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氟苯虫酰胺小菜蛾差异表达基因及其通路》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6-06
  • 王成花,孙诗晴,徐巨龙,赵小龙,薛超彬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毒理与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

    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 and their Pathways of the Resistance to Flubendiamide in Plutella xylostella

    WANG ChengHua, SUN ShiQing, XU JuLong, ZHAO XiaoLong, XUE ChaoBin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esticide Toxicology and Application Technique, Taian 271018, Shandong

    摘要 【目的】随着氟苯虫酰胺等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广泛应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该类药剂的抗性愈发突出。研究旨在从转录组水平研究小菜蛾对氟苯虫酰胺的抗性机制,明确小菜蛾对氟苯虫酰胺产生抗性的关键基因及通路,为揭示小菜蛾对氟苯虫酰胺的抗性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室内筛选的小菜蛾抗氟苯虫酰胺品系(Rh28)、田间抗性种群(Rz36)和敏感品系(S)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获得抗性小菜蛾品系/种群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表达基因及抗性显著上调表达基因,采用基因本体(GO)显著性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确定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其参与的主要生化代谢和信号转导途径。【结果】通过将不同抗性品系/种群与敏感品系的RNA-Seq数据对比,获得数量不等的差异表达基因。将差异基因富集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和信号通路(pathway)进行GO分析,发现其主要集中于对刺激物的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和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等条目中;而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代谢通路(metabolic pathway)中,基因数量占比最高,为17.84%。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获得了抗性显著上调表达基因,并对其中218个基因开展了GO分析,其仍然主要集中在代谢过程、对刺激物的反应和生物调节(biological regulation)等条目中;通过对抗性显著上调基因进行KEGG分析,发现其仍主要集中在代谢通路中,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解毒酶及参与昆虫多种生理反应的热激蛋白(Hsp)超基因家族等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通过聚类热图分析发现,显著表达上调的基因较多集中在内质网上蛋白质的加工(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酪氨酸代谢(tyrosine metabolism)、咖啡因代谢(caffeine metabolism)和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中。【结论】获得了小菜蛾抗氟苯虫酰胺差异表达基因及抗性显著上调表达基因,其主要富集于代谢过程、应激反应及对刺激物的反应等条目中,这些基因的相互协同调控是小菜蛾对氟苯虫酰胺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氟苯虫酰胺, 抗性, 小菜蛾

    Abstract:【Objective】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diamide insecticides, such as flubendiamide, the resistance of Plutella xylostella to these insecticides beca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the resistant mechanism to flubendiamide in P. xylostella from the transcriptome perspective, identify the key genes and pathways that lead to resistance to flubendiamide in P. xylostella, an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flubendiamide in P. xylostella.【Method】 The resistance to flubendiamide in P. xylostella was determined by the RNA sequencing technique (RNA-Seq) using the flubendiamide-resistant strains (Rh28), the field resistant population (Rz36) and the susceptible strain (S).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 (DEGs) and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resistant genes were obtained in the strains/populations. The enrichment analysis of Gene Ontology (GO) and the enrichment analysis of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 (KEGG) were used to identify DEGs. The major biological functions, the major biochemical metabolic and signaling pathways of the DEGs were elaborated. 【Result】The different numbers of DEGs we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RNA-Seq data of the different resistant strains/populations with susceptible strains. GO analysis of the biological process (BP) and pathway for differential gene enrichment showed that they were mainly focused on response to stimulus, catalytic activity and metabolic process items. KEGG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tial gen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etabolic pathway,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genes (17.84%). the genes with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expression were further obtained, and GO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218 of them, which still mainly focused on the metabolic process, response to stimulus and biological regulation items. KEGG analysis of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expression genes found that the DEGs were still mainly in the metabolic pathway. The genes of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cytochrome P450 detoxification enzymes, and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insec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heat shock protein (Hsp) family genes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compared with the susceptible strain.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genes with significant up-regulation were concentrated in 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 tyrosine metabolism, caffeine metabolism and the Wnt signaling pathway by heat map and clustering analysis.【Conclusion】the DEGs and th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expression genes were obtained in resistant strain of P. xylostella, which of them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c process, the response to stress and the response to stimulus. The synergistic regulation of these genes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flubendiamide in P. xylostella.

