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通株式会社和理化学研究所宣布开发出世界领先的256量子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并计划从2025财年第一季度开始向全球公司和研究机构提供。这一进展标志着超导量子计算机向实际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4-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和理化学研究所近日宣布开发出世界领先的256量子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这标志着超导量子计算机向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新计算机基于2023年10月推出的64量子比特技术,采用高密度实现和新型热设计。该256量子比特计算机将被集成到混合量子计算平台中,并从2025财年第一季度开始向全球公司和研究机构提供使用。 新开发的256量子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具备在3D配置中排列4量子比特单元、稀释制冷机内四倍实现密度等特性,使其能够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如大规模分子分析和纠错算法。未来,富士通和理化学研究所将致力于实现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的无缝协作,进一步增强平台的可用性。 此外,富士通计划通过其混合量子计算平台加速量子计算机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金融和药物研发等领域。两家公司还将继续研发,计划于2026年推出1,000量子比特计算机,并将合作中心的安装期限从2025 年 3 月延长延长至2029年3月,以推动技术的长期发展。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zNTA0NDI1Ng==&mid=2247502042&idx=1&sn=00d87c71c08d5d22eba8c04e869ef4f9&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Wiley 2026财年第一季度总结》

    • 来源专题:科技出版市场动态监测
    • 编译者:崔颖
    • 发布时间:2025-09-30
    •     2026财年第一季度,Wiley公司业绩表现符合预期。受业务组合变化、收入确认时间安排及专业出版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部分业务板块出现波动。人工智能许可需求为研究业务带来中个位数增长,开放获取模式也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但同期部分增长被上一年度期刊续订时间安排所抵消。     Wiley通过代表现有出版合作伙伴执行人工智能授权项目(AI licensing project),扩大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业务布局,并与全球某领先人工智能创新者达成战略合作。基于当前需求与产出指标、经常性收入模式和开放获取计划的稳定表现,以及成本节约措施的逐步推进,管理层对第二季度及全年业绩展望保持信心。     股东回报方面,公司宣布提高股息,为连续第32年增长,并将股票回购金额增至1,400万美元;同时董事会批准新增2.5亿美元股票回购授权,较2020年授权规模扩大25%。     在2026财年目标推进方面,Wiley取得了多项进展:全球投稿量增长25%,论文产出量提高13%,其中中国、印度、美国和英国市场投稿增长分别为25%、35%、14%和17%。开放获取业务实现两位数增长,7月投稿量达到历史新高。订阅业务在续订周期中表现稳定。Wiley旗下期刊在17个学科领域的行业引文索引中获得最高评级,总引用量占比超过10%。     Wiley通过人工智能及相关市场拓展实现业务增长,包括与某大型科技公司达成一项价值2,000万美元的人工智能许可项目,继与亚马逊云科技、Perplexity合作后,与Anthropic建立研究类人工智能应用战略合作,以及调整销售架构成立专门的企业市场团队以深化研发领域合作。     运营方面,Wiley将超过1,000种期刊迁移至变革性出版平台,92%的研究人员认为系统易于使用。Advance期刊系列中的开放获取旗舰刊《Advance Science》收入同比增长近50%。成本节约措施预计自第二季度起显现效果,资产剥离所得约1.2亿美元用于降低债务。 图1. 2026财年承诺     对于第二季度及全年业绩,Wiley认为第一季度的时间性影响属暂时因素,2025财年续订周期内经常性收入增长良好,开放获取业务因需求增加和产出渠道扩展预计保持增长。人工智能授权市场持续成长,第一季度相关收入为2,900万美元。美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连续两年增长,但2025年秋季情况仍需观察。     在人工智能业务领域,Wiley集团通过不断演进的授权模式,持续响应市场对其学术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增长需求。