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生物产品市场与扶持政策新动向,给进入该国市场的公司哪些启示?》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10
  •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
    报道:巴西农用生物投入品市场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可持续农业理念普及,以及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巴西正逐步成为全球生物农业投入品的重要市场和创新中心,吸引着全球生物企业在该国开拓业务。
    近年巴西生物农药和生物刺激素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巴西农业部门为推动生物投入品市场的发展出台了哪些政策?对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该国市场的企业有哪些建议?下文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以下信息出自AgroPages世界农化网举办的第五届生物农药、生物刺激素及生物肥料国际高峰论坛(BioEx 2024)上,英国Kynetec公司市场研究总监吴玉红,以及巴西农业部生物农资国家项目协调人Alessandro Cruvinel的报告内容。
    巴西生物农药市场现况
    2023年巴西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8198.2万公顷,其中面积最大的作物是大豆,占到了总种植面积的52%,其次是冬玉米、甘蔗和夏玉米。在其广袤的耕地上,2023年巴西农药市场达到了约200亿美元(终端农户消费),大豆用农药的市值占比最大(58%),也是近三年增长最快的市场。
    巴西生物农药在整个农药市场中的占比目前仍非常低,但增速非常快,仅用五年的时间,从2018年的1%增加到2023年的4%,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8%,远超化学农药12%的增速。
    2023年该国生物农药市场在农户终端达到了8亿美元的市值。这其中就品类而言,生物杀线虫剂是最大的产品类别(主要用在大豆和甘蔗上);第二大品类是生物杀虫剂,其次是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杀菌剂;2018-2023年期间,市值复合年增长率最高的是生物杀线虫剂,高达52%。就应用作物而言,大豆用生物农药在整个市值中的占有率最高,于2023年达到了55%;同时,大豆也是生物农药施用率最高的作物,2023年其88%的种植面积均使用了此类产品;冬玉米和甘蔗分别是市值占有量第二和第三大的作物;这些作物的市值近三年均保持增长态势。
    这些重要作物应用的主要生物农药品类存在差异。大豆生物农药中市值占比最大的是生物杀线虫剂,2023年占比达到了43%。冬玉米和夏玉米应用最主要的品类均为生物杀虫剂,在两类作物生物农药市值中的占比分别高达66%和75%(主要用于刺吸式害虫的防治)。甘蔗最大的产品类别是生物杀线虫剂,占到了甘蔗生物农药过半的市场份额。
    从使用面积上来看,下图列出了9个应用最为广阔的有效成分,其在不同作物上的处理面积占比,以及一年累计的使用面积。这其中,木霉是最大的有效成分,一年累计用于887万公顷的作物,主要用于大豆种植上;其次是球孢白僵菌(684.5万公顷),主要应用在冬玉米上。这9个主要有效成分中的8个为生防菌,寄生蜂是唯一的天敌昆虫(全部用于甘蔗种植)。这些有效成分畅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木霉、球孢白僵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50多家生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覆盖率和供给;
    玫烟色棒束孢:大幅增长,主要由于玉米叶蝉的发生加重,2021年的产品处理面积为1100万公顷,而2024年在冬玉米上就达到了3000万公顷;
    寄生蜂:在甘蔗上具有长期稳定的地位,主要用于蔗螟的防治;
    绿僵菌:快速增长,主要由于线虫的发生加重和呋喃丹的登记取消(防治线虫的主要化学药剂)。
    巴西生物农药市场为何发展如此之快?
    推动巴西生物农药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有害生物的抗性问题日趋严重,而生物农药成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工具。人们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了对生物农药的需求。生产和登记生物农药的企业越来越多,提高了产品供应,生物农药的市场占有量不断提升。从登记法规上看,生物农药在巴西获得登记的周期远远短于化学农药。
    巴西生物农药市场面临的挑战,以及给企业的建议
    由于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保质期短,功效并非立竿见影,许多种植者,尤其是传统农户(巴西南部较多),对生物农药缺乏信心,此外多数主流产品没有差异化,生物杀菌剂进入市场的挑战较大。基于此,建议行业的从业者加强产品稳定性研究,延长产品保质期;教育和培训种植者,增强其对生物农药的理解,帮助其接受此类产品;提升创新力,研发具有差异化卖点的产品,做好品牌,以此脱颖而出。
    巴西大豆生物刺激素市场现况
    生物刺激素市场的现况,以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为代表展开介绍。
    近年施用生物刺激素的大豆面积占总大豆种植面积的比率有所增长,从2020年的28%增至2023年的39%,与此同时,每一种植季中农民使用生物刺激素次数也有小幅增加——这对于生物刺激素生产商而言是非常利好的趋势。2023年种植季中农民在大豆上使用生物刺激素的成本是13.9美元/公顷,较2020年的10.4美元/公顷有所增长。2023年大豆生物刺激素的市值已达到2.22亿美元,是2020年的两倍。
