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铟复合纳米线催化剂实现CO2到CO高效稳定还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26
  • 电化学催化还原二氧化碳(CO2)为碳氢燃料或者其他高价值化学品不仅有利于缓解温室气体效应,同时还能够解决能源问题,因此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然而传统高效催化剂均为贵金属,成本高昂,因此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廉价非贵金属催化剂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Andreas Zu?ttel教授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湿化学法在铜箔上生长铜纳米线(CuNWs),随后通过氧化还原的方法在CuNWs的表面上沉积一层金属铟(In)薄膜,从而制备出了CuIn复合纳米线催化剂。

    扫描电镜表征显示,CuIn纳米线的平均长度为10 μm;通过透射电镜表征显示,该纳米线是由平均粒径10-20 nm纳米铜颗粒组成,表面包裹着一层厚度小于5 nm的In薄膜。研究人员分别对比了CuNWs和CuIn复合催化剂在不同气氛(N2和CO2)饱和的0.1M KHCO3电解质中的电催化性能。在N2氛围下,析氢(H2)反应中CuNWs催化剂显示出的电流密度比CuIn高得多,表示CuIn上强烈抑制H2析出。在CO2气氛下,CuNWs上获得的电流密度(在-0.6至-0.8 V之间的电位区间)比在N2气氛下的电流密度小了50%,其原因是Cu表面上的反应中间体(CO)的吸附,使Cu活性下降。但是,CO2气氛下不会导致CuIn的电流密度降低,反而增加。结果证实了CuIn在CO2存在下显示出比CuNWs更高的电流密度,表明CuIn催化剂在CO2还原方面有着独特的性能。在CO2饱和的0.1M KHCO3溶液中进行恒电位CO2电解催化实验。CuNWs和CuIn在-0.4V至-1.0V的电位范围内显示了不同还原产物的法拉第效率(FE)。CuNWs催化剂显示出典型的火山形状的CO选择性演变, -0.4 V工作电压区间FE从18%增加到-0.6 V时的47%,然后在-0.7 V后降低,CO是主要反应产物。而甲酸(HCOOH)是其副产品,其选择性随着施加电位的降低(-0.4~-1V区间)而线性增加。析氢反应作为CO2催化还原的竞争反应,在整个研究的电位窗口中产生H2,在较低的负电位(-0.4V和-0.5V)下具有高FE(>50%)。相反,对于CuIn催化剂,CO是整个研究范围内唯一的主要还原产物。在相似的实验条件下,其FE在-0.6至-0.8V范围内高达95%,甚至高于其他Cu合金催化剂(CuIn,CuSn等)和贵金属。在恒电势条件下对比CuNWs和CuIn的总电流密度(jtot)和CO部分电流密度(jCO)。CuIn的jtot高于CuNWs催化剂,主要归因于CuIn样品制备期间表面粗糙度增加以及催化中心的独特性质。由于jtot还包括来自HER的电流,因此jCO可以更好地反映催化剂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发现CuIn的jCO比CuNWs的jCO高5倍以上。在-0.6V的施加电位下电解测试了CuNWs和CuIn的稳定性。在60小时稳定性测试期间,CuIn产生的总电流密度稳定在1.7 mA/cm2,并且CO FE始终保持在90%以上的数值,展现出极其优异的催化稳定性。研究人员认为CuIn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可能归因于其对金属杂质的低敏感性。CuNWs电极在CO2饱和电解质中失去其催化活性,而在CuIn的情况下没有观察到这种过程。认为是CuNWs催化反应中间体(CO)分解而形成的石墨碳随时间累积在表面上而导致催化剂失活。通过DFT计算表明,CuIn两种金属的界面显着降低了形成CO2与CO的关键反应中间体*COOH的自由能,也即催化电极对*COOH具有强的吸附力,从而促使CO2催化还原成CO反应的发生。

    该项研究设计合成了以铜纳米线为载体的新型低成本铜铟纳米线复合催化剂,具备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实现了CO2到CO的高效高选择催化还原,为设计开发高效廉价的CO2电催化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ACS Catalysis》。