    Key words: RNA sequencing 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 flubendiamide resistance Plutella xylostella

    收稿日期: 2017-12-27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046)、“双一流”奖补资金(SYL2017YSTD06)

    通讯作者: 者薛超彬,E-mail:cbxue@sdau.edu.cn

    作者简介: 王成花,E-mail:wangch0602@163.com

    引用本文:

    王成花,孙诗晴,徐巨龙,赵小龙,薛超彬. 抗氟苯虫酰胺小菜蛾差异表达基因及其通路[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11): 2106-2115.

    WANG ChengHua, SUN ShiQing, XU JuLong, ZHAO XiaoLong, XUE ChaoBin. 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 and their Pathways of the Resistance to Flubendiamide in Plutella xylostella.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8, 51(11): 2106-2115.

相关报告
  • 《唑虫酰胺、螺虫乙酯、呋虫胺......近几年抗性小虫防治热门药剂′′还有谁?′′》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10
    • 近几年,小型刺吸式害虫的防治依旧是果蔬生产中的重要痛点,蚜虫、螨类、蓟马、白粉虱、锈壁虱、烟粉虱等小型害虫由于繁殖力强,隐蔽性高,寄主范围广,危害重,防治难度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同时小虫危害从保护地蔬菜扩展到大田作物,危害地域越来越广。所以,抗性小虫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更是国内外企业争相布局的领域。 在新化合物开发越来越难、小虫抗性逐年加重的背景下,目前国内外暂时没有防治抗性小虫所谓的特效药,但近几年不乏有新的值得关注的热门有效成分以及一些老药′′新秀′′。唑虫酰胺、螺虫乙酯、呋虫胺、溴氰虫酰胺、氟吡呋喃酮,还有老药′′新秀′′杀虫环依旧是近几年抗性小虫防治领域广受关注的热门药剂。 唑虫酰胺 :将成长为主流药剂 唑虫酰胺绝对是抗性小虫防治值得关注的热门成分之一,一直也是国内企业高度竞逐的杀虫剂。杀虫谱广 ,以触杀为主,无内吸性,持效期长,除了对鳞翅目幼虫小菜蛾、缨翅目害虫蓟马有特效外,对其他很多作物上的主要危害害虫也具有良好的活性,例如对鳞翅目的小菜蛾、甘蓝夜蛾、斜纹夜蛾、茶细蛾、金纹细蛾、桃小食心虫、桃蛀野螟、桃潜蛾等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日,国内有效期内的唑虫酰胺产品登记 59 个,包括 9 个单剂、50 个混剂。从登记情况来看,唑虫酰胺从 2019 年在中国浴火重生,在登记端迎来了新一轮热潮。 50 个混剂也说明了唑虫酰胺及其复配产品凭借药效好、持效期长、广谱性等优异特点,成为近年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选出的替代药剂之一。这给唑虫酰胺在国内的市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原药上只有海利尔的 98%唑虫酰胺原药和拜耳的 90% 四唑虫酰胺原药。海利尔药业集团一直致力于抗性害虫的防治研究,高度关注唑虫酰胺这个化合物,并率先拿下了全国独家原药和制剂登记(98% 唑虫酰胺原药,登记证号:PD20190042 ;15% 唑虫酰胺悬浮剂,登记证号:PD20190043),此登记下证时间领先国内其他唑虫酰胺类产品 2 年之久,引领国内唑虫酰胺系列产品高速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唑虫酰胺与现有杀虫剂作用机理完全不同,有多重杀虫效果,与现有大多数杀虫剂互补增效。尤其对抗性蓟马、小菜蛾、蚧壳虫、茶小绿叶蝉等害虫有特效,复配性好,安全性高,使用成本低,复配增效明显,因此唑虫酰胺已经成长为高抗性害虫防治的主流药剂。唑虫酰胺是农药界继三唑类杀虫杀螨剂之后的又一类极具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的新型农用杀虫 / 杀螨剂,非常值得企业关注与开发。 螺虫乙酯 :未来独大的品种 螺虫乙酯最早由拜耳公司于 2007 年推向市场,2010 年在我国获得登记,是一种新型杀虫 / 杀螨剂,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对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介壳虫、木虱、粉虱等有较好效果,常用于柑橘上防治红蜘蛛和介壳虫。 国内外企业尤其是国内小虫防治企业这两年对螺虫乙酯的追逐始终维持着高热的状态。