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又回来了》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8-12-03
  • 约戈·查齐马卡基斯(Jorgo Chatzimarkakis)正在德国各地50多个加油站为他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油,这时一名正在给自己的汽车充电的特斯拉司机走了过来。

    这个人看到一辆氢动力汽车在开动感到很兴奋,心里充满了疑问。欧洲氢能源组织秘书长查齐马卡基斯很高兴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两人谈了几分钟。

    但到那时,这辆氢动力汽车已经完全充满了燃料,而特斯拉的司机在充电时仍然面临着漫长的等待。

    “这就是现实,”Chatzimarkakis说。“现在加油站已经准备好了,汽车也准备好了,我可以毫无问题地计划从瑞士到丹麦和挪威的旅行了。”

    与Wile E. Coyote相比,氢燃料世界的愿景有更多的险些落空。1923年,英国遗传学家j·b·s·霍尔丹(J.B.S. Haldane)设想了一个为英国供电的能产生氢气的风车网络,但一无所获。1970年,出生于南非的电化学家约翰·伯克里斯(John Bockris)在一次演讲中首次使用了“氢经济”一词,后来出版了一本书,描述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世界可能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一切都没有改变。2002年,美国经济和社会理论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认为,氢可以取代石油,未来的能源在于氢燃料电池。

    Chatzimarkakis说,但是这个行业还没有准备好。“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说过,这确实非常有道理,但政客和记者们总是希望看到证据,”他说。“当时还远远没有实现,因为研究还不够先进。”

    氢成熟了

    或许,氢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日本计划利用2020年东京奥运会展示其建立氢社会的愿景,并已投资3.48亿美元建立氢燃料站和其他基础设施。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氢动力列车,以补充该国日益增多的氢燃料补给站。瑞士将购买1000辆氢动力卡车,挪威自2006年以来已经建立了氢燃料补给站,韩国将在未来五年投资23.3亿美元建立氢燃料补给站、燃料电池汽车工厂、燃料电池巴士和氢储存系统。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CSIRO和首席科学家艾伦·芬克尔分别报告了他们对一个氢动力国家和出口行业的愿景。

    氢经济的核心是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水分解成氢和氧——这一过程被称为电解。这种“绿色氢”可以用于燃料电池发电,燃料电池可以单独驱动汽车,也可以堆在一起支持甚至为电网供电。最重要的是,氢燃料电池产生的废气是水,总有一天,水可能会被回收再用于电解。

    经济和气候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氢能源最终成为全球能源计划的前沿?CSIRO高级研究科学家、2018年国家氢路线图的合著者珍妮•海沃德(Jenny Hayward)表示,更有利的经济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沃德表示:“生产成本下降,但利用率也在下降。”不仅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的价格大幅下降,电解槽技术也变得更便宜、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她说,与此同时,氢燃料电池的效率和成本也在提高。

    点击查看美国能源部关于氢燃料的信息图表。

    澳大利亚墨尔本RMIT大学教授、可持续能源专家约翰•安德鲁斯(John Andrews)表示,另一个主要推动因素是,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越来越大。

    安德鲁斯说:“把它的引入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获取替代燃料的问题;这是一个零排放燃料和能源系统的问题。

    推进氢作为燃料的适应性并非易事。尽管对氢经济的追求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但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克服一些重大的技术挑战,而且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

    解决存储问题

    利用氢气运输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储存。直到最近才有可能将氢压缩到一个足够小、足够轻的容器中,既能装进一辆乘用车的后部,又能储存足够的能量,使汽车至少行驶300英里。

    安德鲁斯说:“人们一直认为,很难找到一种能够超过美国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设定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目标的储氢设备。”后来又研制出一种先进复合材料制造的高压氢罐,能够满足甚至超过要求。