目前,Wiley已在多个方向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模型训练方面,Wiley与3家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达成内容授权协议,为其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大量历史文献资源。当前,该类合作正由初期的大型项目逐步扩展为更多元化、针对性更强的中小规模交易,显示出更广泛的市场适应性。     Wiley Nexus智能平台作为连接出版合作伙伴与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的关键枢纽,持续发挥Wiley在行业关系、渠道布局与技术积累方面的优势。2026年第一季度,该平台实现收入1,600万美元,反映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及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面向企业垂直研发场景,Wiley推出了以“知识供给”为核心的订阅服务,已成功与多家制药及化工企业签订内容订阅协议,目前储备多项进行中的合作项目。与此同时,Wiley积极与亚马逊云服务(AWS)、Perplexity、Anthropic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创新者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多项应用试点,探索更广泛的企业级应用场景。 图2. Wiley人工智能领域的三种模式     自2024年1月以来,Wiley在人工智能领域推进了多项业务进展。在科技领域,Wiley与全球3家主要科技企业开展了模型训练合作,与若干核心人工智能创新者建立了开发与推荐合作伙伴关系,并为中小型出版商提供代理授权服务。在医疗与科学领域,Wiley与3家大型制药企业推进药物发现相关的周期性推理试点,为欧洲航天局启动了地球观测项目试点,并与多家制药及科研机构探索合作机会。在工业领域,Wiley与跨国化工企业合作开展了模式识别应用的周期性推理试点。     Wiley依托其在人工智能与数据领域的资源积累,正逐步开拓在企业市场中的业务机会。企业业务目前占公司总收入10%,但在美国研发支出中占比80%,显示出进一步增长的空间。Wiley内容和数据资源覆盖多个行业,潜在应用场景广泛。     在技术方面,Wiley一体化研究平台已集成多项人工智能功能:1,000种期刊已接入具备预测性风险评估的自动化平台,系统实施25项完整性及质量检查,引用存在问题的论文数量减少约70%,自动转投推荐转化率提升约30%。Wiley通过Magic Lab创新项目、AI/Xplansations研究、作者人工智能指南和出版物知识图谱等工具支持研究创作环节;通过完整性筛查、审稿人推荐和规模化部署提升评审与分发效率;借助“Ask an Article”人工智能助手、多个战略合作伙伴的集成、人工智能网关与发现助手及知识联结网络,改善内容发现与获取体验。     2026财年第一季度,Wiley公司业绩受到业务组合变动、收入确认时间以及专业出版市场环境疲软的影响。具体来看,利润率结构方面,第一季度的人工智能项目(2,900万美元)抵消了上一年度的人工智能收入(1,700万美元),由于Nexus合作伙伴部分的1,600万美元需支付更高版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为45%。此外,研究出版业务受到上一年度期刊续订时间安排的影响,且第一季度未分配公司费用因战略咨询项目暂时增加,部分抵消了重组带来的开支节省。专业出版业务虽然面临市场压力,但图书产出增长9%,签约量上升27%。     展望今后,研究业务保持积极发展态势,出版计划储备较为充实,期刊续订进展总体顺利。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储备目前较为活跃,成本节约措施逐步生效,Wiley将继续关注秋季入学及消费者支出环境变动。第一季度研究出版业绩与预期一致,需求、产出及未来展望指标保持稳定。研究解决方案业务的增长部分来自代表Nexus出版合作伙伴执行的人工智能许可协议。学术类业务虽处于传统淡季,且受到上一年度人工智能交易高基数的影响,专业出版收入因市场疲软表现欠佳,但评估业务实现稳健增长,形成一定抵消。学术与专业板块在新选题签约方面表现良好,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虽受收入端影响,但利润率同比提升20个基点。     Wiley财务状况保持稳健,自由现金流使用额为1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同期的1.07亿美元有所变化,符合上半年期刊订阅收入季节性波动的历史规律。资本支出为1,500万美元,低于上一年度同期的1,800万美元。Wiley连续第32年提高股息,收益率约3.5%,并以均价42.22美元回购约33.2万股股票,总额1,400万美元,比上一年度同期的1,300万美元有所增加。董事会批准新增2.5亿美元股票回购授权,较2020年规模上升25%。净债务与过去12个月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比率为1.9,较上一年度同期的2.0进一步改善。通过剥离大学服务业务,Wiley获得约1.2亿美元现金收入,已全部用于偿还债务及降低负债。     Wiley重申对2026财年的增长展望。