不少业内人士称其为小虫药中未来独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在 2019 年 4 月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复审和无效审理部的第 39597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宣告,拜耳螺虫乙酯顺式异构体专利权 ( 专利号 ZL03821634.5)全部无效之后,国内的螺虫乙酯原药市场进一步打开。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日,国内有效期内的螺虫乙酯产品登记 171 个,单剂 53 个、混剂 118 个。其中,有 16 家企业在国内获得螺虫乙酯原药登记。螺虫乙酯制剂产品的应用靶标主要包括番茄烟粉虱、柑橘红蜘蛛、柑橘介壳虫、梨树木虱、苹果树棉蚜等。在国内市场,螺虫乙酯的应用广度还有较大的拓宽空间。 118 个混剂也表明了螺虫乙酯混剂登记也是主要趋势,扩大了螺虫乙酯的适用范围,靶标为各类刺吸式害虫。其中混剂成分主要为阿维菌素、噻嗪酮、呋虫胺、氟啶虫酰胺、噻虫啉、噻虫嗪、乙螨唑等,复配后不仅能减少用药量、减缓抗药性的发生,更能扩大杀虫谱、提高速效性,是一种值得在田间推广应用的施药方式之一。 呋虫胺 :市场增长空间可观 呋虫胺是由日本三井公司1998 年开发的第三代烟碱杀虫剂,2011 年全球销售额就达到了1.1 亿美元,并以年均 17% 的速度快速增长,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呋虫胺作为最新一代烟碱类杀虫剂,杀虫谱更广,大家将其称为′′呋喃烟碱′′,具有内吸、胃毒、触杀效果,它主要是干扰害虫体内神经传递过程,使其中毒死亡,具有活性强、用量少、速效好、活性高、持效期长、杀虫谱广等特点,对刺吸口器害虫有优异的防效,主要用于防治水稻、果树、蔬菜等上的多种半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甲虫目和总翅目害虫。 呋虫胺 2014 年在中国上市,当时由于原药成本太高,呋虫胺制剂一度成为烟碱类药剂市场的贵族产品,也是市场的′′新宠儿′′。2014 年10 月 25 日呋虫胺专利到期以来,国内企业加大了登记力度。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5 月 10 日,国内有效期内的呋虫胺产品登记高达378 个,其中单剂 207 个、混剂 171 个。 呋虫胺的混配性好,可以与吡蚜酮、螺虫乙酯、哒螨灵、联苯菊酯等多种杀虫剂、杀菌剂混配使用,使用方便 ;剂型丰富,可做成颗粒剂药肥、种衣剂拌种、悬浮剂喷施。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原药成本的下降,呋虫胺当前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再加上国内市场推广力度等原因不属于上量产品。但是随着呋虫胺的价格进入历史低位,性价比越发凸显,未来增量空间依旧非常可观。 同时,呋虫胺对水稻螟虫和飞虱,一药双杀,性价比高,将是未来增长的巨大市场机会。另外,呋虫胺具有极易溶于水的特性,使其更适合飞防的大面积使用,也将为呋虫胺未来发展提供难得的市场机遇。 溴氰虫酰胺 :国产机遇期正式开启 溴氰虫酰胺绝对是近两年热度最高的双酰胺类杀虫剂。 溴氰虫酰胺,也叫氰虫酰胺,是美国杜邦公司继氯虫酰胺之后成功开发的第二代鱼尼丁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2012 年上市后,迅速抢占市场,成为富美实的第二大发力产品。 溴氰虫酰胺适用作物众多,杀虫谱广泛,兼具胃毒和触杀作用,不仅能防治鳞翅目害虫(主要防治害虫类型),还能防治鞘翅目和部分双翅目、半翅目的害虫,可用于玉米、甘蔗、棉花、谷物、水稻、果树和蔬菜等作物。相关研究证实,溴氰虫酰胺对棉蚜、桃蚜、烟粉虱和稻飞虱,对双翅目昆虫如橘小实蝇和果蝇以及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和棉铃虫等都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2024 年 1 月 20 日溴氰虫酰胺在中国的化合物专利正式到期,这也意味着国产化的正式开启。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日,国内有效期内溴氰虫酰胺登记产品12个,包括 3 个原药和 9 个制剂,其中,3 个原药中,2 个溴氰虫酰胺的原药登记均属其专利企业富美实。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登记溴氰虫酰胺相关剂型的国内公司。 目前富美实在全球超过 50 个国家登记注册了溴氰虫酰胺制剂产品,覆盖大豆、谷物、水稻、油菜、棉花、果蔬等多个作物板块,尤其在水果蔬菜的植保应用上。目前富美实溴氰虫酰胺在全球以倍内威 ®、沃多农 ® 和维瑞玛 ® 三大品牌应用在超过 80 个国家的 200 多种作物上。 2013 年 5 月,倍内威 10% 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在中国市场上市,主要登记于瓜果蔬菜、马铃薯、咖啡和柑橘与梨果等作物,主要用于茎叶喷雾,也是目前国内双酰胺类产品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最多的杀虫剂。 