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组装复合材料展示出超乎寻常的电学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6-09
  •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材料构成,按照其混合规则在复合材料中两种混合组分的比例可以随意变化,但是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却会受到组分特性的限制。然而,对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仿生材料学系主任Melik Demirel及其团队而言,他们至少在纳米级上已经突破了这一限制。

    Demirel指出:“如果使用的是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则聚合物和金属化合物的含量会受混合物原则的限制。这些规则支配着基体和填料,但我们采用了材料-生物聚合物和原子薄的导电材料,可让它们实现自组装从而打破了混合规则。”

    该团队的材料由仿生聚合物组成,在鱿鱼齿齿蛋白结构的启发下,该仿生聚合物基于基因重复产生的串联重复蛋白,并能传导碳化钛2D MXene。该层状复合材料实现了自组装,通过使用串联重复蛋白的基因工程,研究人员可以控制导电层的层间距离,而无需改变复合材料。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造出一种对自身物理性能具有空前控制能力的自组装材料。

    该项研究的最新成果发布在ACS Nano杂志上。这种仿生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在适当的本体混合物中可以既具有柔韧性又具有导电性。在微观尺度上,当结构对称性破裂时,电导率取决于方向。只要电流沿着2D材料层的平面流动,电导率就是线性的,但是如果电流流过这些层,电导率就会变成非线性的。

    “现在我们可以制造一个存储设备了,” Demirel说。“我们还可以制造二极管、开关、调节器和其他电子设备。我们希望制造具有所需性能的材料,以构建难以实现或以前无法实现的新颖功能。

相关报告
  • 《自组装的仿生复合材料具有不同寻常的电学性能》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6-08
    • 有时候,违反规则并不是一件坏事。特别是当规则是明显的自然法则,适用于大块材料,但其他力量出现在纳米尺度。 工程科学和力学教授梅利克·德米雷尔(Melik Demirel)说:“大自然知道如何从原子的小尺度发展到更大的尺度。”德米雷尔是Lloyd and Dorothy Foehr Huck椅的仿生材料持有人。“工程师们使用混合规则来提高性能,但仅限于单一尺度。我们从来没有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层次工程。关键的挑战是,从分子到体积,存在着不同尺度的明显力。” 根据定义,复合组件由多个组件组成。混合规则表明,尽管一种组分与另一种组分的比例可能不同,但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质是有限制的。据德米雷尔说,他的团队已经突破了这个极限,至少在纳米尺度上是这样。 “如果你有一种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聚合物和金属化合物的数量受到混合物规则的限制,”德米雷尔说。这些规则支配着矩阵和填充词的一切。我们利用材料——生物聚合物和原子厚度的导电材料——让它们自行组装,并打破了混合物的规则。” 该团队的材料是由一种基于基因复制产生的串联重复蛋白质的仿生聚合物和导电碳化钛2D MXene组成的,后者是一种只有几个分子厚的金属层。这种层状复合材料可以自我组装,聚合物可以调节金属层之间的距离。通过串联重复序列蛋白质的基因工程——一种重复保守序列的生物聚合物——研究人员可以在不改变复合成分的情况下控制导电层的层间距离。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利用合成生物学创造出能够前所未有地控制其物理特性的自我组装材料。 由于聚合物自组装成一个交联网络,微小区域的基质与填充材料的比例会打破混合规则,层状材料的电学特性也会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在最近一期的ACS Nano上报告了他们的工作结果。 这种仿生高分子金属复合材料在适当的体积混合物中既可弯曲又可导电。在微观尺度上,当结构对称性被打破时,电导率取决于方向。 德米雷尔说:“独特的是,现在你可以得到不同于平面外的平面内电导率。” 只要电流是沿着二维材料层的平面运动,电导率是线性的,但如果电流是直接穿过这些层,电导率就会变成非线性的。 德米雷尔说:“现在我们可以制造一种存储设备。“我们还可以制造二极管、开关、稳压器和其他电子设备。我们想要制造的材料具有设计所需的性能,用于建立新的功能,这是很难实现的,或以前无法实现的。”
  • 《新研究研制出类石榴结构新型复合吸波材料》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张迪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科学网 新研究研制出类石榴结构新型复合吸波材料. 记者5月27日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孙承林、副研究员顾彬等和大连理工大学段玉平教授合作,在构筑高效复合吸波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类石榴结构的磁性树脂衍生碳复合吸波材料,通过组分调控和微观结构设计引入了多重电磁波损耗机制,使该复合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吸波性能。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干扰问题日益严峻,有效的吸波材料尤其是针对GHz频段的电磁波,对电子安全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吸波机制,可将吸波材料分为磁损耗型和介电损耗型,其中单一磁损耗吸波材料存在斯诺克极限、易腐蚀、易聚集、密度大等缺点,而单一的介电损耗材料(如碳材料)也存在阻抗不匹配,损耗机制单一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组分调控和微观结构设计两个解决策略,即以具有可控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合成树脂作为碳源,耦合磁损耗组分,进行有效的多组分调控,形成多重损耗机制,实现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的有效调节。此外,研究人员对微观结构进行设计调控,构筑出具有类石榴结构的Fe3C@GC/AC复合材料,解决现有吸波材料存在的磁性颗粒尺寸分布不均匀、易聚集等问题。 实验结果表明,独特的类石榴结构优化了阻抗匹配,同时提升了界面极化损耗和磁损耗。在反射损耗、界面极化、偶极极化、电导损耗以及磁损耗的共同作用下,研究人员制备出的复合吸波材料在2.08mm的厚度下,实现了高达-96.3dB(99.99999%)的反射损耗值,有效吸收带宽为6.38GHz(覆盖了Ku波段)。当模拟厚度在1.0至5.0mm间调变时,88%的测试波段(3.9至18 GHz)均可以实现有效吸收。 作者:郝晓明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3/5/28 1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