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布人工智能产业报告 机器人相关产值约200亿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1-21
  • 新华社济南11月19日消息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9日发布《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山东智能机器人制造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总产值约200亿元,预计到2022年,人工智能企业预计达到500家以上。

    世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大会19日在山东济南开幕,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会上发布了这份报告。

    报告称,目前山东省内以人工智能软硬件、核心算法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人工智能企业共有12家,“传统产业+人工智能”转换升级的企业有270余家。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各子类别中占比最大,现有智能机器人制造及上下游相关企业120余家,2018年度总产值约200亿元。

    报告提出,到2022年山东人工智能企业预计达到500家以上;到2025年,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同时,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还发布了山东100个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应用场景技术需求,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交通、物流、化工、电力、海洋、农业、医疗、安防、金融、智慧家庭、智能办公等领域,涉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大数据、智能识别等具体应用场景。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汲斌昌表示,山东已制定实施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和《山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文件,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扶持力度,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数据资源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推动人工智能与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共进。

相关报告
  • 《到2019年广州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产值预计1000亿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08
    • 财富时间来临,全球聚焦广州。数千位全球政经界嘉宾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探讨全球经济新格局。智能制造,正是世界眼中的“广州关键词”。   随着“工业4.0”战略的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成为各国抢滩布局的重头戏。“中国制造2025”正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是中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也因此成为财富论坛把握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的窗口。   在世界聚光灯下,广州从容展示坚定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与成就。全球行业巨头正纷纷布局广州,探索传统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结合智能制造的新道路,站在时代浪尖上,广州将如何智赢未来?   千亿雄心:   开启“制造”向“智造”转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将激励全社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擦亮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闪亮名片。   “中国要保持增长态势,必须另辟蹊径、依靠创新。”5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期待在财富论坛和大家探讨智能制造的未来。   在他的眼中,中国制造以加工品闻名于世界,但随着劳动力红利消退和产业转型压力的到来,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与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的双重夹击。   智能制造,正是中国制造业突围的主要途径。作为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之一,广州和珠三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智能制造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广州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2016年,广州市制造业基本涵盖国家所有30大类产业,形成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稳居我国城市发展第一方阵。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6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4.6%。   按照《广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广州将重点围绕机器人、轨道交通、智能成套装备和系统集成方向,打造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集群。到2019年,预计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抱着千亿规模雄心,广州正全面开启“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   广州智造:   抢占全球“智造”发展制高点   广州“智造”军团愈发壮大,广州企业家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对接全球资源,抢占全球“智造”发展制高点。   以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为例,作为广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集聚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截至目前全区共集聚知名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企业75家,2017年1~10月实现总产值达135.7亿元,同比增加11.2%,约占全市规模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   11月18日,华南区域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明珞装备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在该区动工。作为宝马、奔驰、特斯拉、库卡、发那科等整车企业和核心合作伙伴,明珞董事长姚维兵说:“我们整条生产线出货前就可以完成调试,大大减少客户现场调试的工作量。”   据了解,数字化虚拟调试技术是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前沿技术之一。可用计算机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集成、测试及验证,“过去调试一台机器人大约需要100多个小时,现在明珞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时间。”   12月4日,佳都科技智能科技馆正式开馆,迎来首批参加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的媒体参观采访,探秘“刷脸”便可通过地铁闸机的秘密。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是周围人流如织,还是人脸有所遮掩,系统都可以抓拍分析“他是谁”,而且识别率已经从原来的70%上升到85%以上。   “我们站在了‘风口’上,”佳都科技董事会秘书刘佳介绍道,作为中国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的龙头企业,包括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物联感知在内的核心技术突破发展,智能技术已广泛运用于中国3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   从另一个维度看,智能制造是实体经济的“脊梁”,广州“智造”军团大力发展安上智能的“大脑”、接上互联网的“云端”,进一步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巨头云集:   看中广州智能领域潜力   在2017广州《财富》论坛召开前前后后,来自广州的重磅消息接连不断、搅动风云,从不同方向充实“中国智造”的未来。   12月6日财富论坛召开之际,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备受瞩目的阿里云工业互联网总部在该区落户。阿里云将依托该区大型骨干企业和工业产业集群,以ET工业大脑与制造业融合,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并向全国推广。   11月16日,海尔集团宣布在广州南沙投资建设海尔华南区域总部、海尔金控华南总部等项目,并带来了被称为智能制造“大脑”的COSMOPLAT产业示范中心,建成后预计5年总营收约1000亿元。项目不仅打造智能制造及智慧物流中心、全球最大的智能空调制造产业集群,还将海尔并购的世界500强GE白色家电板块在南沙产业化。   其实,今年以来,众多行业巨头纷纷“抢滩”广州。除了海尔和阿里云之外,腾讯、微软、华为、富士康、思科等巨头接连落户,为广州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月,富士康第10.5代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在广州增城正式动工;4月,思科广州智慧城动工,产值预计超千亿元;5月,微软与南沙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微软广州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剑指人工智能领域;9月,华为与白云区签署云计算战略合作协议,瞄准云计算、云产业发展平台。   国际知名企业加速在广州布局,无疑看中的是广州智能制造领域的巨大潜力。背靠珠三角这一世界制造工厂,广州具备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基础,承担着引领珠三角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任。   “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市场等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思科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仕炜表示。   目前,广州在转向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发展的道路上昂首阔步。从布局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到提出IAB计划(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契机、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广州步伐快速稳健。   此外,广州的人才红利也有巨大的吸引力。