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 已与全球90多机构战略合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0-18
  •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16日说,该院始终以开放合作的心态,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全面深化推动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院70年来,中国科学院已与全球45个国家的90多个科研机构、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构建亚太、亚欧、亚非地区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搭建高效务实的科研合作平台,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资源全面开放共享。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主题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当天在北京开幕,白春礼致辞时作上述表示。

    他介绍说,中国科学院全面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SKA)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发起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努力在推动科技突破与发展中贡献中国创新、中国智慧;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科学院积极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已正式成立,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中国科学院已建设11个海外科教中心,紧密结合相关国家的需求和特点,开展实质性科技合作。

    此外,通过设立“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计划”和“‘一带一路’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围绕全球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中国科学院部署泛第三极环境变化、西太平洋环流、区域生物多样性、洁净能源、大气灰霾治理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发起“三极”“地球大数据”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还建设运行了最高等级的P4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建设有200多个野外台站,并全面参与国际相关观测实验网络建设。

    白春礼指出,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粮食和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生态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和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这些风险和挑战,事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事关人类的共同安危”,应对这些高度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重大风险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承担、独立解决,需要各国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需要各国科技界的通力合作。

    他表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科学院将继续秉持平等互惠、包容互信、全面开放的理念,继续推进与各国科技界开展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重实效的科技合作,共同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20-01-19
    •   1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20年度工作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回顾建院70年的进展和成就,总结2019年工作,全面部署“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收官任务和2020年重点工作。   在16日上午的全体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受院党组和院务会议委托作题为《勇立改革潮头,勇攀科技高峰,以“四个率先”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工作报告。会上颁发了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国际科技合作奖、科技促进发展奖、青年科学家奖,表彰了2018-2019年度安全保密先进工作者。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主持会议,并与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相里斌、张涛分别宣读授奖决定,白春礼为相关获奖者颁奖。   在16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院纪检监察组组长、院党组成员孙也刚就学习贯彻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专题报告,侯建国就推进全院党建工作进展与2020年重点工作部署作专题报告,相里斌就院重大科技任务进展及下一步主要考虑作专题报告,张涛就“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总结评估工作部署作专题报告;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分别报告经济资源配置、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负责人分别报告本校工作,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负责人分别报告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典型经验。张亚平主持会议。   17日上午,会议代表分组讨论了会议工作报告和专题报告,对相关工作总结、工作部署深表认同,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在17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各组汇报了本组讨论情况;白春礼作会议总结,就全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明确要求。相里斌主持会议。   白春礼在会议报告中指出,70年来,几代科学院人始终坚守“创新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使命,勇担创新重任、引领科技进步,为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始终弘扬爱国奉献、求真务实的创新奋斗精神,培养造就了一批我国优秀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和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列;始终秉承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畅通创新价值链,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已成为一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也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科研机构。   白春礼指出,2019年,全院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主动担当、统筹协调,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三个面向”,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多措并举、持续发力,着力解决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全院各项事业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崭新风貌。   白春礼指出,中国科学院下一步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和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党对科技事业领导,以“率先行动”计划为统领,以加快实现“六个根本转变”为主线,着力抓战略谋划、抓原始创新、抓关键核心技术、抓深化改革、抓基础能力,加快推动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向高端引领跃升,加快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白春礼强调,2020年是中国科学院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收官之年,也是迈向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再出发的一年,全院要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做好如下十项工作:一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二是打好“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收官战,统筹谋划下一步改革发展;三是发挥建制化优势,高质量完成重大科技任务;四是全面推进国家实验室、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任务;五是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抓手,先行先试积极落实科研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六是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队伍;七是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八是持续深化全方位、深层次、多样化的国际科技合作;九是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学风建设;十是大力加强支撑条件建设和各项保障工作。   本次会议主会场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院领导和院机关各部门、院属各单位、部分四类机构、筹建机构、双重领导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16日上午的会议以视频会形式召开,会议代表和应邀出席的院老领导、学部主任、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院机关和驻院纪检监察组全体工作人员、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科研骨干,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院直接投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视频分会场参会。
  • 《中国科学院公示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1-17
