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刘静课题组首次提出轻量化液态金属物质概念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16
  •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静教授课题组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轻量化液态金属物质”(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了轻量化液态金属物质的概念,并展示了这一全新材料的特性和用途,相应成果被选为期刊内背封面故事(图1)。



    常温液态金属通常是指一大类熔点接近室温的低熔点金属。与传统认知中的金属不同,此类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既具有液体良好的流动性,又拥有金属材料优异的导电性与导热性,且易于通过温度调控使其在固液相之间快速切换,即表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由于这些因素,液态金属在柔性电子、3D打印、芯片冷却、生物医学以及可变形机器人等领域得到了日益增长的应用。然而,常规的液态金属材料自身密度通常很高,这会给由此制成的器件与装备平添额外重量,造成相应能量消耗,也削弱了使用的灵活性。


    为改变上述现状,刘静课题组提出了旨在制造轻质液态金属的基本思想,他们特别以共晶镓铟合金及中空玻璃微珠为典型代表,制备出了密度仅为水的一半以至可漂浮于水面的轻量化液态金属复合材料。这种材料除保留了纯液态金属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力学强度及固液相变特性外,还拥有可塑性、可变形性乃至磁性等行为,作者们为此设计了系列平面及三维应用场景,并引入不同封装方式实现了对材料漂浮行为的调控,展示了水面电路及水中机器人的潜在应用。


     


    轻质液态金属物质概念的提出具有基础科学意义和普适应用价值,由此开启了一条研制新型液态金属功能材料的基本途径。原则上,结合各类液态金属与对应的轻质改性物质,可赋予终端材料更多目标功能,从而能以一种材料形式同时将许多尖端材料的功能如电、磁、声、光、热、力学、流体、化学等集于一体,这是已有材料体系不易具备的,因而在许多场合十分有用,比如作为印刷电子墨水、3D打印材料、可注射金属骨骼与牙科修复、血管栓塞及造影剂、水中机械电子设备、刚柔相济型可穿戴外骨骼以及可变形柔性机器人等。


    此项研究中,论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生袁博,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刘静。相应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中国科学院前沿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清华大学刘静教授团队研发密度低于水液态金属》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3-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双聘研究员、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刘静团队首次提出「轻质液态金属」的概念,研发出了密度低于水的液态金属复合材料,为打造液态金属机器人奠定基础。 华创证券指出,液态金属是金属材料中的新贵,有可能逐渐替代现有的材料,并制造出突破性产品。液态金属将成为继工程塑料、轻合金之后的第三代新材料,能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锂电池、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液态金属应用前景广阔,不仅能有效带动产业升级,还将催生万亿规模市场空间。
  • 《液态金属能“进化”成计算机?中国首提全液态量子器件与计算技术概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27
    • 本文来自人民网,作者喻思南,原文标题《我国科学家国际上首次提出全液态量子器件与计算技术概念——液态金属能“进化”成计算机?》。 液态金属可以用来制造计算机核心电子元件,进而引发计算机的革命?不久前,我国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一项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液态金属的全液态量子器件技术的概念,并明确指出这一超越传统的可变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相关论文近日公布在美国物理学预印本网站上。 量子计算机被普遍认为是新一代计算机的重大发展方向,其计算能力主要基于对微观量子态的操纵。量子计算机在物理实现上要走向集成化和小型化,其最为核心的一种逻辑运算器件是依托量子隧穿效应,即电子像沿着隧道一样穿过薄的绝缘层。 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与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刘静说,目前几乎所有实现量子隧穿效应的器件均由一个三明治刚体结构组成,中间层为绝缘的纳米尺度薄层,两侧为导电介质电极。而具体实现的材料,中间层通常为绝缘材料,两侧区域为金属导体或超导体。这些结构由于是固体器件,制造精度要求极高,中间层厚度不易灵活调整,整个器件的形状无法变形、分割,一旦制备出来,一般只能按其特定结构实现对应功能,在应用上会受到一定限制。 液态金属既具有金属的高导电特征,又兼具流体的柔性和可变形性,表面易于达到原子级别的完美光滑度。该小组此前发表于美国《应用物理快报》上的一项实验发现,液态金属置于液体中会自然形成一个“液态金属电极—液膜—液态金属电极”的三明治结构,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可灵活变形。取决于不同的外加电场作用,液膜间隙可达极小尺度甚至完全消失,其两侧电阻会随此尺寸和结构的变化作对应响应。因此,如果将两个液态金属之间的液膜厚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有望实现全液态量子隧穿效应。 基于此理论构想,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所、清华大学与云南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首次提出了一种突破传统刚性量子器件观念的全液态量子隧穿效应器件的思想,并给出了制备方法,部分材料和技术方案已经形成发明专利。 业界专家表示,目前虽已能制造出尺寸在1纳米左右的纳米晶体管,但大量如此精细尺度的晶体管在实现电学互联上存在巨大困难。可变形液态金属量子材料与器件技术思想的提出,可能助推新一代量子计算与智能系统的制造和集成技术的突破。 基于液态金属器件,该研究组还在早前于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液态金属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案,相应发明专利的基本架构和核心器件已获得受理,系国际上该领域的全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