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导致拉稀?BMJ子刊:新冠住院患者,肠易激综合征风险高6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1-11
  • 新冠病毒,通常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并造成呼吸系统和人体各个器官的损伤。自2019年底首次爆发至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新冠病毒XBB.1.5变种的风波,一些流言引发网友恐慌,网上流传着新冠致腹泻等症状。然而,就目前科学界对XBB.1.5的研究而言,并没有研究指出XBB.1.5更容易导致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按照大便的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种临床类型,我国以腹泻为主型。

    近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胃肠道疾病顶刊" Gut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Post COVID-19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在感染新冠1年内,与对照组相比,新冠住院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率高6倍,抑郁症的风险也更高。

    在这项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883名住院患者,于2020年5月-10月招募入组,包括614名COVID-19患者和269名对照组患者,使用经过验证的问卷评估了新冠住院患者和对照组1、6和12个月后的胃肠道症状、焦虑和抑郁风险。

    在入组时,胃肠道症状在新冠患者中更常见,新冠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占比为59.3%,对照组为39.7%。与对照组相比,新冠患者的恶心发生率更高、腹泻发生率更高、稀便发生率更高、更有紧迫感,以及较低的硬便率。

    在1个月的随访中,与对照组相比,新冠患者的恶心和反酸发生率明显更高。

    在6个月的随访中,与对照组相比,新冠患者报告的肠胃胀气、便秘和硬便发生率较低。

    在12个月的随访中,与对照组相比,新冠患者的便秘率和大便硬率较低,其它的消化道长期症状发生率则无显著差异。根据罗马IV标准诊断,新冠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率为3.2%,而对照组的发生率仅为0.5%,新冠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率高6倍。

    此外,在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的14名新冠患者中,有7名(50%)的参与者伴有腹泻症状。

    对于抑郁症,在6个月的随访中,与对照组相比,新冠患者表现出明显更高的抑郁率,临界异常,4%对9.9%;异常,2.7%对4.2%。在12个月的随访中观察到类似的焦虑趋势。

    对此,研究人员表示,在感染新冠6个月的患者小肠中发现了SARS-CoV-2核酸,并伴有持续的免疫激活。因此,可以推测SARS-CoV-2在小肠中的长期持续存在,会导致持续的免疫激活和炎症,从而导致新冠后胃肠道症状。

