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金属能“进化”成计算机?中国首提全液态量子器件与计算技术概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27
  • 本文来自人民网,作者喻思南,原文标题《我国科学家国际上首次提出全液态量子器件与计算技术概念——液态金属能“进化”成计算机?》。

    液态金属可以用来制造计算机核心电子元件,进而引发计算机的革命?不久前,我国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一项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液态金属的全液态量子器件技术的概念,并明确指出这一超越传统的可变形柔性器件,有望助推新一代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相关论文近日公布在美国物理学预印本网站上。

    量子计算机被普遍认为是新一代计算机的重大发展方向,其计算能力主要基于对微观量子态的操纵。量子计算机在物理实现上要走向集成化和小型化,其最为核心的一种逻辑运算器件是依托量子隧穿效应,即电子像沿着隧道一样穿过薄的绝缘层。

    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与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刘静说,目前几乎所有实现量子隧穿效应的器件均由一个三明治刚体结构组成,中间层为绝缘的纳米尺度薄层,两侧为导电介质电极。而具体实现的材料,中间层通常为绝缘材料,两侧区域为金属导体或超导体。这些结构由于是固体器件,制造精度要求极高,中间层厚度不易灵活调整,整个器件的形状无法变形、分割,一旦制备出来,一般只能按其特定结构实现对应功能,在应用上会受到一定限制。

    液态金属既具有金属的高导电特征,又兼具流体的柔性和可变形性,表面易于达到原子级别的完美光滑度。该小组此前发表于美国《应用物理快报》上的一项实验发现,液态金属置于液体中会自然形成一个“液态金属电极—液膜—液态金属电极”的三明治结构,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可灵活变形。取决于不同的外加电场作用,液膜间隙可达极小尺度甚至完全消失,其两侧电阻会随此尺寸和结构的变化作对应响应。因此,如果将两个液态金属之间的液膜厚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有望实现全液态量子隧穿效应。

    基于此理论构想,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所、清华大学与云南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首次提出了一种突破传统刚性量子器件观念的全液态量子隧穿效应器件的思想,并给出了制备方法,部分材料和技术方案已经形成发明专利。

    业界专家表示,目前虽已能制造出尺寸在1纳米左右的纳米晶体管,但大量如此精细尺度的晶体管在实现电学互联上存在巨大困难。可变形液态金属量子材料与器件技术思想的提出,可能助推新一代量子计算与智能系统的制造和集成技术的突破。

    基于液态金属器件,该研究组还在早前于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液态金属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案,相应发明专利的基本架构和核心器件已获得受理,系国际上该领域的全新尝试。