    我认为让人们坐起来说,是的,它可能是一种存储,可以用来携带氢汽车和给一个范围可比传统汽车和有续杯的时间——这是一个氢的关键优势——只有几分钟,”他说。

    氢燃料电池汽车现在可以与传统的汽油或柴油汽车媲美,甚至超过后者;丰田公司声称其Mirai汽车一箱氢气可以行驶312英里。这使得它们在长途旅行中比电动汽车更具吸引力。

    欧洲氢动力协调员、英国Element Energy首席顾问丽莎•鲁夫(Lisa Ruf)表示,这也让它们成为更耐用汽车的可行选择。

    “在卡车、出租车和应急服务的运营中,你必须拥有与传统汽车类似的行驶里程和加油时间,”她说,并以伦敦警察厅(London Metropolitan Police)为例。伦敦警察厅今年购买了11辆氢燃料电池汽车。

    喂养网格

    据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源协会(Fuel Cell and Hydrogen energy Association)主席莫瑞•马科维茨(Morry Markowitz)说,人们还在探索利用氢来帮助维持可再生能源电网的稳定

    他说:“因为太阳不会一直发光,风也不会吹,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问题,所以你需要找到一种有效储存被创造的电子的方法。”多余的电能可以用于电解和产生氢气,氢气可以用于燃料电池汽车或固定燃料电池,或储存用于运输。

    这种情况对偏远地区特别有吸引力,比如澳大利亚的内陆城镇,它们在其他方面依赖柴油发电机。海沃德说,将可再生能源和氢储存结合起来为城镇供电可能很快就会变得划算,尤其是在柴油价格上涨的情况下。

    天然气公司也将氢视为天然气的潜在替代品,天然气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那太棒了;那么他们就不依赖卡车来的柴油,他们只需要他们的可再生能源,”她说。“他们可能有一个系统,他们有一个燃料电池,他们可以回收水,所以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天然气公司也将氢视为天然气的潜在替代品,天然气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

    海沃德说:“特别是如果我们要实现高减排目标,他们就必须停止使用所有这些天然气基础设施。”“有趣的是,在天然气分销网络中,如果它们是由PVC管道制成的,你可以使用100%的氢气,尽管电器和仪表必须更换。”

    兴登堡的效果

    如果不解决房间里的飞艇,就不可能谈论氢,马科维茨称之为“兴登堡效应”。1937年发生在新泽西州的兴登堡飞艇灾难,是一场壮观的氢燃料地狱,至今仍困扰着氢气工业,氢气的可燃性和安全性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在有关氢气经济的讨论中被提到。

    但是马科维茨说,今天的氢技术远远落后于那个时代的氢技术。

    他表示:“碳纤维罐、传感器、计算机等先进材料的进步如此显著……氢燃料的安全甚至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在交通运输和其他领域,氢动力汽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今天的任何一种汽车。”

    人们还担心,氢的吸收增加可能会影响臭氧层。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所有化石燃料的能源生产都被氢所替代,那么泄漏到大气中的气体就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水蒸气,从而严重破坏臭氧层。

    另一个经常对氢提出批评的观点是,大量的氢仍然是用化石燃料生产的。在美国,大多数氢是通过天然气重整过程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天然气与高温蒸汽反应生成氢气、一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碳。它也可以由褐煤气化制成,这也会产生二氧化碳。

    安德鲁斯说:“如果你沿着这两条路线中的任何一条去获取氢,就会产生一些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实现零排放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其与碳捕获和储存结合起来。”“这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即这种做法是否可行,是否安全,我们能否将这些二氧化碳埋在地下数千年,是否经济可行。”

    测量的方法

    Ruf说,关于氢的讨论有一种紧迫感,反映出人们普遍承认有必要使运输脱碳。她认为,虽然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摆在桌面上,但氢能够解决其他技术无法轻易或成本效益地解决的问题。

    但是,尽管人们对氢的潜力非常兴奋,Ruf也建议采取一种慎重的方法。

    她表示:“我想,作为一个支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行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警惕炒作,必须能够管理预期。”“这需要时间和投资。这不会一蹴而就,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编者按:作者过去曾为CSIRO撰写合同,但与氢燃料无关。