    在应用方式上,大豆生物刺激素主要通过茎叶喷雾进行施用,这一方式在2023年占到了87%,通过土壤处理施用的方式则占比较低。
    大豆生物刺激素在巴西不同区域的使用面积存在差异。其应用面积最大的地区在戈亚斯州、联邦区、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圣保罗州。近年来这些地区生物刺激素的使用面积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对于想开发大豆生物刺激素市场的企业,或可考虑进入这些地区拓展业务。
    巴西农业部对生物制剂行业的扶持政策
    除了登记法规,巴西农业部为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还颁布了诸多政策。
    ′′巴西国家生物投入品项目′′于2020年开始实施,旨在扩大并加强此类产品的应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生物投入品项目′′由策略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汇集了各类团体的代表,例如环境部门、农民、行业和有机生产代表等。该项目为不同领域设立了规律框架,涉及投资科技创新,品质、生产和推广,知识与培训,生物工厂启用,以及地方项目。
    以投资为例,此类扶持尤其适用于缺少资助的高校和私人企业开发新产品,去年有约1000万美元用在了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上。巴西农业部还对拥有较多生物工厂的BioFabLabs进行投资,其生物工厂为开发新产品开展试验。巴西不断扶持BioFabLabs的建设,目前已建立了5家,研究人员、学生、农民均可从中受益。
    巴西联邦政府还为地方生物投入品项目提供财务支持。地方政府了解当地行业存在的痛点和需求。巴西农业部对地方的扶持有助于切实解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此外,巴西政府还推出了SEASON PLAN计划,向中小农户提供信贷业务,帮助其在农场生产生物肥料和生物防治产品,也帮助其购买此类农资商品。
    ′′巴西国家生物投入品项目′′还推出了APP程序Bioinsumos。这款APP展示了在巴西农业部登记的生物防治产品。目前巴西获登的生物产品已超过600个,近3年来每年约有100个新产品获得登记。这款APP方便人们获取这些产品的信息。目前该程序为葡萄牙语,巴西政府正开展工作将其设置为双语,以便未来能让更多人使用。
    巴西农业部开展的另一项工作是针对培训,提供生物产品相关在线课程。该课程由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公司的研究人员提供支持并为此颁发两类证书,一类是涉及生物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证书,另一类是土壤健康和土壤生物分析证书。
    巴西还设有′′生物投入品创新网络′′(Bioinputs Innovation Network),以便了解巴西有多少微生物采样。该网络建有电子平台,联通所有采样。此外,网络与互动平台CATALISA HUB链接,用户登录即可看到微生物采集信息。该项目旨在利用其物种多样性推动创新,将资源转化为最终产品。这一项目能够将私人企业、高校、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公司和其他研究机构联系起来,也欢迎更多机构加入该网络,发现更多具备潜力的微生物。
    此外,巴西还在开展以生物产品替代化学制剂的研究,并为低碳农业设立了ABC+ PLAN,将生物产品纳入该项目,在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挑战的同时,扩大此类产品的使用面积。
    巴西与其他MERCOSUL(南方共同市场)的国家联合开展SGT 8项目。该项目完全针对生物产品,巴西与他国共同讨论如何统一概念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展开交流并出台政策。
    最后,巴西将在今年为农业技术初创公司和投资方推出新平台。该平台语言为葡萄牙语和英语,在巴西以外的地区也能使用。推出这一平台旨在帮助想要在巴西进行投入的投资方与初创公司取得联系,发现具备潜力的创新技术。该平台现有近2000家农业技术初创企业,其中生物产品企业占比非常大。
    生物产品市场展望
    Kynetec相信,未来几年巴西生物产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市场的展望有下几点:
    巴西生物农药市场增速会远超化学农药的增长速度。目前巴西生物制剂市场所占份额还非常低,在2023年巴西的产品处理面积是22亿公顷,而生物制剂的产品处理面积不到1.2亿公顷。仍有大面积农田未使用此类产品,未来极具增长潜力。
    一些头部企业在生物杀菌上进行投资,这一市场将加快增长。
    玉米生物杀线虫剂和种子处理剂上也将有非常大的增长机会。
    头部企业的并购和私募基金的投资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生物产品的增长。
    巴西生物产品领域发展势头迅猛。相关的政策、供给和终端用户已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物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这对食品安全、环境、消费者、农民和企业而言,是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范例。
    获取更多市场及政策信息,欢迎参加第六届生物农药、生物刺激素及生物肥料国际高峰论坛(BioEx 2025)。详情请联系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谢雪凤,电话:18806513367
    本文将刊登于以下期刊: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版权!