相关报告
  • 《柔软有弹性流体晶体管面世 预示液态计算机时代到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10
    •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在室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合金,并将其注入橡胶后制成像天然皮肤一样柔软和富有弹性的晶体管。发表在《先进科学》杂志上的这一最新成果预示着,这些软性材料或将开创液态计算机新时代。 晶体管被称为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产品的“大脑”,负责处理信号和数据,随着其尺寸越来越小,这些数字计算机产品也在不断变小、变强和更加普及。但由于晶体管用的都是固体材料,始终无法摆脱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硬邦邦感觉。 在最新研究中,CMU软体机器实验室工程师卡梅尔·麦吉迪和詹姆斯·威斯曼研制出新方法,制成拥有数字功能和柔软可变形兼备的流体晶体管。他们通过调配铟镓两种金属的混合比例,找到一种在室温下呈液态的特殊合金,注入橡胶后不仅能像铜和银等金属一样导电,还拥有天然皮肤一样的柔软弹性。 他们用液态铟镓合金制成了可伸展性电路线和电子开关,这些晶体管通过开关两个液滴的连接发挥作用。实验证明,当沿着某个方向施加一个伏特电压时,两个液滴会相互靠近并连接成一座金属桥梁,从而实现导电功能;当沿着相反方向施加一个伏特电压时,液滴会相互远离,导电性能关闭。只要施加微量电压,液态晶体管就会拥有传统晶体管一样的特性。 研究人员表示,两个液滴类似于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通过电压调控液滴的形状,晶体管电路可按需开关。这种液态金属电路在未来拥有无穷应用潜力,比如研制模拟鸟类的飞行机器人,能在保持电学功能的同时承受高空极端条件下的变形压力;研发出用于搜救机器人,以及监控疾病和恢复大脑功能等领域的液态计算机。
  • 《基于液态金属的可拉伸电子器件》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3-25
    • 可伸缩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如可穿戴电子产品、皮肤电子产品、软机器人和生物电子产品。传统使用弹性薄膜构建的可伸缩电子设备缺乏渗透性,这不仅会影响穿戴舒适性,长期佩戴后会引起皮肤炎症,而且限制了设备在垂直方向上的集成设计尺寸。 2021年2月18日,香港理工大学郑子剑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可拉伸的导体,它是通过简单地将液态金属涂覆或印刷在静电纺丝弹性体纤维垫上而制成的,并把这种可拉伸的导体称为“液态金属纤维垫”(LMFM)。液态金属悬挂在弹性纤维之间,自组织成横向网状和垂直弯曲的结构,同时提供高渗透性、延展性、导电性和电气稳定性。LMFM对空气、水分和液体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并在10000次拉伸试验中保持超弹性(超过1800%应变)和超高导电性(高达1800000 S m−1)。体内和体外生物相容性试验表明,LMFM直接应用于皮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人员展示了用LMFMs制造和封装多种可渗透可拉伸电子器件的简易方法,该LMFM具有心电图(ECG)传感器、汗液传感器和垂直堆叠的加热器。 LMFMs通过三个简单步骤制备:(1)静电纺丝超弹性纤维毡,(2)在可拉伸毡上涂覆液态金属,(3)通过预拉伸激活渗透性。作为概念验证,选择了聚苯乙烯-嵌段-丁二烯-嵌段-苯乙烯(SBS)和共晶镓-铟合金(EGaIn)作为弹性体和液态金属。制作了一个具有320μm厚SBS衬垫和0.8 EGaIn-SBS质量载荷的LMFM样品。SBS微纤维的平均直径为2.7μm(图1b),SBS毡的断裂应变为2300%(图1e)。这种新制备的涂覆EGaIn的SBS毡呈现出有光泽的金属样表面,透气性很小(图1c)。为了激活渗透性,将衬底反复拉伸至1800%的应变,循环12次,在此过程中,闪亮的表面变得暗淡,平面EGaIn转变为悬浮在SBS微纤维之间的网格状多孔结构(图1d)。 图1 渗透性和超弹性的LMFM的典型制作过程示意图 LMFMs是一种新型的可拉伸导体,可以通过在弹性静电纺丝纤维毡上涂覆或印刷液态金属来制备。通过简单的预拉伸过程,液态金属会自组织成横向多孔且垂直弯曲的网状物,该网状物悬挂在弹性纤维之间。与其他基于液态金属的最新可拉伸导体相比,LMFMs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同时实现超高导电性、超高Q值、超高应变、高生物相容性和高渗透性的材料策略。展示了一种概念验证的三层整体可伸缩电子垫,具有独特的渗透性和全超弹性的优势。原则上,可以通过增加设备层的数量来实现更多的功能。研究人员展望,LMFMs将成为一个通用和用户友好的平台,用于制造集成密度高、多功能和长期耐磨的单片可拉伸电子产品。 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2月18日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题目:“Permeable superelastic liquid-metal fibre mat enables biocompatible and monolithic stretchable electronics”。 《Nature Materials》在同一天也刊登发表了耶鲁大学Rebecca Kramer-Bottiglio课题组利用液态金属(EGaIn合金)网络实现高导电性、超可拉伸性和机械稳定性电子产品的研究报道。与以前将不同的金属颗粒混合到液态金属中的工作不同,该工作在原位形成固态氧化镓颗粒。其研究表明,当液态金属纳米颗粒被加热到900°C时,由于氧化和相分离,在表面形成一层固体薄膜;同时,下面的液态金属颗粒破裂并合并成一个液体网络。这形成一个高导电性(2.06×106 S m–1)薄膜,然后可以转移到软弹性体上。这种混合物还润湿了电子元件,克服了液态金属通常难以与其他表面接触的难题。 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2月18日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 题目:“Highly stretchable multilayer electronic circuits using biphasic gallium-in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