    总之,重症新冠与长期胃肠道症状和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增加有关,即使是阳康后,也要注意胃肠道症状健康。鉴于新冠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流行率,预计新冠会导致新发的肠-脑轴障碍增加,尤其是对于住院患者。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990e5556073.html
相关报告
  • 《GUT:新冠病毒对消化道的长期影响究竟如何?长达12个月随访研究显示,新冠住院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率翻6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11
    • 要说现在全国还有什么能比新冠病毒跑得更快,那大概就是各种有关新冠病毒的传言了,奇点糕感觉得把自己掰成三四份才能做好Fact-Check,毕竟各种家人群朋友圈传的东西一天比一天离谱,放着不管也怕出啥乱子。   而众所周知,越是未知的存在越容易引发恐慌,像XBB.1.5这样的新突变株就更是如此,前几天只是一份出处不明的微信聊天记录,就引发了无数人对“新冠致腹泻”的恐慌,让蒙脱石散、诺氟沙星乃至纸尿裤都被哄抢……   最近这几天,奇点糕们也在后台收到了不少相关提问,正好在这里做个统一回复:目前科学界对XBB.1.5的研究还不多,但现有证据并未提示XBB.1.5更易导致腹泻,盲目恐慌、跟风抢购,可以说是相当无谓的。   不过上个月发表在知名期刊Gut上的一项研究,倒是值得在座的“阳康”人员们参考:需要住院治疗的新冠感染患者,出院后一年内的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率会大幅升高,达到对照人群的6倍以上(3.2% vs. 0.5%)!   而且发生IBS的患者中有一半是腹泻型(IBS-D),所以“阳康”后倒是可以相应做些准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冠患者出院后的便秘和大便干结发生率也低于对照人群[1],看来新冠病毒对消化道乃至肠-脑轴的影响都值得关注啊。 虽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名字用了接近3年,但由于人体小肠黏膜细胞表面,也存在把新冠病毒“放进细胞内”的ACE2受体,新冠感染导致的消化道症状并不少见,有时甚至会成为患者的主诉症状。   在国外的一些研究中,新冠患者就诊时报告存在消化道症状的比例,甚至高达40-60%[2-3],腹泻、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都相当常见;而在确诊后6个月时,仍有29%的患者报告存在自认为与新冠感染有关的消化道症状[4]。   基于这些情况,多国学者专门组织开展了“消化道-新冠感染”(GI-Covid-19)前瞻性研究,来深入解析新冠患者消化道症状的严重程度、背后原因和解决方案,这也是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   而研究者们之所以把IBS单独拎出来,则是由于病毒和细菌性感染,是已知诱发IBS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IBS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如果新冠感染也会导致更多的IBS,未来就要加以重视了。   该研究共纳入2020年5-10月间需要住院治疗,且既往无消化系统疾病史的614例成年新冠患者,并设置269例非新冠原因、基线状况整体相近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评估两类人群消化道症状、感染后IBS及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   基线数据显示,新冠住院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显著更高(59.3%/39.7%, P<0.001),以恶心(28.8%/12.6%)、腹泻(37.3%/9.4%)、大便不成形(27.2%/7.9%)和便急(15.9%/4.9%)为主,多数表现为轻-中度症状。   在出院后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新冠住院患者的便秘(12个月时为16%/9.6%)、大便干结(12个月时为17.7%/10.9%)发生率都显著更低,其它的消化道长期症状发生率则无显著差异。   而根据罗马IV标准(要点为存在反复腹痛,过去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次,且与排便相关[5])诊断时,共有14例(3.2%)新冠住院患者出院后确诊为IBS,比例是对照组(1例,0.5%)的6倍以上,且其中7例为腹泻型(IBS-D)。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一半的新冠住院患者被确诊为其它类型IBS,如便秘型(IBS-C)等。另外,新冠住院患者被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肠-脑轴相互作用疾病(DGBI)的比例也更高,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对研究全人群进行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有过敏史、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均与IBS的发生风险上升有关;而仅限新冠患者的话,风险因素还包括住院前3个月内或住院时使用抗生素、入院时存在咳嗽和呼吸困难症状,出院后6个月仍有焦虑等。 研究者们认为,新冠病毒抗原长期存在于肠道,导致持久的炎症和自身免疫激活,可能解释了新冠住院患者的IBS发生率增高,但肠道微生物、肠-脑轴改变等因素也可能卷入其中,想要解题也并不那么容易。 这个谜题就交给科学家们去解决吧,作为和大家一样的“阳康”人员,奇点糕接下来一定会紧盯消化道,有必要就去医院就诊,毕竟比起皱着眉头盲目硬喝蒙脱石散,明确诊断再对症治疗,才是更加正确的做法。   参考文献: [1]Marasco G, Cremon C, Barbaro M R, et al. Post COVID-19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ut, 2022: gutjnl-2022-328483. [2]Zoghi G, Moosavy S H, Yavarian S, et al. Gastrointestinal implications in COVID-19[J].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21, 21: 1135. [3]Redd W D, Zhou J C, Hathorn K E,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 Gastroenterology, 2020, 159(2): 765-767. e2. [4]Blackett J W, Wainberg M, Elkind M S V, et al. Potential long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6 months after coronavirus infe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symptoms[J]. Gastroenterology, 2022, 162(2): 648-650. e2. [5]Barbara G, Grover M, Bercik P, et al. Rome foundation working team report on post-infec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astroenterology, 2019, 156(1): 46-58. e7.
  • 《JAMA子刊:“长新冠”与这6个生活方式有关!全都做对长新冠风险降低一半》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09
