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拟发布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5年打造超千亿核心产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3-27
  • 广东拟发布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5年打造超千亿核心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杜弘禹 ,李振 广州报道

    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要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而到2030年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广东正提出一个全新目标:成为国际领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典范之都和战略高地。

    3月26日下午,广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研究部署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2030年)(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以大会材料的形式出现在会场,并提出上述目标。

    广东计划分“三步走”。其中,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要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而到2030年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

    重塑创新驱动新引擎

    广东当前正将人工智能视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这份《征求意见稿》指出,广东计划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创新融合应用、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科技企业引进培育、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形成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新动能,并且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广东计划通过“三步走”:到2020年,广东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示范均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开放创新平台成为行业标杆,成为助推广东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形成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中,人工智能产业综合竞争力要位居全国前列,包括产业核心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

    而到2025年,广东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五大开放创新平台成为引领广东人工智能发展的标杆,有力支撑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这包括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核心规模突破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2030年则更强调“国际领先”,目标包括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实现全链条重大突破,总体创新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前沿领地,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取得跨越性发展等。

    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平台、香江独角兽牧场CEO冯建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当前人工智能逐步走向硬件化、产品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跟实体经济不断结合的过程,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具有巨大优势。“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起码今后5年有望高速增长,广东千亿级的目标并未过高。”

    分析人士还指出,无论是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还是反应速度和产业基础支撑,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已走在前列,这亦是优势之一。

    “当前广东一些创新已非常领先,甚至有的走在全球前列。”华为公司存储产品线总裁孟广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华为也正不断地将全球领先技术与广东需求结合起来探索更多创新。

    上述《征求意见稿》也强调,广东要着力发挥自身的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

    数据显示,近年广东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2016年核心产业产值高达240亿元,占全国核心产业总产值的33.3%,带动机器人(17.860, 0.51, 2.94%)及智能装备等相关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居全国前列。

    此外,广东也已基本建立起以产业应用为引导、以技术攻关为核心、以基础软硬件为支撑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在科技创新能力上,2016年广东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位列全国第三。

    系统性战略布局

    为实现上述目标,广东也在空间、科研、平台体系、创新示范、应用场景和产业集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战略布局。

    空间布局上,《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前沿科技攻关、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产业融合应用示范为支撑,形成“三核三区多节点”的区域发展格局。

    “三核”是广州、深圳和珠海。这三个城市此番分别被赋予“打造国际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实验区和人才高地”、“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提升柔性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集成能力”的探索任务。

    “三区”是东莞、佛山和惠州,分别打造全国智能社会应用先导区和创业创新集聚区;推动深度学习、跨媒体感知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工业领域,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形成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

    至于作为节点的其他城市,广东亦强调,要求立足自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

    冯建林分析,“三核”是当前广东前沿科技力量、创新成果和高层次人才汇集之地,而“三区”则是制造业重镇。这形成了技术到产业的梯度、链条和分工,为各市探索人工智能提供方向引导,避免混战。

    “这一方面是集中主要力量攻坚人工智能创新突破,另一方面又为未来的创新转化明确了承载地。”冯建林说。

    此外,广东还提出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重点是要推进“五大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具体包括腾讯的“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科大讯飞(57.100, 2.88, 5.31%)的“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及智能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同时,这一体系还包括一系列的深度学习计算服务平台、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

    冯建林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遵循着“点线面”的发展轨迹,这些公共平台的一大作用在于将发挥“粘合剂”作用,有助于整合将不同的创新和技术,对接研发与需求,加速产业化进程。

    此次大会上,获得2017年度广东科技奖突出贡献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小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瞿金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亦都强调创新平台的重要性。

