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版贪吃蛇”精准制导油气藏》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19
  • 国际能源网获悉,近日,中国石化经纬公司地质测控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技术得到甲方高度评价。

    东北工区重点井北210-12HF是经纬公司为东北油气分公司提供定测录导一体化技术服务的首口井,水平段长896.92米,靶盒钻遇率100%,砂岩储层钻遇率76%。

    “随着超深井和复杂储层越来越多,如何精准制导油气藏目标,就像游戏里的贪吃蛇那样,让钻头‘闻着’油味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技术较好地实现了这个目标。”该技术项目负责人、测控院副院长杨震说。

    为突破随钻测井技术瓶颈,测控院积极探索更具效能的科技攻关模式——实行“揭榜挂帅”,由杨震牵头带领李勇华、董金龙等专家组成研发团队,集全院之力攻克随钻测井“卡脖子”技术。

    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为了尽快摆脱仪器设计的窘境,杨震带领团队成员从最基本的测量原理出发,历时半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代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仪器(AMR)。它具备边界识别和实时成像功能,能够通过有限的上传数据,实现高精度的边界和方位电阻率成像。

    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新疆准噶尔难动用区块的两口高难度井的勘探开发中,两大国际油服公司因技术障碍而退出,经纬公司迎难而上,依靠自主研发的第一代AMR圆满完成施工任务。

    这款国产仪器在严苛的钻井环境下,整体性能第一次通过了市场检验。在实际的勘探作业中,该仪器无故障工作时间超过1500小时,也创造了胜利西部水平井完钻井深6920米的纪录,助力了难动用区块高效开发。

    但研发团队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测控院先后14次组织回顾性分析会,瞄准商业化应用目标,持续聚焦产品迭代升级。经过现场应用,大家意识到第一代仪器在滑动条件下的探边信号显示存在一定局限性。

    迭代升级并不容易。研发团队从结构设计入手,投入大量精力,从底层逻辑开始验证,从基础理论开始突破。通过数百次的天线组合测试、十几个实物模型和几万行验证代码,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天线布局方式,成功地实现了非旋转状态下的边界探测功能。

    第二代AMR采用独创的三维正交天线技术,在旋转和滑动状态下都具有准确的探边功能,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化商业化应用基础。这也促使AMR荣获2023年中国石化技术发明二等奖。

    不仅如此,软硬件的升级和补偿测量策略,使得第二代AMR在相位差精度上达到了±0.02度,这一指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无论在精度还是量程上都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团队还研发出多扇区自适应拟合处理算法,使数据采集更加智能化,探边信号的有效动态范围扩大到80分贝,相较国外同类仪器的70分贝,具有明显的探测深度优势。

    2023年11月17日,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单10-平312井的施工应用了第二代AMR,目的层钻遇率100%,实钻油层段长超出设计38米。亮眼成绩令人惊喜。

    研发团队随后又结合新技术现场应用反馈,对标国际先进,迅速投入第三代高温AMR的研发中。

    为攻克这一技术难关,他们又开始进行长时间的不间断试验和反复改进。优化调整参数、细化措施、解决难题,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将整套系统的耐受温度从150摄氏度提升到175摄氏度,跨入了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40余口井,非均质储层优质储层钻遇率高达92%,为油气田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更具经济性、适用性的解决方案。

    2023年8月,经纬公司面向业界同行和集团公司上游企业举行了两项测井新技术发布会,其中一项就是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技术。该技术被誉为“可以引导钻头前进的‘3D版贪吃蛇’”,专家称赞:“这是确保钻头精准制导的关键技术。”

  • 原文来源:https://oil.in-en.com/html/oil-2964023.shtml
相关报告
  • 《全球首个3D打印“人造心脏”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07
    •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患者细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设计和打印出充满细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此次实验采用的是自体干细胞技术,是再生医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对此,深圳百年干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林雄斌博士认为,相比于异体干细胞,自体干细胞技术具有风险小、来源稳定、无排异、无伦理风险等多项优势,尤其是未来结合3D打印技术,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像零部件一样实现重建和制造。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心脏移植手术是病情严重患者唯一的疗法,但是捐赠者(器官来源)有限,不少患者只能在等待中死去。即便配型成功,异体移植还面临着免疫排斥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以色列团队负责人塔尔•德维尔选择采用自体干细胞+3D打印技术,这可以消除外源植入物被排斥的风险。他解释说,3D打印的人工心脏是以人体细胞和具患者特异性的生物材料作为生物打印原料制成的。 德维尔指出,使用“原生”患者特异性材料,对于成功设计个性化组织和器官至关重要。 林雄斌认为,“随着技术普及,未来顶级的医院都将拥有人体器官的3D打印机,能够常规地为患者打印器官进行移植手术。”他预期道,“借助再生医学的技术发展,传统医疗将会走向精准医疗,大健康产业将迎来爆发性发展。” “只要我们抓住时代赋予的契机,坚持技术创新,走在国际再生医学领域的前沿,相信很快就能让更多中国老百姓享受到尖端生命科技带来的高品质健康生活。”林雄斌表示。
  • 《研究人员使用FFF 3D打印制作出更硬的金属3D打印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23
    • 2018年10月23日,弗劳恩霍夫陶瓷技术与系统研究所(IKTS)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使用FFF 3D打印技术在金属中制作更硬的3D打印件。 研究人员使用FFF 3D打印制作出更硬的金属3D打印件 极其坚硬的工具主要用于汽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硬质合金由金属粘合剂镍或钴和硬质相碳化钨组成。到目前为止,切割、钻孔级冲压等工具通常使用挤压、注塑、单轴或冷等静压粉末压制生产,虽然其生产时间短和能够精确控制材料的特性使得该过程特别有趣,但它通常需要复杂且昂贵的后处理。另外,使用粉末压制实现复杂或特定的设计也是极其困难的。 相反,增材制造技术能够实现复杂的几何形状,但到目前为止在物件硬度和尺寸方面仍受到限制。现代粘合剂喷射3D打印和热塑性3D打印(3DTP)技术已经成功地被IKTS用于硬质金属。然而,通过这些方法生产的部件不如使用粉末床熔合方法生产的部件那样坚固,并且金属粘合剂含量和3D打印件的尺寸也是有限的。 最初,IKTS采用FFF工艺生产陶瓷和复合材料。但在最新的实验中表明,通过在复合长丝中混合更小的金属颗粒,可以实现更硬的3D打印件。IKTS研究人员说道:“几十年来,Fraunhofer IKTS获得了成熟的粉末冶金专业知识。因此,可以用具有有机粘合剂的硬质合金粉末生产FFF所需的3D打印材料 。根据材料结构的不同,可以使用减小的晶粒尺寸和粘合剂含量来特别提高硬质合金的硬度、压缩强度和弯曲强度。” 据了解,该3D打印材料可用作标准3D打印机的半成品,并且首次打印具有极低金属粘合剂含量的硬质合金,只有8%,细晶粒尺寸低于0.8微米,因此可以提供高达1700 HV10的极硬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