2015年5月维瑞玛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在中国上市,登记防治番茄、黄瓜、辣椒上的蓟马、甜菜夜蛾、烟粉虱、瓜绢螟和美洲斑潜蝇等,施用方法为苗床喷淋。 在 2023 年第 37 届中国植保会上,富美实的展位上展示了除生物刺激素蓬硕、奥库多之外,即将上市的 70% 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和 3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对国产化后的溴氰虫酰胺来说,多样化的复配制剂组合也将是主流,复配推荐有噻嗪酮、吡蚜酮、虫螨腈、乙虫腈、吡丙醚、虱螨脲、氰氟虫腙、呋虫胺、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噻虫啉、噻虫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 溴氰虫酰胺在作物上最大的机会还是在果蔬等经济作物上。据了解,以溴虫氰酰胺为主要成分的饵剂、混剂以及其他创新的剂型,正在柑橘、杨梅、芒果、油麦菜等作物上的实蝇、果蝇和木虱等靶标上进行着登记相关的各项试验。 毋庸置疑,作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完美补充,相信随着专利的到期,溴氰虫酰胺未来 2—3 年内也会像氯虫苯甲酰胺一样在原药、制剂端相继迎来井喷期,甚至陷入内卷,是绝对值得厂商加大布局的品类增量风口,布局正当时。 氟吡呋喃酮 :不容小觑的新势力 氟吡呋喃酮是当前新烟碱类杀虫剂中不容小觑的新势力,也是当前企业关注的热门有效成分之一。 氟吡呋喃酮是拜耳公司于 2007 年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主要用于防治蔬菜、果树及大田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粉虱、木虱、叶蝉、介壳虫、甲虫、潜叶蝇、粉蚧、软蚧、柑橘木虱、象甲和蓟马等,另外对抗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害虫防效极好,与其他传统杀虫剂的交互抗性较小,可用于抗性管理策略。应用方式有叶面喷施、浇灌和种子处理等。 2018 年 8月3日,拜耳股份公司在我国首获正式登记,分别为 96% 氟吡呋喃酮原药和 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到 2027 年 3 月 18 日在中国的专利期期满。 2018 年 11 月 22 日,拜耳专利成分氟吡呋喃酮杀虫剂极显 ® 在中国上市,大量田间药效试验、示范证明,17% 极显 ® 可溶液剂是防治番茄烟粉虱和柑橘木虱的最好药剂之一。拜耳公司声称,目前还没有一种杀虫剂可以像氟吡呋喃酮这样,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时,既做到快速、高效,又对环境友好,毒性低。尤其是,氟吡呋喃酮对蜜蜂安全。因此,氟吡呋喃酮未来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日,我国已登记的氟吡呋喃酮的两个产品中暂无混配制剂。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规模化生产的实现,氟吡呋喃酮的生产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其在未来有望代替噻虫嗪、噻虫胺等成为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新势力。 杀虫环 :值得关注的老药′′新秀′′ 在新化合物开发越来越难、小虫抗性逐年加重的背景下,老药新用也成为农药产品开发、应用的新方向。随着杀虫环在飞虱、蓟马、跳甲上的开发应用,它又重新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杀虫环是 20 世纪 60 年代开发成功的第一个动物源杀虫剂,其绿色高效低残留的特性符合当下国家倡导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同时这类产品价格低廉、不易产生抗性,未来在抗性小虫防治上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杀虫环的作用机理是进入虫体内代谢成蚕毒而发挥毒力,中断昆虫神经的脉冲传递以及阻断乙酰胆碱受体而使昆虫中毒。杀虫环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具有胃毒、触杀、内吸和熏蒸作用的杀虫剂,它对某些害虫的幼虫和成虫,特别对水稻、玉米、甜菜、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害虫,具有显著的杀卵性能,残效期大约在 7—10 天,按建议药量施用,对大多数作物无药害。