    查看全部内容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1992.htm
相关报告
  • 《2024年生物产品行业收购大事件:跨国公司掀起收购潮,全球市场格局生变》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21
    • 2024年,全球农用生物产品行业掀起一波收购热潮,从大型跨国企业到专业技术公司,纷纷通过战略收购布局未来。这些并购事件涵盖多肽蛋白、微生物、生物防治、腐植酸肥料等多个细分领域,体现出行业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些标志性的收购案例,探析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行业启示。 PI Industries收购全球领先多肽/蛋白质制剂企业 PI Industries以3280万英镑收购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蛋白质/肽企业Plant Health Care Plc(PHC)。PHC产品中的活性成分均源自天然蛋白质,用以帮助作物抵御病害和胁迫,在2023财年斩获约1100万美元的综合收入,毛利率高达60%。这其中核心产品Harpinαβ超敏蛋白的销售额为820万美元,增长36%。其PREtec多肽产品在美国、巴西、墨西哥等主要市场赢得了广泛认可。 PI Industries此次收购与公司构建差异化可持续农业综合解决方案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通过整合PHC在植物免疫诱导剂领域的专长,PI Industries将以生物制剂与创新化学产品的"双引擎",驱动公司快速发展,为其在印度及国际市场的产品组合增添新的活力。 PI Industries成立于1946年,是农业科技领域的知名企业,专为全球农民提供综合创新解决方案。该公司从事农用化学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研发服务、CSM服务和分销服务等。据悉,PI Industries在生物制剂领域也已经有稳健增长,目前拥有8个产品组合,并有更多产品在开发和登记阶段,2024财年其生物制剂产品收入增长约29%。 而对PHC而言,收购为其提供了一条加速扩大商业规模的途径,公司将受益于PI Industries广阔的分销网络、技术专长和基础设施。 以色列化工收购巴西领先生物制剂企业 以色列化工豪掷约3000万美元,将巴西生物制剂制造商、开发商和供应商Nitro 1000收入囊中。此次收购堪称以色列化工在生物制剂市场征程中的关键一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其产品品类,更为其深度进军终端市场筑牢根基。 以色列化工开始向其在巴西的现有客户群销售Nitro 1000的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针对大豆、玉米和甘蔗作物,其应用取代或优化了肥料的使用。 以色列化工在巴西工目前拥有超过1700名员工,2023年在该国的销售额约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0%。其在巴西的农业业务组合包括提高营养利用效率和缓释肥料、微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叶面肥料、生理作用产品、种子处理剂、土壤调理剂、助剂以及动物营养和工业用品。 公司预计,整合的Nitro 1000将从其在巴西的近两次收购中显著受益,包括2021年收购Compass Minerals的南美植物营养业务,以及同年收购的Fertiláqua。收购让Nitro 1000能够利用以色列化工的资源,包括其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开发新产品,并瞄准邻近的终端市场。 乐斯福借收购开启微生物研发新篇章 发酵与微生物领域知名企业乐斯福,收购了专注于实验室适应进化(Adaptive Laboratory Evolution)技术的法国初创公司Altar。(实验室适应进化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用于深入了解分子进化的机制,以及微生物群体在特定生长条件下长期选择过程中积累的适应性变化。) Ginkgo Bioworks旗下的Altar成立于2017年。该公司在过去几年开发了一项技术,能够在受控条件下连续不间断地培养微生物,以便根据需要筛选具有特定特点的菌株。这家初创公司通过合作项目或研究服务提供其技术、平台和相关专业知识。由于Altar的实验室适应进化手段非常成熟,其技术精确度高,控制力强。 此次收购交易包括乐斯福整合Altar团队,其专业知识,以及团队日常设计和使用的机器。这项技术多年来一直被用户掌握,收购后成为了乐斯福的资产。借助这项收购来的技术,乐斯福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复杂的菌株,并提高其产品的品质。该收购已于2024年9月底完成。 此次收购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对乐斯福科学技术研究所 (LIST) 现有技术的补充,也符合其在研发和创新设备方面投入更多资金,以便更好满足集团客户需求的战略规划。 Andermatt集团收购横跨三大洲 2024年,生物防治企业Andermatt集团重磅开启了一系列收购行动。 其中,Andermatt宣布收购加拿大BioTEPP公司。这家公司专门从事生物杀虫剂的开发和生产。BioTEPP的旗舰产品Virosoft? CP4堪称化学杀虫剂的替代品,可环保有效地帮助种植者控制害虫群体数量。Virosoft? CP4基于颗粒体病毒,针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幼虫,不会对有益昆虫和整体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随后,Andermatt宣布拿下阿根廷知名生物防治和农业技术供应商Agricheck Srl 80%的股权。早在此前,双方就已携手合作长达 20 余年,此次收购更是扩大了Andermatt在国际市场的渗透。同时,Agricheck Srl的本土专业知识会与Andermatt在生物解决方案全球领先的经验相结合,为南美农业带来积极的影响。而南美洲是Andermatt在2025年业务发展机遇最大的市场之一。 此外,Andermatt荷兰公司宣布收购荷兰天敌益虫企业Entocare C.V.。Entocare凭借其在天敌益虫开发与供应方面的深厚专业功底,能为多种应用场景的植物提供量身定制的有效解决方案。将Entocare整合到Andermatt荷兰公司后,Andermatt将提供更丰富多元的环保型植保方案。 总部位于瑞士的Andermatt 集团作为生物防治界的领先开发与供应商,业务版图已覆盖60多个国家。通过这一系列战略性收购,其生物植保方案领先供应商的地位愈发稳固,产品组合中的生物防治创新技术与服务也得以大幅扩充。 公司认为,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构建庞大且互补的产品体系至关重要。