    ——文章发布于2018年11月12日

相关报告
  • 《“金氢”:清洁燃料新宝藏》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7
    • 驶出马斯喀特,阿曼首都的白色建筑被哈加尔山脉前面的一片开阔的沙漠所取代。沙漠中,有一处宁静的泉水,周围环绕着金色的草丛和枣椰树。泉水冒出一串气泡,而这正是一群地球物理学家要寻找的“宝藏”。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世界各地的勘探者正在争先恐后地探寻“金氢”(天然氢)的储量。阿曼的山脉是全球范围内寻找这种新的、具有潜在变革性的燃料的最前线。“金氢”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气体燃料,无色无味且环保,燃烧时除了水之外什么也不会产生。 寻找天然氢源的热潮于去年12月14日被《科学》杂志列为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氢动力经济的梦想已存在了几十年。使用这种形式的氢将极大加快世界向净零排放过渡。然而,全球每年生产的氢气几乎都是通过天然气与水蒸气反应制取的,这一过程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虽然有更清洁的方式来制造氢气,但这些方法目前在该行业中只占很小的份额。 地球或蕴藏数万亿吨“金氢” “金氢”能源的发现可追溯到马里共和国的布拉克布古镇。2012年,该古镇附近的一口水井被发现含有大量氢气。经验证,这里的地底深层正源源不断地产生氢气。这种氢气被赋予多种名称:白氢、天然氢和金氢,但最正规的名称是地质氢。自那次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在法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对地下储氢层进行了大量勘探。2022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人员修正了对地下氢储量的估计。其模型显示,地下可能有数万亿吨“金氢”,远远超出此前猜测。只要能回收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满足人类几个世纪的氢需求。 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对所谓的“金氢热”持谨慎态度。地球上真正含有多少氢,以及有多少氢可提取出来,目前尚无定论。“金氢”是如何产生的也不清楚。研究人员认为,至少有一部分是在地球形成过程中从地幔逐渐渗入地壳的;另一些可能是放射性岩石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而产生的;还有可能是蛇纹石化过程,即地下水与岩石中富含铁的矿物(如橄榄石)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和氢气。 寻找“金氢”方法不断涌现 大多数“金氢猎人”都将蛇纹石化过程作为他们的目标。例如,总部位于美国丹佛的“天然氢能源”公司正在堪萨斯州寻找“金氢”。该公司试图发掘覆盖着不透水层的富铁岩石区域,认为这样珍贵的燃料可能会被密封在地下并堆积起来。美国氢能源初创公司Koloma和澳大利亚投资公司HyTerra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寻找“金氢”。在阿曼,由于该地区独特的构造历史,这种富含铁的地质更多见。 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来确定适合提取氢的区域。去年12月,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有一场会议专门讨论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识别卫星图像中的裸土环(有时被称为“仙女圈”)。研究人员表示,已经在50多个这样的圆环形的土壤中测到了氢气,但氢气与这些神秘地形的关系尚不清楚。 这一发现令人兴奋。不过,“金氢”作为一种燃料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在长距离运输方面。首先,这种气体具有可燃性;其次,氢气体积庞大,需要将其压缩或转化为其他化学物质(如液氨)后才能方便运输。 刺激地层生产“金氢”更快捷 美国能源部(DoE)准备投入2000万美元,刺激地质层可靠地生产天然氢。DoE计划负责人道格·威克斯表示,其想法是探索加速蛇纹石化过程的方法,从而从地下产生氢气。凭借人们熟知的地质学知识、富含铁的橄榄岩以及氢从地下冒出的明确证据,哈加尔山脉是检验这一想法的理想之地。今年晚些时候,研究人员将在这里钻探世界上第一口刺激氢井。 研究人员将尝试一种新策略来打碎地下深处的岩石,以增加注入水的表面积。这种方法由美国绿色能源公司Eden GeoPower开发,类似于天然气井水力压裂法,但使用的是电力而不是水。据该公司介绍,在埋入地下的电极之间输送高压电流,可加热岩石中的微小孔隙,使它们膨胀。 外部研究人员表示,将此类井的产氢率提高1万倍的目标是可行的,但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此外,该方法还存在一些环境风险。例如,目前还不清楚该项目需要多少水资源,还须防范注水引发小地震的风险。 如果一切顺利,阿曼这个以石油和天然气闻名的国家可能会因为“金氢”而成为绿色能源大国。
  • 《氢燃料电池:解密小世界赋能大乾坤》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7
