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怎样迈向深水远海?关键要有这项并网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20
  • 大规模发展海上风电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能源转型、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海上风电起步晚、发展快。据预测,2023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突破千万千瓦,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如何实现大容量远海风电跨海输送和安全可靠并网,是电力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远海风电: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主战场

    目前,我国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以离岸距离小于50千米、装机容量20万千瓦~40万千瓦的近海项目为主。然而,受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航道占用等因素影响,近海风电项目的站址资源日趋紧张。

    相比之下,远海具有更广阔的海域资源和更庞大的风能储量,开发潜力巨大。随着远海风电并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高效利用风能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海上风电远海化发展是必然趋势,远海风电将成为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主战场。

    纵观全球,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等国正在加快布局,推动远海风电发展。2019年,欧洲在建的海上风电项目平均离岸距离59千米,目前已开标的项目中,最远的离岸距离达220千米。

    近年来,我国远海风电发展逐渐起步。统一优化远海海域资源连片开发、探索推动百万千瓦级远海风电集中送出成为引导我国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未来我国海上风电平均离岸距离预计超过100千米,2050年我国远海风电装机规模有望达到4000万千瓦。

    柔性直流:远海风电可靠并网的首选方案

    海上风电并网的典型技术路线包括常规交流送出、低频交流送出和柔性直流送出等。

    常规交流送出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无需电能变换、工程经验丰富等特点,现阶段绝大多数近海风电并网均采用该技术路线。但在大容量远海风电并网的应用场景下,交流电缆电容效应会大大增加无功损耗,降低电缆的有效负荷能力。若采用常规交流送出方式则需在海底电缆中途增设中端补偿站,通过并联电抗器补偿。这会带来运维检修困难、整体经济性降低等问题。

    低频交流送出技术可通过降低频率提高交流电缆的有效传输功率。但该技术尚面临大容量交流变频器研制、电气设备低频匹配性设计、变压器低频磁饱和抑制等难题,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和常规交流送出、低频交流送出技术相比,柔性直流送出技术采用直流电缆输电,避免了交流电缆充电功率造成的输送距离受限问题,同时具备有效隔离陆上交流电网与海上风电场的相互影响、可为海上风电场提供稳定的并网电压、系统运行方式调控灵活等技术优势,是远海风电可靠并网的首选技术方案,也是目前唯一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大规模远海风电并网方案。

    和传统的陆上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不同,远海风电经柔性直流送出工程海上平台空间布局紧张、环境恶劣、运行维护工况复杂,对柔性直流换流站轻型化、紧凑化及防污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柔性直流送出工程成套设计面临站内电气接线、设计布局、设备选型及源网协调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要实现远海风电经柔性直流送出,亟须解决高电压大容量系统与紧凑化轻型化平台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攻克直流海缆绝缘水平优化提升、海上风电输出能量波动大且对柔性直流系统故障穿越要求高、主设备适海性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案无可借鉴经验等技术难关。

    长期以来,远海风电经柔性直流送出技术掌握在欧洲少数国家手中,制约了我国远海风电规模化发展进程。只有加强对适海性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研究储备,引领我国远海风电并网关键技术发展,才能确保我国远海风电“送得出、落得稳”。

    为了打破远海风电经柔性直流送出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局面,2013年开始,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调配技术骨干开展远海风电经柔性直流传输和并网关键技术攻关。依托国家能源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研发(实验)中心优势,国网经研院研发了柔性直流输电设计核心工具软件和涵盖新能源发电的柔性直流实时仿真系统,掌握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技术应用:首个远海风电经直流送出工程落地实施

    今年2月份,我国首个远海风电经直流送出项目——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我国海上风电向深水远海迈出坚实一步。

    该工程连接江苏如东东部黄沙洋海域3个风电场,总装机规模1100万千瓦,额定直流电压±400千伏,通过约99千米海缆和9千米陆地电缆实现远海风电送出,计划于2021年投运。该工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在建的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远海风电柔性直流工程。

    该工程由国网经研院承担成套设计和系统调试工作。面对海上建设风电场、换流平台等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设计带来的新挑战,国网经研院成立项目攻关团队,开展方案论证与仿真计算,提出远海风电经柔性直流送出工程的主接线典型范式、降低设备制造难度和工程投资水平的绝缘配合方案、风电场-柔性直流系统-耗能装置分级协调的故障穿越控制体系及柔性直流系统全套主设备适海性技术规范,形成了满足接线紧凑化、设备轻型化、运维远程/无人化、高可靠性、适应极端恶劣环境等特殊要求的成套设计技术方案。

    由该院牵头提出的系统调试方案考虑了海上平台空间承重受限、海洋工程基地试验电源不足、陆上接入变电站工期滞后、系统运行方式复杂多变等多重困难,使系列化创新型技术成果在远海风电经柔性直流送出工程中的落地成为可能,为推动远海风电高效开发与并网消纳提供了可行方案。

    工程成套设计在工程安全和可靠设计的前提下聚焦设备国产化,其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带动了我国直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自主攻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绝缘大电流直流海缆、大容量直流耗能装置及高电压大电感接地电抗器等核心“卡脖子”设备的设计研发难题,提高了远海风电直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江苏如东远海风电项目全面建成投运后,年上网电量可达33亿千瓦时,相当于13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0万吨,节约淡水约980万立方米。