    • 新冠后症状(Post–COVID-19 Condition,PCC),又称“长新冠”,是指初次感染SARS-CoV-2后,COVID-19症状至少持续了4周[1]。PCC表现形式多样,可累及呼吸、心血管、胃肠及神经等多个系统[2]。据估计,PCC在COVID-19患者中的流行率为20%-40%,在未接种疫苗或因COVID-19住院的急性期患者中,更是高达50%-70%[3-4],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   研究表明,坚持多种健康生活方式与较低的COVID-19严重程度及较低的死亡率有关[5],但COVID-19感染前的健康生活方式与PCC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仍未确定。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Siwen Wang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在顶级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6]。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981名SARS-CoV-2核酸阳性妇女的19个月随访数据发现,相比于没有遵循任何健康生活方式的妇女,遵循5至6个健康生活方式妇女的PCC发生风险降低了将近一半(RR,0.51),且主要由体重和睡眠主导。若该关联为因果关系,且所有人都调整为遵循5-6种健康生活方式,则36.0%的PCC病例可被预防。 研究依托于护士健康研究II这个前瞻性队列,研究人员以2020年4月作为基线,向在编的队列参与者发出COVID-19分项研究邀请,并进行每月和每季度的随访调查。   截至2021年11月,研究共纳入1981名参与者随访19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   该研究共评估了6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体重(BMI,18.5-24.9kg/m2)、从不吸烟、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度至剧烈运动、高质量饮食(AHEI-2010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取前40%)、适度酒精摄入(5-15克/天)和充足睡眠(7-9小时/天)。   对于每一项生活方式,如果参与者符合其健康标准,则赋1分,否则赋0分。将6项生活方式得分相加,作为纳入模型分析的变量,取值范围为0-6。因仅有36名妇女遵循了6种健康生活方式,故在分析中将保持了5或6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妇女合并为一组。   这1981名SARS-CoV-2阳性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4.7岁,其中97.4%(n = 1929)为白人,42.8%(n = 848)为在职医护人员。 研究人员通过问卷中“你是否经历过任何长期的COVID-19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周)”、“具体有哪些症状”、“症状是否持续”、“症状持续时间”、“症状妨碍日常活动频率”等问题对PCC进行评估。 根据统计结果,共有44.0%(n = 871)报告了PCC。其中,87.0%(n = 758)的参与者症状至少持续了2个月,56.5%(n = 491)参与者报告了与PCC有关的日常生活障碍。研究人群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57.1%,n = 497)、嗅觉或味觉问题(40.9%,n = 356)、呼吸急促(25.3%,n = 220)、混乱/迷失方向/脑雾(21.6%,n = 188)和记忆问题(20.0%,n = 174)。 通过泊松回归模型,研究人员发现,健康生活方式数量增加与PCC发生风险降低显著相关(P趋势 < 0.001)。具体而言,与保持0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妇女相比,保持5-6种因素的妇女发生PCC的风险降低49%(RR,0.51;95% CI:0.33-0.78)。若此为因果关联、且所有人都调整为遵循5-6种健康生活方式,那么将有36.0%的PCC病例可以被预防,即人口归因风险百分比(PAR)为36.0%(95% CI:14.1%-52.7%)。 再者,将6种生活方式按照是否健康分类为二元变量,进一步拟合纳入所有健康生活方式的完全调整模型,发现BMI和睡眠与PCC风险独立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计算了每种生活方式的PAR,该指标反映了在估计为因果关系、且所有参与者均在低风险组的前提下,可以避免的PCC比例。其中,超重/肥胖的PAR为10.3%(95%CI:0.2%-19.8%),睡眠不足为6.6%(95%CI:1.8%-11.5%)。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因素的PAR为2.4%-4.5%。   研究人员考虑了多种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共进行了10项敏感性分析,包括将PCC定义为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或至少4个月、排除COVID-19的自报病例、排除只有心理或神经症状的PCC病例、校正疫苗接种状态、在健康生活方式的评分中排除酒精摄入等。结果均无显著变化。   最后,在发生PCC的参与者中发现,除嗅觉或味觉障碍及头痛症状外,COVID-19症状在健康生活得分较高组(5-6种健康生活方式)中发生率均更低(得分较低组平均症状数[SD] =2.7[1.8] vs 得分较高组平均症状数[SD] =2.3[1.6])。 目前,少有研究将COVID-19大流行前、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作为PCC风险因素,并对一系列生活方式因素进行相互调整。该项研究结果表明,拥有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可能与PCC风险降低相关,或为预防PCC提供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案。   但仍有几点局限性值得注意。第一,该研究基于的护士队列由白人为主的中年女护士组成,这可能限制了结果的进一步外推。第二,难以确定此关联结果是否适用于随后的COVID-19毒株所导致的PCC,且缺乏多次感染的信息。第三,目前暂无诊断PCC的参考标准,因此实际上很难将临床症状与COVID-19联系起来并确定为PCC病例。最后,对PAR的解释应慎重。PAR取决于特定人群中暴露的流行程度及其与疾病风险的关联,此研究的计算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人群。   参考文献: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Updated December 16, 2022.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ong-term-effects/index.html [2] Nalbandian A, Sehgal K, Gupta A, et al.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 Med. 2021;27(4):601-615. doi:10.1038/s41591-021-01283-z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early one in five american adults who have had COVID-19 still have “long COVID.” June 22, 2022. https://www.cdc.gov/nchs/pressroom/nchs_press_releases/2022/20220622.htm [4] Iqbal FM, Lam K, Sounderajah V, Clarke JM, Ashrafian H, Darzi A.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ors of acute and chronic post-COVID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ClinicalMedicine. 2021;36:100899. Published 2021 May 24. doi:10.1016/j.eclinm.2021.100899 [5] Ahmadi MN, Huang BH, Inan-Eroglu E, Hamer M, Stamatakis E. Lifestyle risk factor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mortality, including COVID-19, among middle aged and older adults: Evidence from a community-based cohort study in the United Kingdom. Brain Behav Immun. 2021;96:18-27. doi:10.1016/j.bbi.2021.04.022 [6] Wang S, Li Y, Yue Y, et al. Adherence to Healthy Lifestyle Prior to Infection and Risk of Post-COVID-19 Condition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3 Feb 6]. JAMA Intern Med. 2023;10.1001/jamainternmed.2022.6555.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2.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