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制氢:技术路线没问题,降低成本是关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29
  • 氢能技术论争

    “水氢汽车”新闻事件后,科技日报记者联系到清华大学氢燃料电池实验室主任王诚,他认为,水制氢从技术上讲没有问题,实用化的关键在于成本。

    王诚介绍说,水制氢的技术路线有多条:采用化石燃料、活泼金属或氢化物等与水化学反应;采用直流电电化学反应;在高温下或光照下采用特种催化剂发生热化学或光化学反应制取氢气等。

    目前,煤气化、天然气重整制氢两种技术最为成熟,也是主要的工业制氢方法;在化石能源制氢向新能源制氢转变的过程中,电解水制氢相对成熟,目前电解水制氢技术虽然已经实现产业化,但规模生产能力仅为几百立方米/小时,且生产成本仍高于煤气化、天然气重整制氢方法。

    除上述成熟技术路线之外,其他制氢方法还处在研究阶段。王诚解释说:“水直接加催化剂(不消耗)制氢的路线应为热化学循环制氢,需要在很高的温度,如900多摄氏度条件下完成,工程上的困难较多。同时,光催化制氢也属于这种技术路线。”

    回到这次“水氢汽车”新闻事件,王诚说,引起争议的部分在于,“虽然技术上,采用的是车载铝粉与水反应制氢,再通过燃料电池发电来驱动汽车,但在宣传中突出了将水作为能源,从而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质疑”。

    他进一步分析这种技术路线的成本:“理论上,1公斤的铝粉可以制取1.1立方米的氢气,但成本大概为15元,远远高于上述3种工业制氢路线的成本。同时,技术上还存在反应可控难、动态响应差、反应物回收处理复杂等系列问题。”