这些产品需凭借各异的作用机制,全方位覆盖病虫害的各个生命阶段,助力种植者打造强大、可持续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案,实现高标准防控与高投资回报的双赢局面。 Ginkgo Bioworks融合新资产,解锁微生物基因宝库 合成生物学领先企业Ginkgo Bioworks收购了AgBiome的平台资产,包括其超过11.5万个已完整测序和分离的菌株,超过 5 亿个独有的基因序列,配套的功能数据和元数据,以及AgBiome的开发管线。 AgBiome利用8000多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样本,开发出了庞大的微生物菌株库。这些菌株均完成测序,进而催生出拥有 5 亿个独有基因序列的巨型文库。自2012年创立以来,AgBiome借助Genesis Discovery平台持续发力,在农用产品、生物活性成分、基因编辑工具等领域积极研发,多款生物产品已成功商业化。 收购的这些资产将融入Ginkgo Ag生物制剂服务业务板块,该业务是在2022年收购拜耳农用生物研发设施后建立的。这些资产还将扩大Ginkgo独有的宏基因组数据库。Ginkgo Bioworks还宣称,这些结合起来将会打造出最深入,最先进的农用生物发现与开发平台之一,为生物研发领域的人工智能模型开发输送丰富的资源。 此次收购还包括极具实力的产品线,包括12个经过温室或田间验证的候选产品——这些经过验证的资产为未来的合作项目奠定了基础,并为基因组挖掘和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了多样化的宏基因组数据支持 。 AgBiome倾力打造的这些资产旨在探索发现微生物的多样性,用以造福人类。公司曾在2023年与Ginkgo Bioworks开启合作,借助Ginkgo的平台,包括其超高通量封装筛选能力,加速新产品的开发。AgBiome首席科学官Laura Potter认为,Ginkgo是AgBiome最好的归宿。 Howler与Theia易主:Certis Biologicals植保实力跃升 同样收购AgBiome开发成果的企业还有Certis Biologicals。此次收购包括功效强劲,且已进入市场的生物杀菌剂Howler和Theia。 Howler杀菌剂凭借绿针假单胞菌菌株AFS0,以多种作用方式对抗威胁葡萄、蔬菜、根茎作物、浆果、核果和其他特种作物的病害。Howler已在美国全境完成登记。在此次收购前,AgBiome与Summit Agro等公司合作在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推广Howler,还与巴斯夫合作将在欧洲、中东和非洲销售该产品。 Theia杀菌剂则依靠枯草芽孢杆菌菌株AFS032321防治土传和叶面病害,如链格孢霉、枯萎病、疫霉病、白粉病和腐霉,适用于柑橘、葫芦科作物、葡萄、核果类和果菜类等多种作物。该产品已获得美国环保署及部分州的登记。 作为日本三井的全资子公司,Certis Biologicals目前已拥有约75款产品。此次收购的两款杀菌剂为温室、特种和大田作物提供更多有效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的方案。 优马进军腐植酸颗粒肥市场 美国农用腐植酸产品领先企业优马(Huma)收购了颗粒肥料公司 Gro-Power。此次收购前两公司已开展了长期合作,优马为Gro-Power腐植酸肥料和土壤改良剂产品提供高品质天然腐植酸原料。 优马的目标是战略性地进入颗粒肥料市场,提供更加丰富,更先进的产品组合,以满足种植者的需求。除了已有的液体肥料、植物保护和生长管理这些用于植物和土壤的产品外,优马在收购后还拥有了一系列腐植酸颗粒肥和土壤改良剂。 优马除了推出成熟的颗粒肥料产品线外,还将深入到更多地区,派出更多公司代表,帮助当地种植者应对作物种植挑战,并提供定制的,成本效益佳的田间解决方案。 凭借自身的腐植酸开采特权以及独特的提取开发工艺,优马能够运用突破性技术来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有效提升作物品质,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和水资源清洁度。 MustGrow Biologics从研发向商业化转型 MustGrow Biologics收购了加拿大生物制剂供应商NexusBioAg,借此一举提升其在加拿大的市场地位。 MustGrow Biologics研发芥菜源生物农药、采后保鲜产品和生物肥料。公司已有一款产品获得了登记。其芥菜源旗舰产品TerraSante生物肥料/土壤改良剂获得了美国多个州的登记,已进入美国市场。另一款旗舰产品TerraMG正在美国和加拿大申请登记。 MustGrow与几家跨国公司均开展有经销合作。其中,拜耳独家在欧洲、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评估其种植前使用的土壤熏蒸剂、生物除草剂应用,以及防止土豆发芽的采后保鲜产品。MustGrow还与住友商事合作,由住友独家在美国评估其各类产品。此外,强生旗下JanssenPMP在全球独家评估其果蔬采后保鲜产品。 MustGrow新收购的NexusBioAg是加拿大生物制剂的销售商。在收购前,两公司曾在2021年宣布合作在加拿大开展田间试验,2022年达成独家经销协议,由NexusBioAg向加拿大油菜和豆类作物市场供应芥菜源生物农药TerraMG。NexusBioAg也是诺维信(现为诺和新元)在加拿大的经销商,其JumpStart、Optimize ST和TagTeam LCO等领先产品品牌加入了NexusBioAg丰富的作物营养和生物制品组合阵营。 从与跨国公司开展经销合作到收购销售商NexusBioAg,体现了MustGrow的业务重心正从研发向商业化转型。 完成收购NexusBioAg将使MustGrow成为一家整合生物制剂和再生农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并在加拿大设有销售、市场和分销部门。在MustGrow的领导下,该部门将销售NexusBioAg现有的产品线,以及MustGrow的技术产品。NexusBioAg销售和市场团队将为MustGrow的运营带来丰富的生物制剂和再生农业领域的经验,并获得广阔的行业网络的支持,NexusBioAg的团队已经与种植者、渠道合作伙伴和具备行业影响力的人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擅长将新的生物和再生农业产品商业化。新产品开发后的市场准入,以及MustGrow自有产品分销成本的降低,将产生潜在的协同效应。 Nutrien Ag Solutions收购新生物防治技术 Nutrien Ag Solutions收购了Suncor Energy旗下的农业科技资产,该资产包括生物防治领域的多项专利和正在申请专利的技术。 Nutrien Ag Solutions成立于2018年,前身公司早在1859年便开始了运营。Nutrien Ag Solutions由Nutrien Retail运营,其母公司Nutrien是全球最大农业投入品企业之一,拥有氮、磷、钾、零售四大业务部门。Nutrien Retail在北美及国际市场持续发展。 Nutrien Ag Solutions通过旗下Loveland Products业务部门投资新型有效的专利生物防治技术。