    • 近日,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通过试航。“蠡湖”号搭载的国产氢燃料电池正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研究部部长邵志刚团队。 “以前,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主要靠进口,引进技术或购买核心部件,大大影响了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的步伐。”邵志刚说,“氢燃料电池产业急需突破核心技术,打造示范性应用,让实验室成果走向工厂车间。” 自2005年回国后,邵志刚担任大连化物所氢燃料电池研究团队负责人,从那时起,他铆足了劲,誓要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带领团队蹚出一条产业化之路。近日,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科技促进发展奖(以下简称科发奖)获奖名单公布,邵志刚团队的“新一代氢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赫然在列。 决战方寸之间 氢燃料电池是能源界的“绩优股”。相较于火力发电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氢燃料电池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将能效从20%左右提升到50%以上。 对比普通储能电池,氢燃料电池更像一座小型发电厂,只要保持氢能和氧气的供应,即可产生源源不断的电能。 理论上很完美,现实应用却有很多问题,电堆是科研团队绕不开的坎儿。电堆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远远看像个“大疙瘩”,主要包括双极板和膜电极两部分。 传统双极板由石墨板或石墨与金属组成的复合板组成,所占空间较大,纯金属双极板体积更小、质量更轻、更耐低温、成本更低,但涂层材料、成型工艺等均存在国际性技术难点。 “传统一代”已进入产业化,“新一代”犹如待垦荒原。在此之际,研究团队毅然决然迎难而上,拓垦荒原,攻克纯金属双极板产业应用难题。 很快,研究团队遭遇了拦路虎。如何在亚毫米级的金属薄板上精密加工出微米级精度的流场,让研究团队犯了难。侯明介绍,工程技术专家或许认为冲压非常简单,但双极板的冲压对精度的要求极高,有些想法即便能设计出来,也未必能加工出来;一个模具动辄两三百万的成本,也让团队不敢贸然出手。 为攻克金属双极板高精密加工工艺,研究团队反复计算、模拟、设计、小试,并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近16年7代模具的技术迭代,最终掌握了薄层不锈钢金属双极板的高精度冲压成型工艺。 “这项技术采用不锈钢双极板,较国外使用的钛金属双极板,技术难度更高,但成本大幅下降,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邵志刚说。 膜电极有7层,中间是质子交换膜,膜两侧是催化层。从1996年起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邵志刚对膜电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如指掌。他介绍,在催化剂作用下,氢气分解成电子和质子,电子形成电能,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膜与氧离子结合生成水。质子交换膜的作用就是只允许质子通过,防止氢气和氧气直接碰面,而引发危险。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良,如今,膜电极已成为邵志刚团队的拿手好戏。同时,团队逆向思考,将质子交换膜用在电解水制氢过程中,隔离氢气与氧气,获得较高纯度的氢气。一举两得,同时解决了用氢和制氢两个问题。 一步一个脚印,在方寸之大的“战场”,团队连续突破了高性能催化剂、增强复合膜、高性能低铂膜电极、耐蚀薄层金属双极板、高比功率电堆、耐低温系统集成及质子交换膜高效电解水制氢等核心技术,并基于这些核心技术开发出新一代氢燃料电池。该电池的比功率从最初的1千瓦每升提升到4千瓦每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氢燃料电池的团队很多,但能做好的却很少。因为氢燃料电池技术体系非常复杂,需要各个子系统同时提升,才能换来整体性能的质的飞跃。”大连化物所研究员侯明说。 向终极目标前进 让成果静静躺在实验室并不是邵志刚做科研的终极目标。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向应用的过程,也是检验实验室成果价值的过程。 2017年以来,团队形成了研发基地、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的完整布局,更多企业认识到“新一代”的优越性。 新冠肺炎疫情前,每天大概有七八家企业走访实验室,商谈产业化的事宜。多年来,邵志刚收到的企业名片装满了一个盒子又一个盒子。 但“新一代”的产业化并不如预期的顺利,邵志刚发现,由于产业链太长,参与方过多,技术的铺开速度较预期慢,甚至有推进不下去的时候。为此,团队不断总结经验,寻找伙伴也更谨慎。 