    国网经研院将加大远海风电并网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推动海上直流电网等面向未来远海风电发展需求的前沿技术创新,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远海风电柔性直流传输并网技术体系,为远海风电大规模集约开发与并网提供更可靠、更经济的解决方案。

相关报告
  • 《中英海上风电合作迈向深水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31
    •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海上风电的总装机规模将达到1000吉瓦,投资需求将从目前的200亿元美元增长到1000亿美元,届时亚洲、欧洲将会是海上风电的主要市场。而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最新预测,未来两年,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发展前景乐观,增长动力强劲,在此情况下,海外海上风电企业将更为积极地参与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多家参会的英国海上风电企业高管表示,非常希望在海上风电领域和中国企业开展更多的合作,助力中国海上风电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DNV·GL海工技术咨询与保障技术经理谭海阳告诉记者,在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起步阶段,中国开发商大多都选择借鉴陆上风电的技术、开发模式,导致项目在设计方面有一定的欠缺。而英国海上风电产业在风机技术、项目规划、风场设计等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双方可以此为契机,加强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合作。 伍德麦肯兹上海分公司电力与可再生能源销售总经理弋利军认为,中英两国在海上风电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中英两国企业的合作下,未来中国海上风电将在大容量机组、远海深海项目等方面有更长足的发展。 “大容量机组是助力海上风电降本增效、平价上网的利器,加速开发大容量机组是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势所趋。目前,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海上风电市场主流应用机型容量都在8兆瓦以上,而中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近来主流应用机型才开始出现6兆瓦以上的机组。因此,在技术层面上,两国还有很多可以交流合作的可能。”谭海阳表示。 弋利军补充说,中英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种融合的过程。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借鉴英国较为成熟的技术,以优化、改进本土产品。 除了技术外,大规模深海风电场设计也是中英海上风电合作的可行方向之一。“目前,中国海上风电的单个项目规模较小,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将向大规模深海风电场项目建设过渡。而在这方面,英国经验丰富。”弋利军告诉记者。 “虽然中英两国的地理条件相异,但我们在全球许多地区都实施过较大型的海上风电项目,能够根据特定的海床、风力条件等,为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的项目制定最优的建设方案。”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亚太区域经理JohnMcCann说,“我们能为中国市场提供的不仅仅是成功的经验,还有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是一条捷径,让中国企业避免重蹈覆辙。” 在英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助力产业进步的同时,英国市场也为中国海上风电企业敞开了大门。本次参会的多家英国海上风电企业高管认为,从供应链成本、产品价格出发,中国企业具有英国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 苏格兰国际发展局高级国际贸易经理陈红指出,英国是一个非常开放、透明、纯商业化的市场,非常欢迎中国设备制造企业的进入。“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的加入有助于降低整个产业的供应链成本,使海上风电电价更具竞争力,推动整个产业朝着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向进化。”
  • 《18MW!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传动链关键部件下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5
    • 12月3日,全球最大的18MW海上风电机组传动链关键部件,19MW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顺利完成总装及并网调试,即将发运中国海装山东东营海装风电装配产业园基地进行整机传动链组装。该型机组功率18MW,发电机额定输出功率19MW,实现了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效率和性能的新突破,刷新了全球最大单机容量的新纪录。当下的中船电气,已阔步迈向20MW级大型化风机领域。 集“系统集成度高、功率密度高、运行可靠性高”等优势为一体的19MW海上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是继8MW集成式半直驱、10MW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之后中船电气自主研制的又一跨越式明星产品,标志着我公司超大型高功率密度集成型海上风电产品迅速进入到万千瓦级的升级迭代,并逐步走向大功率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行列的最前沿。 从2022年开始,海上风电走向全面平价,机组大型化和规模化开发被视为海上度电成本降低的重要举措。基于此,一款集经济性、可靠性于一体的新型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研制任务迫在眉睫。“超大、轻量、高效、可靠”的19MW半直驱风电产品的试制任务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在产品研制过程中攻克了多项难题。 在研发过程中,为了实现产品的高功率密度和轻量化,解决电机体积小、换热面积小、散热难度大的技术难点,同时降低大功率电机带来的附加交流损耗大的影响,研发团队对发电机散热方式、散热路径、损耗分布、冷却系统、换热效率等进行了多目标拓扑优化,实现了大型高功率密度发电机的高效冷却。 在制造过程中,研发团队连同一线生产集聚力量进行试制攻关,通过创新思维共同解决了大功率定子绕组嵌线、大尺寸磁极装配、大直径转子动平衡、大功率定转子卧式组合装配等一系列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超大型发电机性能测试方面,积极与用户及变流器友商协同解决了多套绕组永磁发电机单机负载试验的技术难题,这一解决方案为国内首创。 19MW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一步步由图纸变为现实,最终实现所有部件100%国产化,所有技术100%自主可控。该项目的成功试制,使公司掌握了20MW级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产品的开发、制造及试验能力,为后续布局深远海风电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未来超大型风电产品批产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