其独有技术用于全球农业,旨在提供新的作用机制,并在抗性治理方面具备优势。公司表示,研究和田间试验数据显示其技术与合成农药相比,在功效、稳定性和经济价值方面具有市场竞争力。 Nutrien Ag Solutions将进一步开发收购的新技术,有助于Loveland Product提供更丰富的解决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Biobest与Antilsan:深耕土耳其农业新篇章 Biobest集团收购了Antilsan在Biobest Antalya剩余40%的股份。此次交易使得双方都能够加强各自的业务。 Biobest Antalya是土耳其领先的蜜蜂授粉和生物防治公司。Antilsan将专注于肥料、生物刺激素和农用化学品分销方面的商业机会。Biobest和Antilsan之间的成功合作始于1998年成立的这家合资企业,2014 年更是进一步升级为集生产与分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合作基础深厚且成果显著。 Antilsan表示,鉴于土耳其园艺领域拥有的良好前景,Antilsan在肥料、生物刺激素和农药方面的业务具有巨大的潜力,这笔交易能使其加速推进投资规划,加大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全力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并增强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商业影响力。 交易完成后,Biobest Antalya将进一步扩大产品组合与技术服务网络,开发包括生物农药在内的生物解决方案,并扩大其市场。 BIO3G融入,助力Eléphant Vert全球布局升级 法国Eléphant Vert对BIO3G展开了收购,现已拥有其100%的股权。此次收购是两家集团始于 2018 年合作的延续,两家公司有着相似的目标,例如在世界各地发展可持续农业,恢复土壤质量,通过销售一系列原创的生物刺激素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次收购能够利用两家公司的产品和地域互补性来加速公司的发展。Eléphant Vert通过其子公司在非洲立足,并于过去两年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部署出口战略。Eléphant Vert的产品组合已进入44个国家/地区,涵盖至少80个登记。BIO3G致力于在法国、瑞士、比利时和德国以100%直销和咨询服务开发天然解决方案业务,现拥有45款产品,6项专利,3项销售授权,致力于开发生物解决方案。 2024年的这些收购事件,存在以下这些特点: 被收购公司拥有极具优势和潜力的技术,吸引跨国公司关注 被收购企业各具独特优势与巨大潜力。例如,PHC核心产品表现亮眼,Harpinαβ超敏蛋白2023财年销售额达820万美元,PREtec 多肽产品在美、巴、墨等主要市场广受认可,其天然蛋白质活性成分技术在作物病害抵御方面成效显著,为PI Industries带来成熟且具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与产品体系,拓展了生物制剂业务的盈利增长点与市场空间。Altar公司的实验室适应进化技术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独树一帜。通过控制微生物培养条件筛选特定菌株,为乐斯福提供了前沿技术支撑。在发酵与微生物应用场景中,该技术有助于乐斯福突破传统菌株筛选局限,开发出更优质,更高效的产品,满足食品、农业等多领域对高品质微生物制剂的需求,提升产品科技附加值,增强在全球微生物和发酵市场的技术领先地位与创新驱动能力。 市场趋势塑造竞争格局 全球生物产品市场蓬勃发展,年复合增长率约13%,预计2028年规模达180亿美元,美国和拉丁美洲占据半壁江山。在此趋势下,收购成为企业抢占市场高地的关键策略。PI Industries收购PHC使其更深切入美国和拉美市场,借助PHC品牌认知,突破市场准入壁垒,加剧国际市场竞争。Andermatt集团通过收购Agricheck Srl等企业,扩大了其在国际市场的渗透,尤其是南美洲市场,这是其2025年业务发展机遇最大的市场之一。以色列化工收购Nitro 1000则进一步巩固其在巴西市场的优势,提升在南美生物产品市场份额,推动市场向头部企业集中,重塑区域竞争格局。 从全球视角看,行业资源加速向大型企业汇聚。如Ginkgo Bioworks收购AgBiome资产,整合海量基因数据与菌株库,提升研发与创新实力,提升行业竞争门槛,促使小型生物企业寻求差异化竞争路径或合作机会,深刻改变全球农用生物制剂市场生态与竞争态势。 收购重塑企业合作网络 收购重塑企业合作网络。一些被收购企业是生物制剂的销售商,在收购前就已和收购企业成功开展了经销合作。MustGrow收购NexusBioAg实现从产品评估合作到企业整合的跨越。整合后,NexusBioAg 的销售渠道与市场团队助力MustGrow产品迅速商业化,加速芥菜源生物农药等产品在加拿大市场推广,降低分销成本,强化与原有跨国合作伙伴合作深度与广度,提升在北美生物制剂市场的话语权。 产业链整合延伸 收购显著丰富企业产品组合,拓展应用领域。Certis Biologicals收购生物杀菌剂Howler和Theia后,产品覆盖作物病害防治范围大幅拓宽。Howler对葡萄、蔬菜等多种作物病害防治效果显著,Theia针对柑橘、葫芦科等作物土传和叶面病害高效防控,为不同种植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提升在温室、特种和大田作物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Nutrien Ag Solutions收购了专利生物防治技术,借此进一步拓宽了创新的边界。优马收购Gro - Power实现产品多元化升级,增加颗粒肥料,形成更丰富的植物营养与土壤健康管理产品线,深度渗透农业生产各应用场景,满足种植者多样化的需求。 2024年的生物产品行业收购热潮折射出行业发展的深层逻辑: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齐头并进,产业整合与价值链延伸相辅相成。跨国公司纷纷通过并购重塑竞争版图。这些并购案例为行业其他参与者指明方向:首先,企业应聚焦差异化技术创新,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其次,重视渠道建设与服务升级,通过本地化运营深耕目标市场;第三,加强产业链协同,围绕种植者需求打造全方位解决方案;最后,积极寻求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全球推进可持续农业的大背景下,生物企业唯有持续创新,深耕市场,整合资源,才能在产业变革浪潮中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基业长青。
  • 《德国电力市场能源转型建设及启示》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10
