尔效应;©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2025    该研究在Sr3Co2O7体系中首次揭示了反铁磁极化金属态的存在,并观测到由反铁磁性与结构极性耦合所诱导的反常霍尔效应,为关联氧化物物态研究有着宝贵贡献。文章以“Geometry-driven polar antiferromagnetic metallicity in a double-layered perovskite cobaltate”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aterials上,引起了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热议。 三、【科学启迪】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在这项研究中,成功合成了双层 Ruddlesden-Popper 钙钛矿钴酸盐 Sr3Co2O7,具有交织的极性、反铁磁性和金属性。此外,极性和反铁磁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反常霍尔效应,这是该反铁磁体中的典型铁磁行为。该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不仅建立了一座连接极性金属、磁输运和交变磁性等特性的桥梁,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机会,通过金属系统中的电磁相互作用,通过反铁磁性和极性之间的耦合来利用相关的电子态。该研究提出的基于结构极性的宇称-时间对称性调控策略,为在反铁磁中实现自旋操控开辟了有效途径,亦对发展下一代自旋电子学器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文献链接:Geometry-driven polar antiferromagnetic metallicity in a double-layered perovskite cobaltate,2025,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5-02392-7) 本文由LWB供稿。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p=269230
相关报告
  • 《挪威科技大学通过制造氧化物反弗兰克尔缺陷开发检测氧化物电导率新方法并有望用于电子配件升级再使用》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0-16
    • 利用复杂氧化物中的量子效应,如磁性、多铁性和超导性,需要对材料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原子级控制。相比之下,基于氧化物异质结的人工光电神经突触和多构型元件的连续电导率变化,是由氧化还原反应和结构域的重新配置所驱动,基于长距离离子迁移和化学计量或结构的变化。 现在已经建立了不同的机制,允许逐步和多个数量级地调节氧化物中的电导率。例如,通过电场改变了LaAlO3–SrTiO3异质结构和多铁性BiFeO3薄膜中的n型导电性,这归因为基于正电荷氧空位(positively charged oxygen vacancies)的产生和迁移。此外,还利用负电荷氧间隙(negatively charged oxygen interstitials)的迁移来控制六角Y0.67Lu0.33MnO3单晶的p型电导性。然而,正电荷氧空位和负电荷氧间隙的迁移是同一现象的相同方面,即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场驱动氧化还原反应。尽管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所需的导电率变化,但正电荷氧空位或负电荷氧间隙的产生也必然会改变主体材料的整体化学计量,从而对材料的自旋、电荷和轨道自由度产生重大影响。后者反映在氧化物对化学计量变化的敏感性上,这种变化可以驱动金属态和绝缘态之间的系统,稳定超导电性或完全抑制磁电秩序。一般来说,与当前应用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离子的长程迁移、萃取和/或注入会导致净质量传输,从而产生化学、静电和应变相关梯度,这也就禁止了导电性以外的电子功能的同时使用。 为了避免有害的副作用并最终利用氧化物材料中可用的全部功能特性,需要一种概念上不同的方法来控制导电性。特别有希望的是化学计量缺陷(stoichiometric defects)的经典报道,如离子萤石(ionic fluorites)。在这里,阴离子从晶格位置移动到间隙位置,形成熵稳定和电荷中性的间隙-空位对(反弗兰克尔缺陷,anti-Frenkel defects)。虽然在电陶瓷中,固有的反弗兰克尔缺陷在离子-电子传输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将它们用于控制相关氧化物中的导电性仍有待探索。氧化物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钙钛矿材料的大家族中,由于其致密的晶体结构,不太可能形成反弗兰克尔缺陷。因此,除了混合离子电子输运之外,诸如它们的产生、稳定性和对功能的影响等基本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未知领域。 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使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来产生电场诱导反弗兰克尔缺陷,即电荷中性间隙空位对,来控制功能氧化物h-Er(Mn,Ti)O3中的导电性。这些缺陷以纳米级的空间精度产生,在不干扰铁电序的情况下,局部地提高电子跳跃导电率一个数量级,使绝缘材料变得导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控制反弗兰克尔缺陷,电导率的变化不会影响材料的实际结构或改变其其他特性,如磁性和铁电性。 图1 h-Er(Mn,Ti)O3电导率的局部控制 该新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简单的热处理消除纳米级的组件,未来有望用于更改或升级材质中的组件。研究人员表示,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升级而不是回收或扔掉,来实现更长时间、更环保地使用我们的电子产品。 该研究项目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受益于关键设施如纳米实验室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双子座中心和跨学科研究团队。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Publication: August 17 2020,题目:“Conductivity control via minimally invasive anti-Frenkel defects in a functional oxide”。
  • 《我国学者发现极化高熵钙钛矿氧化物的巨电卡效应》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1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488302, T2342010等)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钱小石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在无机电卡制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高极化熵钙钛矿氧化物中的巨电卡效应(Giant electrocaloric effect in high-polar entropy perovskite oxides)”为题,于2025年4月9日发表在《自然》(Nature),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768-8。 电卡效应是极性电介质在电场下发生可逆极化熵变的宏观热效应。由于其具有零温室效应、高能效、易于轻量化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未来制冷技术。无机铁电陶瓷由于具有较高的极化强度,长期以来作为一种主要的电卡制冷材料被广泛研究,然而,当前性能较好的电卡陶瓷含有大量铅、钪等元素,其大规模生产将面临额外的环境与成本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极化高熵状态的无铅钙钛矿氧化物,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电卡效应,并揭示了其内在构效关系。研究人员在钛酸钡陶瓷的A和B位同时针对性地取代多种元素,扰乱极性结构的有序度,创制了具有晶格级混乱度的“极化高熵陶瓷”,显著增强了无铅铁电陶瓷中的巨电卡效应。目标材料可以在外加电场(10 MV/m)下,表现出最大10 K的绝热温变和室温附近60 K的大工作温度窗口。该研究为电卡制冷技术提供了关键材料的创新设计方法,并跨尺度制造了集成化的多层电卡制冷新工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