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 2024 年 5 月10 日,国内有效期内杀虫环登记产品 10 个,其中原药 2 个、单剂 3 个、混剂 5 个。目前杀虫环市场上主要以单剂以及杀虫环? 啶虫脒、噻虫嗪 ?杀虫环、多杀霉素 ?杀虫环等为主,登记多用于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甘蓝黄条跳甲,大葱、黄瓜、节瓜蓟马,哈密瓜白粉虱,烟草烟青虫的防治,使用方法为喷雾。 除了以上的药剂之外,美国布兰特的′′特力特′′、奥罗阿格瑞′′扑利旺′′、巴斯夫的′′英威′′(专注抗性蚜虫治理)、科迪华的氟啶虫胺腈等一大批专利产品相继上市,每一个都是防治抗性小虫的利器,都值得关注。 当然,这些外企小虫防治新药剂成分在丰富产品线的同时,也会加剧未来国内抗性小虫防治领域的竞争,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农药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如乙唑螨腈、环氧虫啉、戊吡虫胍等。 随着高毒、高残留农药进一步受到限制,高效、低毒、低风险、低残留、环境安全、生态友好的绿色农药将会得到大力发展。例如,在小虫防治药剂登记中,一些生物源、植物源、农用抗生素类产品也是登记的热点。 查看全部内容 
  • 《硫环虫酰胺——印度PI的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对鳞翅目、同翅目害虫防效优异》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25
    • 硫环虫酰胺(Pioxaniliprole)是印度PI工业有限公司2019年报道开发的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从骨节结构上推测,其与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类似同属于鱼尼丁受体变构调节剂,生测表明硫环虫酰胺对鳞翅目、同翅目害虫都有较好的防效,环硫虫酰胺的开发是对双酰胺类杀虫剂市场的重要补充,其高效、低毒的特点也使其在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产品简介 英文名称:pioxaniliprole(P) 中文名称:硫环虫酰胺 化学名称:N-[2-(叔丁基氨基甲酰基)-4-氯-6-甲基苯基]-1-(3-氯吡啶-2-基)-3-[(1,1-二氧亚基-1λ6-硫杂环丁-3-基)氧基]-1H-吡唑-5-甲酰胺 分子式:C 24 H 25 Cl 2 N 5 O 5 S 相对分子质量:566.457 CAS登录号:2368920-61-8 二维化学结构式: 作用机理 硫环虫酰胺推测属于鱼尼丁受体调节剂。作用于昆虫体内非电压门控钙离子释放通道,能有效调控昆虫体内钙离子流量,引起昆虫肌肉调节功能失效,导致昆虫不自主地抽搐、瘫痪和死亡,从而表现出优异的生物性能。 应用 应用作物:谷物、玉米、高粱、八角、大米、大豆、油籽和其他豆科植物、果树、葡萄、坚果树、柑橘树、园艺植物、葫芦科植物、含油植物、烟草、咖啡、茶、可可、甜菜、甘蔗、棉花、土豆、西红柿、 洋葱、辣椒、其他蔬菜和观赏植物等。 靶标害虫:鳞翅目害虫斜纹夜蛾、小菜蛾、棉叶波纹夜蛾、果树黄卷蛾、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玉米根草螟、苹果蠹蛾、葡萄浆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粘虫、潜叶蝇、蚜虫、粉虱、叶蝉、褐飞虱、木虱等但不限于生测试验。 普筛结果表明:硫环虫酰胺300mg/L处理对棉铃虫3龄幼虫(4 d)、小菜蛾2龄幼虫(3d)和烟粉虱成虫(3d)的致死率均在70%以上。 可开发剂型:10%硫环虫酰胺SL、5%硫环虫酰胺DC、15%硫环虫酰胺EC、5%硫环虫酰胺EW、20%硫环虫酰胺SC、50%硫环虫酰胺WDG、0.5%硫环虫酰胺GR、1%硫环虫酰胺UL 合成路线 原研企业PI INDUSTRIES LTD在专利WO2019150220A1,′′新型蒽酰胺,其作为杀虫剂的用途和制备方法′′中披露了硫环虫酰胺的合成路线,即使取代的四氢吡唑啉酮为起始原料,经卤化、芳构化、水解、缩合、胺化等6步反应生成最终产物硫环虫酰胺。合成路线如下: 前景展望 环硫虫酰胺作为具有吡啶甲酰胺结构的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在研发之初旨在通过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来解决传统常规农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抗性问题,根据结构推测环硫虫酰胺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特点,且有较好的内吸活性,并不乏会有植物保健功效,非常适合做种子处理方向方面的探讨开发,因该杀虫剂在国内并未上市,具体数据还有待企业进行实验披露。笔者认为环硫虫酰胺同样是一款颇具潜力的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 查看全部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