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编辑的水稻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0-12
  • 来自普渡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团队已经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出多种水稻,这些水稻多产25-31%的谷物,并且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几乎不可能创造出来。

    团队由普渡园艺与园林系著名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中心主任Jian-Kang Zhu带领,对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相关的13个基因进行了突变,已知在植物抗逆性和生长抑制中起作用。在培育出的几个品种中,有一个品种的抗逆性变化不大,但在中国上海的田间试验中多产了25%的谷物,而在中国海南岛进行的田间试验中多产了31%。

    他们的研究结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在线发表。

相关报告
  • 《Nature Climate Change文章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粮食产量》

    • 来源专题: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刘建华
    • 发布时间:2014-04-08
    • 2014年3月16日,NatureClimateChang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气候变化与适应背景下的粮食产量元分析》(AMeta-analysisofCropYieldunderClimateChangeandAdaptation)的文章,表明较之本世纪上半叶,本世纪下半叶的粮食产量损失将更大。 该文章基于1700多个数据集,在植物存在和不存在温度适应行为2种假设情形下,使用元分析法分别模拟评估了温度升高对温带和热带地区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存在适应行为的假设条件下,气温升高2℃,温带和热带地区的3种粮食作物均将遭遇减产。较之植物不存在温度适应行为的假设情形,在后一种假设情形下,随着温度升高0~5℃,作物产量将平均增产7~15%,但较之本世纪上半叶,本世纪下半叶粮食将遭遇更大幅减产的事实未能因为植物存在温度适应行为而改变。此外,该研究结果还表明,较之温带地区,热带地区的粮食产量将承受更大的损失,小麦和大米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强于玉米。 (董利苹编译)
  • 《干旱激素测定有助提高粮食产量》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刘晶晶
    • 发布时间:2014-06-06
    • 近年来,洪水和干旱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气候专家认为这些现象在未来还会更加频繁发生。因此,科学家需要了解这些现象对植物的影响,以便于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植物激素在细胞间传递化学信号,交换植物生长或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相关信息。植物运用激素信号的一个特别方式是对土壤碱性的反应。响应这类信号的激素被称为脱落酸。它不仅对水利用效率进行调控,还在依据土壤情况发出保持种子休眠和发芽重要信号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首次实时测定了在单个植物细胞中的脱落酸水平,该论文发表在eLife杂志上。 该研究揭示了脱落酸在高盐缺水植物中的作用。此次开发的新工具有助于通过生物工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植物面临减产的情况下。 该工具运用多重荧光标记蛋白质来测量植物细胞中的脱落酸浓度。研究结果表明,运载脱落酸进入细胞的蛋白质可能多于现在已知的数量,而且脱落酸会很快被根细胞吸收而消除。 研究团队还将继续研究植物细胞对激素信号的响应微调过程。这些工具将同样适用于人类和动物激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