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湿地增加了碳的储存》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3-07
  • 一些湿地在压力下表现更好。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面对海平面上升,沿海湿地的反应是在土壤中埋更多的碳。

    包括沼泽、红树林和海草在内的沿海湿地,已经比包括森林在内的任何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更有效地储存碳。3月7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观察了全球沿海湿地对海平面上升的反应,发现它们可以应对海平面上升,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额外的保护。

    “科学家们对我们当地潮汐湿地中储存的碳有相当多的了解,但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观察全球模式,”史密森尼环境研究中心(Smithsoni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的土壤科学家、合著者帕特·梅戈尼格尔(Pat Megonigal)说。

    为了了解全球的情况,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南非和美国的科学家汇集了六大洲345处湿地的数据。他们研究了这些湿地如何将碳储存长达6000年,并比较了数千年来海平面的上升、下降或基本保持不变。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6日

    对于面临海平面上升的湿地来说,仅在表层20厘米的土壤中,碳浓度就增加了一倍或近两倍。当科学家们深入到水下50到100厘米时,这种差异达到了5到9倍。

    额外的推动力来自于植物生长和沉积物增加到湿地土壤中的碳会随着湿地变得更加湿润而被更快地掩埋。这些有机碎屑被困在水下,几乎没有氧气,分解和释放二氧化碳的速度没有那么快。水位越高,水下储存碳的空间就越大。

    在过去的6000年里,北美和欧洲面临着最严重的海平面上升。上一个冰河时代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区洪水泛滥。相比之下,南半球的大陆基本上没有冰川,海平面稳定甚至下降。

    然而,现在情况正在改变。气候变化的稳步推进甚至使更南部的湿地也受到海平面加速上升的影响。

    “他们可能是全球碳封存领域沉睡的巨人,”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的主要作者克里·罗杰斯(Kerrylee Rogers)说。世界上一半的潮汐湿地沿着南部非洲、澳大利亚、中国和南美洲的海岸线生长。如果这些湿地的固碳量增加一倍——就像研究中其他湿地对海平面上升的反应一样——它们每年可以再固碳500万吨。这相当于减少了100多万辆汽车。

    当然,诀窍是确保湿地不会在水位上升过快时被淹没或消失。

    罗杰斯说:“如果滨海湿地要在减少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作用,保护它们至关重要。”

    为了沿海湿地的生存,它们需要向内陆迁徙的空间。它们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如何优先考虑许多相互竞争的目标。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如果给予湿地足够的呼吸空间,湿地可以在多个方面保护人类。

相关报告
  • 《随着气候变暖浮游生物将储存更多的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16
    •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国家海洋学中心(NOC)的研究人员预测,到2100年,“生物泵”储存的碳将占海洋碳吸收总量的5%-17%。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该研究利用最新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模型预测未来变化,结果发现,生物泵储存的二氧化碳量大约是目前大气中的两倍。 生活在有阳光的海洋表面的微小生物(即浮游生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二氧化碳。当这些浮游生物死亡时,它们会迅速下沉到海洋的“暮光区”(深度200-1000米),那里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氧气浓度)和生态因素(如被其他浮游生物滤食)控制着生物体内的碳从大气储存到深海的数量,储存时间可长达数百至数千年。海洋变暖减缓了洋流循环,增加了碳储存在深海的时间。与此相反,全球碳输出量(指有机物的数量,如死亡的浮游生物)下降,这表明输出量可能并不是衡量生物碳泵的准确指标。研究发现,1000米处的有机物通量是与生物碳泵相关的长期碳储存的更好预测指标。 研究表明,暮光区对海洋中生物驱动的碳储存至关重要。由于观察难度大,人们对这一区域仍然知之甚少,但这里受到环境变化、捕鱼和深海采矿等压力的时间却不长。该研究团队目前致力于查找暮光区生物驱动碳储存的重要因素,同时聚焦海洋模型的更新,以便更可靠地预测未来变化。(刘雪雁 编译)
  • 《底栖生物扰动削弱蓝碳储存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外单位,在海岸带底栖生物扰动对蓝碳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以“Benthic bioturbations weaken the stability of blue carbon storage”为题发表于《国家科学进展》(National Science Open)。文章通讯作者为王凯研究助理教授和刘延助理教授,以及肖凯研究员。 海岸带滨海湿地是重要的有机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溶解有机质(DOM)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底物或产物,影响着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营养吸收、痕量金属循环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招潮蟹等底栖动物广泛栖息于滨海湿地,它们的觅食、挖洞筑穴等生物扰动行为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沉积物界面的物质循环过程。招潮蟹生物扰动可通过改变DOM组成、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和孔隙水交换来调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储存。作者早期的研究发现,在盐沼湿地中底栖生物扰动能通过潮汐冲刷减少沉积物和洞穴中“蓝碳”的埋藏潜力。此外,红树林和盐沼中招潮蟹洞穴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抵消35%-134%的沉积碳埋藏量。因此,阐明招潮蟹洞穴对海岸带DOM循环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对海岸带蓝碳储量演变过程的理解。 研究团队沿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气候梯度,选取红树林、盐沼、光滩和潮沟4种典型的招潮蟹栖息地,设置了53对采样点,对超过1000个招潮蟹洞穴沉积物和临近沉积物基质展开比对调查。通过整合招潮蟹扰动下沉积物水提化学性质、铁锰矿物组分、DOM光谱性质、生化组分的变化发现,洞穴内的荧光指数(FI)值比沉积物基质高,招潮蟹洞穴内活性有机分子组分(类脂质)的相对丰度增加了59%,表明招潮蟹的生物扰动显著增强了微生物活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口地区,招潮蟹洞穴沉积物的DOM浓度普遍低于周围沉积物基质。 通过分析单个有机分子与铁锰矿物组分和气候梯度之间的斯皮尔曼的相关性发现:(1)招潮蟹洞穴增强了铁氧化物和可氧化锰矿物对活性有机质的释放作用;(2)活性有机质被释放后被微生物利用为惰性有机质;(3)随着温度和降雨梯度的增加,螃蟹洞穴微环境无法为微生物利用这些活性分子提供足够的热力学能量。 研究者通过计算有机质的吉布斯半反应自由能作为DOM埋藏稳定性的指标,发现招潮蟹生物扰动显著降低了海岸带蓝碳埋藏稳定性,其中红树林受到影响最大,随后是光滩、潮沟和盐沼。 上述工作证明了招潮蟹生物扰动会削弱降低铁锰矿物对有机质的保护,降低海岸带蓝碳埋藏的稳定性,且气候梯度增加,将加剧这一反应。未来研究需要采用更微观尺度的方法来开展招潮蟹扰动对海岸带蓝碳循环的影响机理。 上述研究,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黄盈榕和张鹏,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后彭鹤博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人才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深圳市科创委等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