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与中国科学院江风益院士团队就“硅基黄光 LED ”技术产业化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6-18
  • 2020年06月09日下午,作为照明行业的着名专业媒体,中国之光网应邀参加木林森股份木林森股份和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次合作签约意味着木林森与中国科学院江风益院士团队就共同推进“硅基黄光 LED ”技术产业化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据悉,硅基氮化镓 LED技术 具有众多优势,比如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散热表现等,可广泛应用于户外功能性照明、景光灯亮化、健康照明和汽车转向灯等细分领域,市场规模高达千亿元。中国科学院江风益院士在硅基氮化镓LED方向取得了开拓性、系统性、创造性成就,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高光效硅基蓝光、绿光和黄光LED材料与芯片,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木林森股份在2019年实现营收189.73亿元,通过收购全球通用照明品牌“朗德万斯”,一跃成为国内 LED封装 和照明灯具企业的“双打冠军”。木林森股份董事长孙清焕表示,2020年是木林森从规模化走向科技化转型的科技创新年,硅基黄光LED技术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将与江院士一起致力于硅基黄光LED技术的全球产业化推广。

    事实上,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时就强调,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为此,江风益院士团队不懈努力,2019年成功将硅基黄光LED光功率效率提高到26.7%,远高于国外公开研究记录的最高水平(9.63%)。

    蓝光LED发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先生多次公开评价:由江风益院士团队研发的硅基黄光LED,经过双方比对测试,数据一致,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江风益院士表示,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双方此次签约,将快速让硅基黄光LED技术推向市场,创新引领国际照明行业的发展。

    中国照明学会半专委主任唐国庆认为,通过与江院士团队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木林森形成完善的创新体系和完整的研发制造产业链,进一步抢占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也是中国LED上游核心材料创新应用的重大突破。

    签约结束,中国之光网华南区负责人刘畅专访了木林森董事长孙清焕并合影留念。

    木林森因成功并购朗德万斯做到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南昌大学因江风益院士多项技术而全球领先,这次合作可谓是科学大咖与企业巨无霸的强强合作,天作之合,比翼双飞。

    今年以来,木林森致力于推动企业从规模化走向科技化的转型,4月木林森与至善半导体签署《深紫外半导体智能化杀菌项目合作协议》,在深紫外半导体杀菌消毒行业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6月1日,全球首个Mini-LED商用显示屏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木林森全程参加该标准的编制过程,其他参编单位还包括奥拓、 艾比森 、洲明、利亚德等LED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华星、海信、康佳、创维等家电企业。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 已与全球90多机构战略合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0-18
    •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16日说,该院始终以开放合作的心态,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全面深化推动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院70年来,中国科学院已与全球45个国家的90多个科研机构、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构建亚太、亚欧、亚非地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搭建高效务实的科研合作平台,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资源全面开放共享。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主题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当天在北京开幕,白春礼致辞时作上述表示。 他介绍说,中国科学院全面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SK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发起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努力在推动科技突破与发展中贡献中国创新、中国智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科学院积极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已正式成立,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中国科学院已建设11个海外科教中心,紧密结合相关国家的需求和特点,开展实质性科技合作。 此外,通过设立“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计划”和“‘一带一路’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围绕全球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中国科学院部署泛第三极环境变化、西太平洋环流、区域生物多样性、洁净能源、大气灰霾治理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发起“三极”“地球大数据”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还建设运行了最高等级的P4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建设有200多个野外台站,并全面参与国际相关观测实验网络建设。 白春礼指出,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粮食和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生态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和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这些风险和挑战,事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事关人类的共同安危”,应对这些高度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重大风险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承担、独立解决,需要各国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需要各国科技界的通力合作。 他表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科学院将继续秉持平等互惠、包容互信、全面开放的理念,继续推进与各国科技界开展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重实效的科技合作,共同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 《中国科学院攻克小麦糊粉层分离技术 将造福大众餐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9-29
    •   8月18日,“小麦糊粉层战略意义”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邀请专家就小麦糊粉层的分离技术——旋风涡流分离技术、小麦糊粉层的战略意义展开讨论。   据了解,目前,该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已经在不断推进中。山东泰安中国科学院的产业基地内,已经建成了“全球首条千吨级小麦糊粉层产业化示范线”;今年5月,在全国粮食产业化示范市山东滨州市阳信县开建了全球第一家“小麦糊粉层万吨级产业化示范工厂”;7月,与山东小麦核心产区菏泽市签订万吨级小麦糊粉层产业化示范工厂合作协议,计划今年将全面投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