    • 根据《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条例》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评审委员会(通用领域)评审,形成了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通用领域),现通过中国科学院院网站公布(详见附件)。 自公布之日起15天内为异议期。任何法人单位和个人对授奖建议名单成果的真实性、水平、创新性及影响评价等如有异议,应以书面并实名形式向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提出。 以法人单位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法人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以个人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身份证号、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 凡表明真实身份、如实提出异议意见、提供必要证明材料的异议为有效异议。发展规划局将会同评审专家,对异议受理截止期前受理的有效异议进行核实处理。我们将对异议提出者予以严格保密。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评估奖励处 联 系 人:李陛 联系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政编码:100864 联系电话:010-68597457 传  真:010-68597457 E-mail:pgc2019@cashq.ac.cn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2019年11月15日 附件: 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通用领域) 广域量子通信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该研究集体完全自主地研制了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建成了世界上首条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创新性地突破了天地双向高精度光跟瞄、空间高亮度量子纠缠源、抗强度涨落诱骗态量子光源,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以及空间长寿命低噪声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洲际量子密钥分发等系列成果。建设完成的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使得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水平全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潘建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科技贡献: 制定科学目标和总体技术目标,提出系统总体实验方案,把关重要科学问题和系统关键指标,组织完成科学实验。 王建宇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领导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的研制, 负责工程任务的日常组织、 管理和指挥,指导卫星系统、科学应用系统的研制。 彭承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科技贡献: 带领团队完成关键技术攻关、有效载荷和科学应用系统的研制, 共同设计并组织完成科学实验, 推动任务实施。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陈宇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朱振才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舒 嵘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张 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依林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印 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任继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廖胜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 亮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姜晓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黄永梅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陈腾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 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乃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朱长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龚海梅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龚建村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马大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马大为研究员在合成方法学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创制方面做出系统性和原创性的贡献。针对铜催化的碳-杂原子键偶联反应,发展了氨基酸和草酰二胺两代配体,突破了反应条件苛刻和普适性差的局限,得到上千次应用,包括两个药物的工业化生产,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天都要用的反应”。发展了以曲贝替定为代表的多个药物和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路线,其中曲贝替定的合成路线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为这个被认为是“最难制备的两个抗肿瘤药物之一”提供了更加简洁、经济的方法。发现了一些药物先导化合物,其中有两个候选药物分别在欧洲和中国进入一期临床实验。为我国合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工程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该工程研究集体建成中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口径最大、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LAMOST,使我国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的观测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世界上首创并实现主动光学控制镜面曲面连续变化的光学系统,突破了望远镜大视场不能兼备大口径的瓶颈;在世界上首创并成功地发展了一块镜面上同时应用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的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应用两块大拼接镜面;在世界上首创并成功实现分区并行可控的光纤定位技术,将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提升到每次4000 个天体。 其研制成功, 开辟了国际上大规模光谱巡天的先河,将我国望远镜研制技术推进到国际前沿。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苏定强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LAMOST 方案核心创新思想的提出者,提出面形连续变化的光学系统,突破望远镜大视场不能兼备大口径的瓶颈。 崔向群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LAMOST 总工程师,负责方案论证和设计研制、关键创新技术攻关、解决系列重大技术难题,领导项目研制成功。 赵永恒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主要科技贡献: LAMOST 项目总经理,全面负责项目建设、调试、望远镜试运行、巡天观测和数据处理,保证项目研制和巡天顺利进行。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褚家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褚耀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顾伯忠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李 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李新南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罗阿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施建荣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王 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王绶琯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王亚男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邢晓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姚正秋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张昊彤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张 勇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张振超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朱永田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集体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该研究集体 2001 年率先提出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 2004 年成为全球普遍共识。开辟了我国纳米毒理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突破了纳米尺度物质生物学效应体内定量检测的方法学瓶颈,解决了纳米物质体内行为的复杂化学生物学机制难题,并率先发展到智能纳米药物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创建了纳米毒理学与纳米药物两个专业委员会,推动了这两个新兴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在我国的起步、发展与形成;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纳米毒理学知识体系框架。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赵宇亮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主要科技贡献: 提出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的学术思想,建立纳米毒理学的知识框架,开辟纳米毒理学研究领域。 陈春英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主要科技贡献: 提出并创建纳米材料生物体内代谢转化的检测方法,发现纳米蛋白冠的化学机制,揭示纳米效应与毒理学性质的关系。 柴之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提供创新方法学的指导,将核技术、同位素标记等方法发展到纳米生物效应的研究中。