    王诚进一步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尤其在当前国内产业新旧动能转化的过渡期,更加需要万众创新。新产品开发从科学原理到9级技术成熟度,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再创造过程,十分艰难,往往“九死一生”,这需要企业有“十年磨一剑”的实业抱负和极强的定力,而不是依靠违背科学规律的炒作快速获取短期商业利益。同时,公众针对伪科学要勇于质疑,避免助推虚假和谬误信息的非理性传播;媒体在跟进发声时,更要基于科学精神,对基本的科学原理有所了解,用专业的解读正确引导舆论。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5/29/content_422292.htm?div=-1
相关报告
  • 《制1标方氢气仅需4.1度电!电解水制氢成本下降至少有五成空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22
    • 11月19日,央视对氢能领域的先进项目和技术进行了报道。记者发现,通过氢储能及氢发电项目的推进,对我国减碳事业的稳步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我国的氢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氢成本的降低迈出了关键一步。 氢电项目是减碳重要内容 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绿氢,可以帮助工业领域深度减排脱碳。国家发改委近日也表示要探索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试点示范进展如何?   在安徽六安,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正在开展核心设备性能试验,服务冬季用电高峰,利用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制氢,1标准立方米氢气制备仅需要4.1度电,制出的氢气压缩后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利用氢燃料电池发电。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清洁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饶建业:风光氢储这样一体化的措施,能够实现把随机波动的新能源变成相对稳定可靠的氢能。   在辽宁大连,我国首个分布式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即将投运,站内的分布式甲醇制氢系统主体装置占地仅64平方米,为国内加氢站选择低成本供氢技术提供应用示范。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林伟:我们把甲醇运到加氢站内,甲醇运输有点像汽柴油,通过分布式制氢装置,就能直接生产出满足燃料电池车直接使用的氢气。   在湖北荆门,国家电投的在运燃机机组近日成功实现30%掺氢燃烧改造和运行,这标志着国内已掌握一套完整的燃气轮机电站掺氢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国家电投北京重燃荆门项目部副总经理 辛芳:在现役天然气机组中增加氢燃料来源,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天然气用气量,保证冬季供暖安全稳定,同时具有积极减碳效应。 专家表示,我国80%碳排放来自于工业,而超过80%的氢气消费也在工业,未来氢能减碳的最大潜力来自工业领域。 “氢”尽所能, 行业成本有望下降 氢能在能源转型中具有巨大潜力,但是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近期,多地持续出台政策,推动氢能产业加速落地,目前氢能市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记者 平凡:我现在是在北京延庆919路的公交场站,在我身后就是70兆帕氢燃料电池的公交车辆。这批车辆是由奥运的通勤车辆改造而成,目前的数量达到了123辆,这个数量在全国也是最大的。这趟氢能公交线路从北京延庆城区到市区的德胜门,公交车加注的是氢气,排放物为水。 氢能公交车有绿色低碳、长续航、耐低温等特点,但造价和配套加氢的成本较高,目前还需要政府的补贴。   在内蒙古,全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已经安全运行超过两万公里。同时,以锦白铁路为应用场景的氢燃料电池机车设计方案,已经通过评审。   在长三角地区,氢能重卡运营的数量快速增加,主要是用于城际的快递物流运输、工业品物流以及港口集装箱的运输。 专家表示,使用氢能重卡对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有明显的作用,适合在高速公路等干线物流场景推广应用。 氢能要大规模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是关键。业内普遍认为氢能产业和其他新能源产业一样,需要一个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化经营的过程。降低成本的路径在哪里?   记者 平凡:我现在是在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一条生产线,我手中拿的就是关键零部件膜电极。像一个150千瓦的氢燃料电池,需要400片这样的膜电极,单片膜电极的市场价值是在300元左右。目前,整条生产线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年底。 国内用于重卡等商用车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取得自主化突破,正在构建覆盖原材料到系统材料部件的全产业链。 目前,通过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方向,但由于制氢成本较高面临推广的难题。近日,中国石化研发出高效新型阳极催化剂并实现工业放大,能够提升制氢的效率。 在广东佛山,国内规模最大的质子交换膜装备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之中,基地生产的是制氢的关键装备,类似汽车的发动机,将利用全球的先进技术大幅降低制氢的成本。广东佛山质子交换膜制氢设备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台中国本土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将在2023年的7月份成功下线,我们预估在2025年到2027年中国本土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有50%降本的空间。”
  • 《硅材料技术取得突破可使关键微波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水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4
    • 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功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目前已经找到了一种利用价廉的硅材料产生微波的方法,这一突破可以显着降低成本并改善自动驾驶车辆中的传感器等设备。 滑铁卢大学的工程教授C.R. Selvakumar曾在他在几年前提出了这个概念,但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高频微波可传送信号,广泛用于多种设备,包括警用车辆中装载用于追捕超速者的探测雷达、避免碰撞系统的雷达单元。 微波通常由称为耿氏二极管的器件产生,这种器件主要利用了砷化镓等昂贵且有毒的半导体材料的独特性能。 当电压施加到砷化镓中并逐渐增加时,流过它的电流也随之增加,但仅仅会增加到某一极限值,在那之后,电流会逐渐下降,这种奇特的现象称之为耿氏效应,其结果将导致微波发射。 滑铁卢大学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首席研究员希里,利用计算机纳米技术表明,使用硅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作为地球上储量第二多的物质,硅将更易于制造,其成本也仅为砷化镓的二十分之一。 这项新技术涉及的硅纳米线非常细小,10万根捆绑在一起才能达到人头发的厚度。 复杂计算机模型显示,如果硅纳米线在施加电压时被拉伸,可能会诱发耿氏效应,并因此引起微波的发射。 希里表示,随着新的纳米制造方法的涌现,现在很容易将块状的硅制成纳米线形式,并将其用于上述的目的。 这项工作的理论研究,只是开发过程中的第一步,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将得到更便宜、更灵活的微波产生装置。 这种利用硅施加电压时的拉伸机理,也可以作为一种“开关”控制来微波的产生与否,或者改变微波的频率和效果,以便在许多人们尚未想象到的领域取得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