相关报告
  • 《合肥高新区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3-05
    •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道路上行驶着“自动驾驶”的公交车,进出大楼都有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门禁……你想象中的人工智能时代将在合肥上演。 3月4日,2018中国(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举行,作为人工智能企业的聚集区,在本次大会上,高新区正式发布《合肥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建设占地5000亩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并在全区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样板区。 发展规划规划占地5000亩的人工智能产业园 昨天的大会上,中国(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式揭牌,该产业园初步规划占地约5000亩。 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合肥高新区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0多家,按照《规划》,该区将在现有空间布局基础上,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 “产业园整体以中科大新校区为轴心,规划建设科研教育区、智能语音区、芯片和创新孵化区、智能视觉及语音产业区、机器人产业区、智能计算园区、工程应用人才培养区七大功能区。”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根据《规划》,计划到2020年,合肥高新区在全球语音智能、类脑智能、量子智能、大数据智能领域形成“四领先”技术优势,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人工智能产业产值1000亿元,使高新区成为国内乃至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先行区”。 产业体系建立“耳聪目明”人工智能产业 未来的人工智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耳聪目明,心灵手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靠智能语音、机器视觉、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 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将加快下一代智能语音技术研发,加快自然语言理解、情感交互等下一代智能语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扩大语音产业链的延伸,加快麦克风阵列、音频处理模组以及相关元器件研发企业的合作和聚集,建立配套完善的语音产业链条。 在机器视觉方面,大力引入机器视觉算法、摄像头前端、图像处理系统等机器视觉产业链优势企业,加强人脸识别、行人识别、车辆识别、视频结构化、文字识别等图像识别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而在智能芯片方面,高新区将重点发展终端神经网络定制芯片、FPGA、AISC等智能计算芯片及芯片模组。还将建立人工智能终端研发和高端制造基地。并加快智能医疗护理床、问诊、介护外骨骼等医疗机器人、智能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和系统集成。
  • 《浙江省首次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5-12
    • 近日,浙江省首次发布人工智能产业的年度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浙江省立足数字经济基础优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5月8日上午,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联合浙江网信办、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经信厅、浙江省科技厅共同发布《2020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浙江省首次发布人工智能产业的年度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杭州列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德清列入全国首个县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阿里、海康列入国家人工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浙江立足数字经济优势,已形成了从核心技术研发、智能终端制造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区域发展竞争力位居国内第一梯队。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跃升千亿级规模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019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企业已达482家,实现总营业收入1987.37亿元,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报告》显示,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区域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全国第四位,居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之后,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尤其是智慧安防产业,占领全球30%以上的市场。目前,浙江已形成以杭州为核心的的人工智能产业区域集聚。数据显示,2019年杭州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分别占据全省的45.0%、58.3%,位居全省第一,嘉兴、宁波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其他地区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此外,浙江加快构建以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和领军型企业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浙江大学建设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交*学科,启动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双脑计划”);阿里巴巴城市大脑、海康威视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同时,《报告》公布浙江省第一批人工智能领军及行业应用标杆企业,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网易、新华三等9家入选领军企业,虹软科技、安恒信息、商汤科技等45家入选应用标杆企业。 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更多“浙江经验” 发布会上,围绕人工智能产生的法律、道德伦理、社会问题尤为受到关注。如何创新探索应对措施,化解大众忧虑,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浙江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对此专程解答。发言人指出,对于浙江省来说,首先要面向未来、抢占先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对新趋势的判断,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其次是要正视困难、面对挑战。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影响,针对快速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要正视人工智能的人文社会属性,善于发现和总结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在法律、道德伦理、社会心理等方面带来的新挑战。最后要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都尚未被妥善解决,也没有现成的范式可以借鉴学习。浙江要自觉践行“三个地”的政治责任,肩负起建设“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以之江实验室为主的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要主动担当,加快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实验研究,积累浙江经验,打造浙江样本,助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治理模式。 2020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这样发展 随着计算能力、大数据和算法模型的突破以及数字新基建的推进,2020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报告》作出五方面预测。趋势一:技术攻关取得阶段性进展。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海康威视等优先开展类脑信息处理、自主无人系统、虚拟现实等前沿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提升智能设备数据处理、样本学习和人机交互能力。趋势二: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阿里云OS等通用性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控制软件将实现应用,智能传感器、智能安防、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家居等一批智能终端产品将上市。预计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比上年增速超过20%,总规模超过800亿元。趋势三: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将加速。物联网+AI技术将使智慧远程医疗、精准医疗成为可能;AI技术赋予“云办公”、家庭场景各种智能设备将具有感知能力。预计2020年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趋势四:人工智能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在这次抗疫期间,浙江省采用“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取得积极成效。人工智能将驱动社会数字化转型,一个以AI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社会将加快到来。趋势五: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工智能发展。2020年浙江省将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布局新型大数据中心,开发天基卫星基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