2017年,经过反复考察,邵志刚团队将基于薄层金属双极板的氢燃料电池电堆专利技术普通许可给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明天)。 燃料电池的电堆生产有冲压、焊接、涂层、组装等8大工艺,“我们的生产线经历过反复的持续改进。”安徽明天董事长王朝云介绍,当时,所有设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在国内没有任何参考和对标标准,完全靠自主设计与研发。秉持着“不行重头再来”的心态,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双方跨过千难万险,终于攻克,建成国内首条万套级金属板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 2019年12月,搭载邵志刚团队核心技术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式上线。该电池不仅可应用于乘用车领域,在商用车等领域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安徽明天的合作,也让新一代氢燃料电池技术及应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目前,团队已经探索出技术开发、技术许可、技术入股等灵活的产业化方式,并成功与国家电网、阳光电源等进行产业化合作。 “只靠政策扶植,氢燃料电池跑不远,只有让氢燃料电池好用起来,产业才会强大。团队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们用上国产氢燃料电池,让国产氢燃料电池汽车跑起来。”邵志刚说。 一甲子的接续努力 近年来,一个个项目让邵志刚像上了发条一样。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谢峰介绍,由于导师邵志刚工作太忙,读硕博士期间他经常晚上去找邵志刚商量问题。后来,越来越多学生也选择晚上去找邵志刚。 “做氢燃料电池的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市场。氢燃料电池技术更新、迭代很快,一旦团队产业化的速度落后于市场,多年的研究的价值大大降低。”邵志刚说。 这种紧迫感,让团队一直保持着一股斗劲。侯明研究员调侃,现在有时候做梦还会梦到考试的场景,快要交卷了试题还没答完。虽然一路上取得了很多突破,但团队成员从来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心中一直有一种保持创新和领先的使命感。“团队成员都甘于付出,我们的周六不叫加班,叫上班。”侯明说。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大连化物所就开始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应用的研究。转瞬一甲子,氢燃料电池研究这条板凳热了凉,凉了热;很多人来了走,走了来,但大连化物所始终如一,一刻不停。 邵志刚表示,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及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靠一代人无法完成,需要长期积累,形成合力,以实现质变。“我们能做好,除了创新,与衣宝廉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坚实基础、长期指导不无关系。”邵志刚说。 在衣宝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团队在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及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侯明介绍,衣院士有丰富的项目经验,直到现在团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会找到他。他总是耐心、细致分析,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每当有成果时,也第一时间跟衣院士分享。 截至2020年9月,团队已转化专利20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2件,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件,促进了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国产化进程。 繁忙的工作让刚知天命的邵志刚两鬓斑白,2020年的腰疾复发又让他一度难以久坐,但这也没有阻挡他继续带领团队前进。 近年来,团队培养燃料电池专业硕博士130余人,为国内氢燃料电池行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领军人才,将接续的“火种”撒向全国。 侯明介绍,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也很重视技术、工程思维的培养。“我们的学生跟实际联系很密切,课题源于实际需要,接受的是实战训练,进入企业就能解决问题。”侯明说。 猛然一回头,才发现走了这么远。如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国际正在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