    • 由于化石能源利用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变暖,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 可再生能源 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发布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展望: 能源转型 2050》报告,提出“到2050年,全球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sources,RES)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比例将上升至85%”。此举引发了世界性能源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各国均采取了以推进 电力市场 改革为主的发展方式。 (来源:《中国电力》 作者:高政南, 姜楠, 陈启鑫,辛力,徐青贵,徐江,王海利.) 《中国电力》2024年第6期刊发了高政南等人撰写的《德国电力市场能源转型建设及启示》一文。文章将以德国经验为参考,研究德国在能源转型中电力市场建设对内蒙古的启示。通过系统对比内蒙古与德国在能源供给和消费总量方面水平的差距,以及内蒙古电网与德国在新能源装机和消纳方面水平的差距,深度分析德国电力市场在消纳和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方面的运行成果,总结德国电力市场建设在政策与市场衔接、跨国大市场建设和区域自平衡机制方面的经验,提出适应内蒙古电力市场建设的建议。 摘要 中国正在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如何通过市场建设促进新能源高比例消纳是能源结构调整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外电力市场在支撑能源转型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可借鉴经验,以德国电力市场为借鉴对象,对比总结其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过程和成效,可为内蒙古电力市场建设提供有益参考。首先分析对比内蒙古自治区与德国在能源供给和消费总量、新能源装机和消纳方面的水平差距;其次介绍德国电价体系和电力市场体系,并通过参考因素的平均绝对误差指标对德国电力市场在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方面的运行成果进行深度分析;最后总结德国电力市场建设在政策与市场衔接、跨国大市场建设和区域自平衡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并提出适应内蒙古电力市场建设的建议。 01 内蒙古与德国的能源转型战略对比分析 1.1 德国能源转型战略 1990年以来,德国出台多项能源法案促进能源清洁化转型。主要包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终端用户电气化水平、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和建设灵活高效的电力市场体系等。1991年出台了《电力生产法》,要求电网按照固定溢价收购可再生能源;1998年出台了新一轮《能源经济法》,开启了电力体制由垂直一体化到拆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环节的自由化改革;2000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完善了可再生能源的保障期限和电价体系;2015年出台了《电力市场经济法》,推动了以长期、经济、生态和安全电力供应为目标的电力市场化改革;2019年出台了《气候保护法》,明确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能源去煤化、交通电气化、工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农业循环化等具体举措;2022年提出了电力系统将在203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 随着以上能源法案的实施,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分别由2000年的3.2%和3.3%上升到2020年的17.8%和16.4%(见图1和图2)。特别是在2006年后,受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推动,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截至2022年底,德国新能源装机占比53.5%,其中风电27.1%、光伏26.4%;新能源发电量占比35.6%,其中风电24.7%、光伏10.9%,如图3和图4所示,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效果显著。 图1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给总量中占比 Fig.1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 total energy supply 图2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 Fig.2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图3 新能源发电装机在总发电装机容量中占比 Fig.3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new energy installation in total power installation 1.2 能源转型战略对比分析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的风能储量、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在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内蒙古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规模化开发风电资源。进入21世纪后,内蒙古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给和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分别由2005年的0.3%和1.2%,上升到2020年的4.8%和10.9%,如图1和图2所示,2020年的数据分别可对标德国2004年和2011年的发展水平。这表明在可再生能源供给占比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水平高于德国同期水平,能源利用效率更高。 “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占近1/3电力装机和1/5的全社会用电量,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内蒙古成为全国最大新能源生产基地和消纳利用地区。截至2022年底,新能源装机达到6500万kW、发电量1335亿kW?h,总发电利用小时数约为2084 h,约占全区总装机容量的38.3%、占全部发电量的20.6%,分别相当于德国的2013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193 h)和2017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482 h)的水平,恰好处于德国提出可再生能源转型目标和明确转型路径的政策发布节点之后(见图3和图4)。这表明在装机占比相同的形势下,内蒙古立足国内对于新能源的保障性政策,新能源消纳水平高于德国同期水平。内蒙古与德国在能源供给和消费、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的总体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 图4 新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占比 Fig.4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new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in total power generation 表1 德国与中国内蒙古的能源情况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energy situation between Germany and Inner Mongolia in China 2022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提出要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内蒙古预计实现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8%。此举目标达成后将超过德国2020年水平。同时,“规划”还提出了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将分别超过50%和35%的目标。这个比例分别对应德国2019年和2022年水平,相当于在未来3年时间内,完成德国5年的新能源建设和消纳任务。在此规划下,内蒙古的风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02 内蒙古与德国的电价体系对比分析 2.1 德国电价体系 德国的居民和工业电价由上网电价、输配电费和税费组成,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2010—2022年德国居民电价构成 Fig.5 Electricity price for households in Germany 2010—2022 图6 2010—2022年德国工业电价构成 Fig.6 Electricity price for industry in Germany 2010—2022 2022年后,上网电价脱离了2010—2021年相对稳定的价格区间,上涨超过2倍,大幅推高了居民电价和工业电价。输配电费在工业电价中占比明显低于居民电价,甚至在2014年为?0.43欧分/(kW·h)。税费包括电力税、增值税(工业电价没有此项)、可中断负荷税、特许权证收税、离岸责任征收费、热电联产附加费、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和电网费附加,其中工业承担的电力税、特许权证收税和电网费附加低于居民,其他价格部分与居民相同。2022年7月1日,德国取消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贴由能源和气候基金支付,该基金从碳排放交易中获得收入。 2.2 电价体系对比分析 内蒙古的用户用电价格可基本归为3类: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工商业用电。由于电力市场建设初期,用户侧不参与市场,全部用户用电执行目录销售电价,即包含了平均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含线损)、政府性基金及附加;随着市场化交易开展,工商业用户逐步参与市场,电价结构转为由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含线损)、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组成,并于2023年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23〕526号要求),将电价结构调整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含线损)、系统运行费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其中,系统运行费用包括辅助服务费用、抽水蓄能容量电费等。本文选取工商业电价结构调整前的多年数据开展分析。 在居民电价方面,由于内蒙古的居民电价尚未参与电力市场竞争,仍处于保障范畴,采用政府核定发布的固定目录电价,并实施了按阶梯用电量执行的电价制度。以城乡居民为例,最新的居民生活用电按阶梯分别在415元/(MW·h)、465元/(MW·h)和715元/(MW·h),电价水平无变化。对比德国居民电价,则是完全由市场化形成,居民可以通过向能源服务商(售电公司)购买电价套餐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2022年的居民用户平均电价为376欧元/(MW·h),其中输配电费和税费占比约62%,按人民币汇率折算约为2933元/(MW·h),是内蒙古居民电价最高阶梯价格的4倍。 在工商业电价方面,随着中国在2015年启动新一轮电改,内蒙古的工商业电价总体呈现稳中下降的趋势,如图7所示。上网电价从2015年改革初期的246.53元/(MW·h),降至2021年的238.80元/(MW·h),工商业电价水平保持在400元/(MW·h)左右,上网电量电价比例为54.59%~70.90%,为电价主要占比;在2022年,随着一次能源价格的回升和需求的紧平衡,工商业电价反弹至514元/(MW·h),上网电量占比约为66.93%,输配电价、基金及附加和税费等费用相对稳定。对比德国工商业电价,上网电价占电价总比例低于内蒙古,约为40%左右;输配电价水平并不是一个固定值,会随着用电小时升高而降低。2022年德国工业电价330欧元/(MW·h),合人民币2574元/(MW·h),虽然仍显著高于内蒙古的工商业电价,但是低于德国的居民平均电价。 