相关报告
  • 《氟氧化物催化剂实现可见光驱动分解水产氢和CO2还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04
    • 光驱动催化分解水产氢和还原二氧化碳,在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高效的光催化剂光响应范围过窄(主要局限在紫外波段),因此开发高效的可见光响应的催化剂成为光催化领域研究热点。由东京工业大学Maeda Kazuhiko教授课题组牵头的联合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全新的窄禁带烧绿石结构氟氧化合物(Pb2Ti2O5.4F1.2)催化剂,具备了优异的可见光响应特性,实现了可见光驱动分解水产氢和CO2还原。 研究人员首先按照一定化学计量比将氧化铅、氟化铅和氧化钛混合,通过固态反应法制备了Pb2Ti2O5.4F1.2化合物,X射线衍射表征显示化合物为纯相的烧绿石结构,扫描电镜测试表面化合物为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在2-10 μm之间。莫特-肖特基曲线计算结果显示Pb2Ti2O5.4F1.2的价带是-1.62 eV,平带是0.78 eV,即其带隙仅为2.4 eV(光谱响应范截止点在500nm),具备了良好的可见光响应特性;而相比水氧化电势(0.25 eV),Pb2Ti2O5.4F1.2催化剂平带电势为0.78 eV,即位置更负,因此Pb2Ti2O5.4F1.2催化剂完全满足水氧化和CO2还原的电势差要求;表明了Pb2Ti2O5.4F1.2催化剂完全可以实现可见光驱动的水解产氢和CO2还原。接着通过光还原在Pb2Ti2O5.4F1.2催化剂表面沉积一层铂(Pt)纳米颗粒作为质子还原活性位点,随后将Pt修饰的Pb2Ti2O5.4F1.2与乙腈溶液、三乙醇胺和水混合,置于可见光辐照下(λ≥420 nm),实现了可见光光解水产氢,产氢效率为0.1%,且连续辐照15小时,催化剂晶相和成分没有任何变化,表明Pb2Ti2O5.4F1.2催化剂能够在可见光辐照下实现稳定催化分解水产氢。进一步,研究人员利用分子键合将双钌金属核心配体耦合到 Pb2Ti2O5.4F1.2表面,实现了可见光辐照下CO2还原成甲酸。 上述结果表明,Pb2Ti2O5.4F1.2催化剂可以实现可见光驱动分解水产氢和CO2还原,但该新型催化材料目前还是存在缺点,就是催化剂的表观量子效率较低,产氢效率仅为0.1%。因此,下一步工作将致力于改进催化剂的合成工艺和表面的修饰,增强催化性能,提升产氢效率。 该项研究设计合成了全新的双阴离子氟氧化合物催化剂,实现了稳定可见光光驱动分解水产氢和CO2还原,为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太阳能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 《非贵金属分子催化剂电极实现CO2到CO高效稳定还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5
    • 以太阳能为驱动力催化转化CO2制取高价值的碳氢燃料和化学品,是将温室气体CO2进行资源化利用的理想途径之一。然而,目前文献报道的催化剂电极大多采用贵金属半导体,尽管催化效率可观,但稳定性和产物选择性较差且成本较为高昂,亟需研发新型非贵金属低成本高效催化剂电极。剑桥大学Erwin Reisner 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非贵金属的分子催化剂光阴极,其在有机和水的混合溶液以及纯水溶液两种条件下均能够实现将CO2高效稳定还原为CO。研究人员首先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非贵金属分子催化剂双(三联吡啶)磷酸钴(CotpyP),并将其溶解于甲醇溶液中。同时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在硅(Si)衬底上生长一层多孔二氧化钛(mesoTiO2)纳米晶薄膜形成Si|mesoTiO2复合物,mesoTiO2作为负载催化剂的骨架层,扫描电镜表征显示mesoTiO2纳米晶薄膜颗粒平均尺寸约15 nm,薄膜厚度约6 μm。接着将Si|mesoTiO2浸入CotpyP甲醇溶液中以吸附CotpyP催化剂,形成Si|mesoTiO2 |CotpyP复合光阴极。随后将制备的光阴极至于不同的电解液中进行催化性能测试。当电解液为0.1摩尔的四丁基四氟硼酸铵无水乙腈(MeCN)溶液时,产物检测结果显示没有CO或者H2,表明催化电极在纯有机溶液中无法催化还原CO2;但往上述电解液加入少量水分后,产物中便检测到了CO,且随着水分(H2O)比例增加催化剂周转数(TON)增大,产物增加,法拉第效率也增加。结果显示在MeCN: H2O体积比为6:4的时候,催化转化性能最佳,TON达到159,其法拉第效率达到77%,产物选择性达到了75%,且可以稳定催化24小时以上,高效稳定催化性能超越了先前报道的所有分子催化剂,与贵金属催化剂电极性能相当。进一步研究发现,Si|mesoTiO2 |CotpyP光阴极在CO2饱和的纯水溶液中也可以实现CO2催化还原,TON达到21,法拉第效率13%。循环伏安以及原位共振拉曼和红外光谱研究发现,新型催化剂光阴极的催化作用机理与已报道的贵金属双(三联吡啶)催化作用机制不同,其催化反应过程不会消耗三联吡啶(即催化电极不会被消耗),从而保障高效稳定催化性能。该项研究精心设计制备了非贵金属组分组装而成的分子催化剂基光电阴极,在有机和水的混合溶液以及纯水溶液两种溶液环境中均展现出良好的CO2催化还原性能,为设计开发高效的CO2催化电极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at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