第一季度整体业绩符合预期,公司凭借稳健的需求与产出指标、循环收入模式、开放获取计划以及持续推进的成本节约措施,对第二季度及全年业绩信心充足。Wiley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建立一定优势,与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者达成战略合作,并为出版合作伙伴提供独特价值。未来,Wiley将继续通过人工智能创新与投资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持续推动业务发展。此外,连续第32年提高股息及扩大股票回购等举措,也体现了公司回报股东的一贯承诺。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等机构共同发布《面向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供应链的技术报告:超导技术供应链》》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12
    • 近日,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日本电气株式会社与富士通株式会社联合推进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全景路线图制定工作,现作为系列首份成果,正式发布《面向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供应链的技术报告:超导技术供应链》。 AIST量子·AI融合技术商业开发全球研究中心(G-QuAT)依托内阁府"战略性创新创造计划(SIP)"第三期课题——"先进量子技术基础的社会应用促进"(项目总监:NTT株式会社寒川哲臣),在其子课题"量子计算"(子项目总监:G-QuAT堀部雅弘)框架下,致力于开发解决实际社会与产业课题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次通过研究开发主题A-4"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路线图制定"(研发负责人:产总研昆盛太郎),针对多种量子计算机技术路径中的超导方式,完成了面向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报告书。该报告系统阐述了超导方式整体技术要素及规模化开发要件,旨在通过公开报告内容,推动日本优势材料与制造产业积极进军量子领域,助力构建稳定强韧的供应链体系。 社会背景 量子计算机实现实用化与规模化,不仅需要周边设备、零部件及材料的高度发展,更亟需构建相应的供应链体系。日本产业在电子器件、零部件及材料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量子计算机系统的技术规格尚未明确,导致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较高准入门槛。 针对这一现状,项目将通过明确量子计算机系统技术规格,编制系统整体及所需设备、零部件、材料等技术报告书,旨在推动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广泛产业界积极参与,构建稳定强韧的供应链体系。 技术报告书核心要点 超导型量子计算机系统全链路要素技术及必要规格; 规模化进程中的关键开发要素; 全球主要机构的量子计算研发动态。 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构成技术包括信号放大器、电缆、连接器、高频组件、稀释制冷机及控制系统等。约两年前实施的调查显示,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多数零部件与设备由日本企业开发(首位:日本31种,第二位:美国29种,第三位:德国4种,其他),基本可依靠日美两国零部件完成超导量子计算机的组装。其中部分零部件产品技术壁垒较高,已成为后发企业难以突破的瓶颈技术。 这些技术多源自通信产业等非量子领域部件的转化应用,通过国家及研究机构支持实现这些器件的小型化、高密度化与节能化,不仅能解决阻碍大规模量子计算机实现的难题,还可反哺原产业领域的技术升级与竞争力强化。 例如量子比特状态读取与控制需依赖微波传输线路,目前主要采用同轴电缆。为实现量子比特大规模集成,必须增加微波线路数量,但这会导致安装面积与热负荷激增,现有部件材料已难以支撑量子计算机的进一步扩容。解决该课题需开发更大型高功率稀释制冷机、扁平化电缆及多联连接器等关键技术。 基于此,本研究针对超导量子计算机元件技术,系统梳理大规模集成化面临的课题,并通过国内外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及国际会议等多渠道收集量子计算机相关情报。在此基础上编制并公开发布技术报告,明确实现千比特级及以上量子计算机所需的研究要素与配套环境要求。 未来规划 除超导方式外,还将陆续编制光量子、中性原子、离子阱等其他技术路线的量子计算机技术报告书。计划系统研究各技术路径共通的设备、零部件及材料,探讨非量子产业产品的转化应用潜力,并通过技术报告验证其市场价值与经济可行性,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量子产业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