图7 2015—2022年内蒙古工商业电价构成 Fig.7 Electricity price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ial, Inner Mongolia 2015—2022 总体上,德国的居民用电价格由于承担了更多的输配电费和税费而高于工业用电价格;内蒙古的工商业电价与居民用电价格水平相当,虽然工商业主体在市场化机制下的电价略有波动,但是基本保持价格水平偏低且走势较为平稳的状态。 在德国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占比增加将为系统稳定运行带来额外的调节费用,这些费用将全部疏导至终端用户,因此无论是其居民电价还是工业用电价格都呈现波动性提高状态。随着内蒙古的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虽然系统中一次能源的总体发电成本虽然会下降,但是为保障系统平稳运行,燃煤机组的保障性作用、可调资源的支撑作用都将带来系统费用增长,德国的电价走势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意义。 03 中国内蒙古与德国的电力市场体系对比分析 3.1 德国电力市场体系 2015年,德国发布了电力市场2.0白皮书:市场建设目标为提供长期、经济、生态和安全的电力供应,市场设计理念为保持市场与电网的分离,市场主要特点为通过大的、流动的、统一的竞价区形成稳定有弹性的价格信号、最小化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和电网阻塞管理采用的非市场手段(基于监管成本的再调度和容量储备机制)。目前,德国已经完成电力市场2.0建设内容,形成了包括期货市场、远期市场、现货市场和实时平衡市场的电力市场体系。 在市场体系的建设中,德国建立了多种市场机制支撑能源清洁发展。1)德国鼓励新能源签订10~15年的长期购售电协议,来锁定未来电量、电价,以规避在现货市场中导致的价格波动风险。长期购售电协议是决定新能源收益的最主要因素,通常会占预期发电量的80%左右,现货市场交易仅占少部分。2)德国为新能源创造了市场竞价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市场化消纳机制。新能源由于发电边际成本低,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按照极低的电价参与竞价,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以保障优先上网。3)德国使用绿色证书来追踪和证明新能源发电和消费情况。这些证书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并用于验证电力的可再生来源。绿色标签则用于标识和区分新能源发电的电力产品,促使消费者能够选择和购买绿色电力。4)新能源出力波动较大,导致德国现货市场价格信号显著,这对德国常规煤电产生了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推进了其灵活性改造,创造了极强的调节能力,从而在电价低时尽量减小出力,电价高时尽快增加出力。5)德国与周围接壤的9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跨境输电网络。作为欧洲统一电力市场的参与国之一,通过参与跨境电力交易,实现与周边的卢森堡、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6个国家的能源高效互济。6)德国采用平衡基团调节的方式,及时消纳了供需的不平衡。在实时平衡阶段,由指定输电系统运营商(TSO)在跨国、国内4个TSO之间和TSO内部,组织各个层级的供需平衡,主要交易品种为一次、二次、三次调频交易等。7)德国在平衡基团内引入多种就地平衡资源,对冲平衡责任风险。主要市场主体为分布式能源系统(太阳能光伏为主)、聚合储能的虚拟电厂等,各平衡责任主体(平衡基团)依据自身平衡调节需求,依托智能电网技术,为电力消费者提供灵活的能源交易套餐,通过日内交易平台或实时平衡市场采购调节资源。 3.2 电力市场体系对比分析 内蒙古电力市场于2010年以多边交易的形式启动运营。2010年在全国首创“多方参与、双向竞争、价差传导”市场模式;201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柔性打捆交易;2017年在全国首批开展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工作;2018年在全国首次启动“煤电联动”交易模式;202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现货市场“一轨制”全电量集中优化。目前,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建立了“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架构、“中长期曲线交易+现货全电量竞价”市场模式。 当前,内蒙古在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方面做了有益探索。1)内蒙古新能源分为补贴项目和市场化项目,补贴项目在保障小时内按照政府保障价格收购,所有新能源均有利用率的要求。2)鼓励保障小时外的新能源以风火、光火打捆的方式直接参与年度、季度和月度中长期交易,以确保新能源的消纳比例。3)开展跨省跨区低谷风电交易,充分利用外送通道输送能力,增加风电消纳。4)开展风电替代燃煤自备电厂的发电权交易,降低燃煤自备电厂发电出力,扩大风电发电空间。5)采用全电量集中优化出清的方式,充分发挥新能源边际成本低的优势,实现市场条件下的高效消纳。6)通过现货市场建立的灵活交易信号,引导燃煤机组主动提高调节能力、释放新能源消纳空间。 总体上,德国和内蒙古都经历了政府保障新能源消纳的阶段,并由计划保障方式向市场化激励方式转变。目前德国的新能源已进入完全自主参与市场交易的发展阶段,而内蒙古的新能源仍保留部分机组在保障性范围内,部分新建新能源开启了市场化发展的探索。 然而,与内蒙古仅有燃煤和风、光等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不同,德国参与电力市场的发电侧包含燃煤、燃气、核电、风电、光伏和生物质等多种发电类型。各发电类型互补,能够对系统调节形成有效的支撑作用,并且德国的燃煤机组实现了从能量供应到调节备用的角色转变。此外,内蒙古仅对华北外送开展了市场化交易,与周边其他地区、国家的外送仍为按照计划送电,并未纳入市场化交易范围;而德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跨境电网,并参与欧洲统一电力市场,通过增设输电线路和成熟运行的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了电网的灵活性和电力运输及进出口能力,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电力互补和调度,有助于本国供需平衡。在平衡新能源波动方面,与内蒙古当前仅依靠燃煤火电作为主要平衡供需的能源结构不同,德国鼓励分布式发电、能源智能管理技术和大规模储能设施的建设,通过高效运作的现货市场,建立了灵活的电力交易机制,形成了市场化价格信号,引导过剩的新能源储存、消纳和快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