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邢更妹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谷战军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张智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丰伟悦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孙宝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聂广军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吴晓春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丁宝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刘 颖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王黎明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何 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赵 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汪 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董金泉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常雪灵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袁 慧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白 茹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海翼”水下滑翔机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海翼”水下滑翔机研究集体十多年来, 坚持自主创新、 自我超越, 逐步将“海翼”水下滑翔机的续航范围从数百公里提升到数千公里,最大下潜深度从数百米提升到数千米,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同工作深度的“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 “海翼”水下滑翔机已累计完成海上观测 2000 多天,累计航程 40000 多公里,获得了 13000多个不同深度的滑翔周期观测数据。实际观测应用海域遍布东海、南海、太平洋、印度洋和白令海等。大规模、高强度的海上应用, 充分验证了“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018 年,“海翼 7000”深海滑翔机成功下潜 7076 米,成为目前国际上唯一一款连续工作深度超过 7000 米的深海滑翔机。 2019 年 3 月, “海翼 1000”水下滑翔机海上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已超过 200 天,创造了我国水下滑翔机海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观测剖面数最多的新纪录。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俞建成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作为总设计师,组织实施了 10 项与水下滑翔机相关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提出了“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总体技术方案。 李硕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作为总指挥, 负责“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研制过程组织、协调工作,确保研制工作和大规模海上应用顺利实施。 金文明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结构副总设计师, 负责“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结构技术方案与设计实施。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黄 琰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罗业腾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王 旭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谭智铎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王 瑾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乔佳楠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王启家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陈质二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田 宇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赵文涛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刘世杰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谢宗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水文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该研究集体长期在西北干旱区科研一线工作,针对水循环过程独特、产汇流机理复杂以及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冰雪水资源变化剧烈,水风险加剧等重大科学问题,从高山区冰雪积累-消融过程、中山带降水-径流过程、到绿洲区农田-水文过程和荒漠区生态-水文过程,系统解析了西北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的水循环机理,研发出有物理机制的山地-绿洲-荒漠耦合的分布式区域水循环模型,发展了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水文学的理论与方法,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干旱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成果对推动干旱区水循环和生态水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重要科学贡献,为国家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陈亚宁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构建了“山区-气候水文过程、绿洲-农田水文过程、荒漠区-生态水文过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模式。 沈彦俊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主要科技贡献: 研究解析了变化环境下干旱区水循环演变过程,揭示了全球干旱区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规律。 李忠勤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 发展了山地冰川模拟预测模型,揭示了冰川变化机理,阐述了新疆冰川水资源未来变化时空格局及影响。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雷加强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田长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王飞腾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李卫红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苏布达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郭 英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李慧林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陈亚鹏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郝兴明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朱成刚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张玉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王璞玉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叶朝霞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杨玉海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付爱红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沈彦军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徐春海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 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但传统芯片难以满足深度学习不断增长的速度和能效需求。该研究集体国际上率先开创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突破了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面临的规模、适配和能效三大挑战,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 1 号,其能效显著超过 CPU 和 GPU 等传统芯片。他们的论文受哈佛、斯坦福、谷歌等上百机构跟踪,被图灵奖得主、多位中美院士、数十位 IEEE 会士引用。因此,该研究集体被 Science 杂志评价为智能芯片的“先驱”和“引领者”。基于上述基础研究成果,该研究集体进一步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产品寒武纪 1A。目前,寒武纪深度学习处理器已应用于华为、曙光、阿里等企业的近亿台手机和服务器中。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陈云霁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研究集体负责人。与合作者一起开创深度学习处理器研究方向,领导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 陈天石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研究集体产业化负责人。与合作者一起开创深度学习处理器研究方向,领导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产品。 郭 崎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 研究集体软件系统负责人。 构建了寒武纪深度学习处理器的软件体系,推动了寒武纪的大规模应用。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刘少礼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刘道福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梁 军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孙凝晖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徐志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喻 歆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张 尧 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陈 帅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王 在 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孟小甫 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罗 韬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刘 毅 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张士锦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杜子东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李 玲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张曦珊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钱 诚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