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超大规模场效应晶体管的二维材料》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9-14
  • 随着电子元件的日益小型化,研究人员正与不良副作用作斗争:以硅等传统材料制成的纳米级晶体管为例,量子效应会削弱其功能。例如,其中一种量子效应是额外的漏电流,即电流“杂散”而不是通过源极和漏极触点之间的导体流动。因此,人们相信摩尔定律,即单位面积集成电路的数量每12-18个月翻一番,将在不久的将来达到极限,因为有源元件的小型化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这最终意味着,由于量子效应,目前制造的名为finfet并装备几乎每台超级计算机的硅基晶体管不能再被任意缩小。

    然而,苏黎世ETH和EPF洛桑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用新的二维(2-D)材料可以克服这个问题,或者至少他们在“Piz Daint”超级计算机上进行的模拟表明了这一点。

    由苏黎世ETH集成系统研究所(IIS)的Mathieu Luisier和来自EPF洛桑的Nicola Marzari领导的研究小组使用Marzari和他的团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为他们新模拟的基础:早在2018年,14年前,石墨烯的发现首次明确表明可以生产二维材料,他们在“Piz Daint”上使用复杂的模拟,筛选出10多万种材料;他们提取出1825种有希望的成分,从中可以获得二维材料层。

    研究人员从这1800多种材料中选出100种候选材料,每种材料都由一层原子组成,可能适合建造超尺度场效应晶体管(FET)。他们现在已经在“从头算”显微镜下研究了它们的性质。换句话说,他们使用CSCS超级计算机“Piz Daint”首先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确定了这些材料的原子结构。然后,他们将这些计算与所谓的量子传输求解器结合起来,模拟电子和空穴电流流过虚拟生成的晶体管。所使用的量子传输模拟器由Luisier与另一个ETH研究团队共同开发,其基础方法在2019年获得戈登·贝尔奖。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2983

相关报告
  • 《用于快速检测铅离子的阻挡磷场效应晶体管》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7-10
    •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激发反应场效应晶体管(FETs)由于其快速响应、高灵敏度和实时监测能力被认为是具有吸引力的应用。本文报道了一种高灵敏度、高重现性的FET传感器的阻抗谱技术。氧化铝门控场效应晶体管以超薄的黑磷片为通道材料,对水中的铅离子具有显著的稳定性和超高灵敏度。此外,在铅离子溶液存在的情况下,低频区域的相位角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高频区域的相位角几乎没有变化。在50赫兹左右的低频相位谱上发现了主导的传感性能,在不同的铅离子浓度下发现了相角的系统变化。将阻抗谱技术应用于绝缘体门控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将为实际传感器的应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文章发布于2018年7月5日
  • 《美韩合作开发出一种制造晶圆级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1-31
    •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是一种基于过渡金属和硫属元素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子和机械性能,目前在基础材料和器件开发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二维(2D)材料与不同衬底(包括金属、绝缘体和其他二维材料)之间的界面特性是决定二维场效应晶体管(FET)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由于2D TMD材料和基板界面处的黏附能力(interfacial adhesion energy,IAE)较弱,且传统的光刻工艺(如:光化学反应和化学蚀刻)往往会损坏原子薄材料,在整个晶圆上实现可靠的器件集成仍然是一个挑战,2D TMD尚未被用于大规模制造晶体管。 韩国三星电子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制造方法,可以在晶圆级尺度上可靠地集成基于TMD的场效应晶体管。研究团队表明2D材料和不同基材之间的IAE值可以使用四点弯曲法(four-point bending method)进行量化,并开发了用于图案化MoS2的黏附光刻工艺。新方法基于光刻技术,是一种在不同材料样品之间形成纳米级间隙的创新技术。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方法在六英寸晶圆上制造了超过10000个?MoS2 FET,产率约为100%。 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该制造方法,以实现TMD基FET的大规模制造。 论文信息:Van Luan Nguyen, Minsu Seol, Junyoung Kwon, et al. Wafer-scale integra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using adhesion lithography [J]. Nature Electronics, 202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2-0089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