广州聚集了广东最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有普通高等院校79所,汇聚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教育和科研机构、科研人才的高度聚集,形成了广州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   从广汽、本田、日立厂房中机器轰鸣的现代化流水线,到如今GE、思科、富士康在广州向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发起挑战。这些巨头项目在广州“开疆拓土”的背后,是广州制造能力提升后的支撑力。无数中小企业与巨头们一起托起、壮大了广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广州全新的智能制造工业体系。   广州实践:   打造制造业转型的典范   放眼广州,本土技术“牛企”埋头创新,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接连落地,全球巨头企业抢滩登陆,广州智能制造发展绘制出美妙的创新图景。   前不久,作为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媒体的彭博新闻社聚焦广州智能制造企业。在报道中,彭博社指出,广州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具备强大的现实基础和开放型经济特征,开始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转型努力的典范。   就现实基础而言,无论是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领域,还是在信息技术与工业互联网领域,广州都率先布局,通过技术创新,在行业里抢得先机;就开放型经济特征而言,广州向来以对外开放著称,一流的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全球先进产业和高端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最佳的保障。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已经公布,广东珠江西岸城市群位列其中。接下来,国家还将在试点示范城市(群)的基础上,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在今年5月举办的“院士咨询座谈会——中国制造2025广州战略研究”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机械工程专家周济表示,广州可以发挥带动作用,引领全国的制造业发展。   外有全球性企业和人才流动的大趋势,内有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力,广州智能制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智能制造相关规划的计划,广州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未来图景渐次成型。   广州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实践,不仅对于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极其显著的意义,而且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也有着积极的探路效应和示范效应。
  • 《广东拟发布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5年打造超千亿核心产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3-27
    • 广东拟发布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5年打造超千亿核心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杜弘禹 ,李振 广州报道 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要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而到2030年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广东正提出一个全新目标:成为国际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典范之都和战略高地。 3月26日下午,广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研究部署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2030年)(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以大会材料的形式出现在会场,并提出上述目标。 广东计划分“三步走”。其中,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要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而到2030年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重塑创新驱动新引擎 广东当前正将人工智能视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这份《征求意见稿》指出,广东计划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创新融合应用、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科技企业引进培育、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新动能,并且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广东计划通过“三步走”:到2020年,广东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示范均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开放创新平台成为行业标杆,成为助推广东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形成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中,人工智能产业综合竞争力要位居全国前列,包括产业核心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 而到2025年,广东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五大开放创新平台成为引领广东人工智能发展的标杆,有力支撑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这包括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核心规模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2030年则更强调“国际领先”,目标包括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实现全链条重大突破,总体创新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前沿领地,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取得跨越性发展等。 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平台、香江独角兽牧场CEO冯建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当前人工智能逐步走向硬件化、产品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跟实体经济不断结合的过程,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具有巨大优势。“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起码今后5年有望高速增长,广东千亿级的目标并未过高。” 分析人士还指出,无论是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还是反应速度和产业基础支撑,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已走在前列,这亦是优势之一。 “当前广东一些创新已非常领先,甚至有的走在全球前列。”华为公司存储产品线总裁孟广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华为也正不断地将全球领先技术与广东需求结合起来探索更多创新。 上述《征求意见稿》也强调,广东要着力发挥自身的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 数据显示,近年广东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2016年核心产业产值高达240亿元,占全国核心产业总产值的33.3%,带动机器人(17.860, 0.51, 2.94%)及智能装备等相关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居全国前列。 此外,广东也已基本建立起以产业应用为引导、以技术攻关为核心、以基础软硬件为支撑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在科技创新能力上,2016年广东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位列全国第三。 系统性战略布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广东也在空间、科研、平台体系、创新示范、应用场景和产业集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战略布局。 空间布局上,《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前沿科技攻关、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产业融合应用示范为支撑,形成“三核三区多节点”的区域发展格局。 “三核”是广州、深圳和珠海。这三个城市此番分别被赋予“打造国际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实验区和人才高地”、“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提升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集成能力”的探索任务。 “三区”是东莞、佛山和惠州,分别打造全国智能社会应用先导区和创业创新集聚区;推动深度学习、跨媒体感知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形成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 至于作为节点的其他城市,广东亦强调,要求立足自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 冯建林分析,“三核”是当前广东前沿科技力量、创新成果和高层次人才汇集之地,而“三区”则是制造业重镇。这形成了技术到产业的梯度、链条和分工,为各市探索人工智能提供方向引导,避免混战。 “这一方面是集中主要力量攻坚人工智能创新突破,另一方面又为未来的创新转化明确了承载地。”冯建林说。 此外,广东还提出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重点是要推进“五大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具体包括腾讯的“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科大讯飞(57.100, 2.88, 5.31%)的“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及智能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同时,这一体系还包括一系列的深度学习计算服务平台、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 冯建林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遵循着“点线面”的发展轨迹,这些公共平台的一大作用在于将发挥“粘合剂”作用,有助于整合将不同的创新和技术,对接研发与需求,加速产业化进程。 此次大会上,获得2017年度广东科技奖突出贡献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小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亦都强调创新平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