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推动下生成式AI走势及其图书馆应用前景探析》

相关报告
  • 《ChatGPT类生成式AI对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影响探析》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07
    • 探讨 ChatGPT 类生成式 AI 对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为国内高校数字素养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与案例,促进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本土化高校数字素养框架。[ 研究设计 / 方法 ] 采用实证研究法,根据已有的数字素养五维度设计试卷,并基于知识内容、能力素养、情感价值三个维度对测试答案进行内容分析。[ 结论 / 发现 ] 析出了人工智能视域下数字素养教育知识内容的四大特点,总结了人工智能工具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影响。[ 创新 / 价值 ] 聚焦于人工智能工具对数字素养教育影响的细粒度分析,实现对多人同时利用ChatGPT类生成式AI工具进行数字素养学习的效果测试及结果分析。 基于本研究的核心问题,笔者重点调研了ChatGPT 类生成式AI与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关系以及 数字素养框架要素研究的文献。这些文献的研究问题 涉及:( 1 )ChatGPT类生成式AI对数字素养教育、信 息素养教育及图书馆阅读推广、知识服务等相关教育 和服务的影响及应用展望[9-19];如雷晓燕等基于技术 层面探索了大模型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嵌入数字素养 教育的框架模块、具体风险及应对策略[13];李书宁等 从图书馆所涉业务角度对ChatGPT进行测试,其中探 讨了人机协同阅读模式的广泛应用背景下信息素养教 育面对的挑战[11];蔡子凡等从素养教育课件、课程、软 件、社区、评估及虚实交互六个方面展望了人机交融的 图书馆智慧载体[14];Cox 和Tzoc提出在 ChatGPT类 生成AI广泛应用背景下,师生的信息素养将更能帮助 他们通过对所呈现内容的批判性分析做出有根据的判 断[16];吴丹等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素养”,并 对这个前沿概念进行了内涵剖析与能力框架构建[19]。 ( 2 )数字素养框架要素构成梳理。数字素养与技能框 架是表达数字素养与技能集合间复杂关系和范围的通 用方法[20],对数字素养教育起着指导和评估的作用。 欧盟数字素养框架(DigComp)[21]经过 10 余年的发 展和完善,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权威和有影响力的框架, 迄今为止一共发布过四版框架,均是从素养领域及概 念、具体素养描述、呈现能力等级和水平、知识、技能、 方法的实例、具体素养的场景运用案例五个维度构建。 最新版本DigComp2.2主要包括5 个素养域和 21 项具 体能力,素养域和具体素养表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22]; 201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字素养全球框架 (DLGF)[23]与DigComp具备相同的5个维度,包含 7 个素养域和 26 项具体能力。相较DigComp,DLGF 新 增了操作域、职业相关域和计算思维能力;2022年,黄 如花等在《国际数字素养与技能框架的内容分析》[7] 一文中调研了14种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建 设的高显示度数字素养与技能框架,将共性要素归纳 为数字素养的五个维度:信息维度、社会维度、伦理维 度、迁移维度和目标维度,笔者认为其兼顾了国际视野 和本土特色。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析出了本 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意义:其一,目前国内外文献均是 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和智慧图书馆大框架下部分探讨 数字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或者从技术层面进行研究, 鲜有专门从教育层面探讨ChatGPT类生成式AI之于高 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细粒度相关文献,尤其是实 证研究;其二,目前我国还未有统一的数字素养与技 能框架。在ChatGPT类生成式AI技术突破性发展背景 下,梳理数字素养的框架要素,促进构建本土化数字 素养框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标 数字素养的五个维度,从知识内容、能力素养、情感价 值多层面探讨ChatGPT类生成式AI对高校图书馆数字 素养教育的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为国内高校数字素 养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与案例,对构建基于 人工智能的本土化高校数字素养框架具有实践意义。
  • 《IFLA:图书馆因应AI的策略》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4-01-08
    • AI并非新技术,在自动建议、垃圾邮件过滤、抄袭检测、音频转录、文章摘要和翻译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广为人知。许多搜寻和推荐常运用人工智能。在图书馆运用文献和数据挖掘,及运用机器学习于图书馆和档案馆藏,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尽管存在争议,但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AI都有许多有益的应用。对图书馆最有影响力的AI运用是“描述性AI”,它可以使收藏中的各种材料(照片、视频、声音、手稿)通过计算机视觉或语文转换文字等技术,于信息检索时提供描述。某些图书馆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能更容易检索特殊馆藏。下列为图书馆与AI的SWOT分析:优势1. 为使用者需要的信息;2. 资料是AI的关键;3. 具备数据挖掘、数位人文、版权等方面的图书馆作为信息来源;4. 专业知识分享;5. 专业伦理、价值和技能;6. 不同群体间合作纪录;7. 图书馆的开放性和跨学科性;8. 作为女性占多数的职业,图书馆员可以在广泛的IT产业中平衡性别歧视机会1. 通过内容描述、摘要、翻译和转录改善对知识/收藏的使用;2. 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例行工作;3.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改进知识创造;4. 对可信信息的需求;5. 合作;6. 较佳的决策;7. 实现高价值的工作;8. 影响供应商提供更好产品;9. 根据图书馆价值观/原则影响人工智能参与规则;10. 拥有人工智能的愿景弱点1. 图书馆的技术开发能力有限;2. 商业产品的成本;3. 图书馆情境下没有现成的产品4. 信息质量问题、信息缺乏、资料使用限制、偏见信息、不包括资料;5. 在与人工智能协作中对问题和利益的理解不同;6. 产业对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焦虑和缺乏信心;7. 图书馆和专业形象与人工智能无关联;8. 人工智能可能与专业价值(例如机密性、隐私、同等使用)相冲;9. 其他迫切的优先事项,许多与职业认同更紧密相关威胁1. 媒体对人工智能的报导、炒作,制造出产生惧怕且造成决策困难的环境;2. 由外部推动的改变速度;3. 道德问题:偏见、隐私和机密性问题;4. 人工智能劳动力缺乏多样性;5. 推动人工智能策略的风险;6. 新的信息使用方式改变了对检索的期望全文请见:https://www.ifla.org/developing-a-library-strategic-response-to-artificial-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