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湿地植被氮素遥感监测模型》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2-20
  • 氮元素是引发湿地污染和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也是湿地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元素。湿地植物氮素含量是湖泊/湿地氮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模型的重要参数。在植被氮素遥感监测研究中,由于遥感只能获取作物冠层顶部的光谱信息,而对冠层中、下部信息难以探测,通常直接利用冠层顶部光谱信息与少量叶片氮素含量进行遥感建模,而已有研究表明,植被氮素随冠层高度呈垂直梯度分布现象,忽略了冠层氮素垂直分布差异会限制氮素遥感反演精度和实际应用价值。

    日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罗菊花等人以芦苇为湿地代表植物,利用植被分层的方法,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研究了芦苇的氮素垂直分布规律和遥感探测氮素的冠层有效深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考虑芦苇冠层氮素垂直分布特性的氮素遥感监测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1. 在芦苇生长盛期(植株高度为1.8-2.5 m),芦苇冠层氮素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梯度,从上层到下层氮素所占的平均比例依次为13%, 23%, 31%, 22%, 和 11%,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抛物线变化趋势(R2 = 0.96);
    2. 当芦苇LAI>2时,芦苇前三层对芦苇光谱的贡献率最大,高于85%,因此,前三层为芦苇氮素遥感监测的有效层,在实际研究中,应该采集前三层叶片的氮素平均值与冠层光谱构建芦苇冠层总氮遥感监测模型;
    3. 混合植被指数PPR/NDVI是对芦苇氮素敏感且可有效消除LAI和背景影响的植被指数,基于该植被指数、氮素垂直分布比例和有效深度,构建了考虑氮素垂直分布的芦苇植株氮素遥感监测模型,模型对芦苇全氮含量的反演精度可达80%以上。

    以上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的植被氮素卫星遥感监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是实现大面积快速监测湿地植被氮素及湿地植被地上氮储量遥感估算的前期基础,可为湿地植被的修复和流域内氮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 原文来源:http://www.mdpi.com/2072-4292/8/10/789/htm;http://www.niglas.ac.cn/xwdt_1/yjjz/201702/t20170216_4745555.html
相关报告
  • 《一种新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监测近海营养盐浓度的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7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王迪峰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遥感领域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上发表了题为“A New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Method for Nutrients in Coastal Waters”(一种新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监测近海营养盐浓度的方法)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海洋二所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黄菁菁,通讯作者为海洋二所王迪峰研究员,合作者包括上海交大与海洋二所联培硕士研究生李鸿喆,海洋二所何贤强研究员,白雁研究员与龚芳高级工程师。 海水养殖是一项重要的近海经济活动,过度养殖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恶化。养殖海域的营养物质浓度(主要是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是表征海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传统的现场监测方法在时空上存在限制,而遥感技术具有高空间覆盖和长时间序列监测的优势,然而当前高空间分辨率遥感估测营养盐浓度的难点主要在于匹配的数据量较少,算法的精度有待提升等等。 本研究以温州苍南县大渔湾为主要研究区,该海域长期进行着海带的养殖。针对匹配数据量较少的问题,创新性地通过双星联合(Sentinel-2和Sentinel-3)的方法进行解决。将覆盖温州近海的Sentinel-3L2级数据与实地测量数据进行匹配,然后,通过Sentinel-2(大气校正后)和Sentinel-3之间的光谱对应转换获取了Sentinel-2波段和实测数据之间的匹配数据集。相对于Sentinel-2单独与实测数据进行匹配仅能匹配到10个站位的数据,通过双星联合的方法增加到了112个,大大提高了匹配数据量。 针对算法的精度有待提升的问题,本研究使用了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和高斯回归模型)构建了具有独立验证过程的反演模型,为防止过拟合,采用了5折交叉验证。得到无机氮模型验证集的RMSE为0.13mg/L,活性磷酸盐验证集的RMSE为0.013mg/L,R2大于0.6。应用模型得到长时序的大渔湾营养盐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季节的营养盐平均浓度,整体而言,大渔湾的营养盐在冬季高,夏季低。 在此基础上,为分析营养盐变化的调控机制,着重分析了养殖筏架的变化情况和降水的情况。从遥感影像上提取养殖筏架的面积信息,发现大渔湾的养殖筏架一般出现于每年的9月底10月初,于次年的3月中几乎完全消失,数量于12月达到最大值。结合营养盐反演结果,发现养殖期内营养盐的浓度显著大于非养殖期。综合温州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月至8月)及其各月降水情况显示,整体营养物质浓度与养殖筏架面积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且与养殖筏架面积的相关性强于与降水的相关性。 本研究实现了近岸海域高空间分辨率的营养盐遥感监测,给出了2015-2022年间大渔湾营养盐浓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其变化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高分辨率遥感在近海养殖环境监测应用中的实用化给出了一条新的思路。相关技术作为成果“高分辨率入海排污及近海水质卫星遥感监视监测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入选了“2023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大科技创新”,并在今年亚运会帆船比赛期间为海洋环境质量保障任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是科研支撑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 论文引用: Huang, J.; Wang, D.; Pan, S.; Li, H.; Gong, F.; Hu, H.; He, X.; Bai, Y.; Zheng, Z. A New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Method for Nutrients in Coastal Waters. IEEE Trans.
  • 《北京建成全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9
    • 北京建成全国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 推送线索1万余条 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近年来,本市空气质量实现明显改善,PM2.5浓度连续三年稳定达标。从过去天天盼蓝天,到现在常常晒蓝天,北京市民的蓝天获得感大幅度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科技赋能。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本市创新实施涵盖“监管-监测-监察”的“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并在全国率先打造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三监”大模型,支撑新阶段科学、精准、依法防治大气污染的需求。 自实施以来,大模型共推送各类环境问题线索1万余条,精准实现快速响应和有效调度,生态环境治理模式逐步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三监”联动提高执法精准度 今年上半年,本市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1%。当前,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在相对低浓度水平下进一步改善的阶段。面对更窄的减排空间,如何进一步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让公众收获更多的蓝天白云?“三监”大模型应运而生。 何为“三监”联动?据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介绍,市生态环境部门率先探索,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创新实施“监管部门统筹调度、监测部门智慧感知、监察执法部门精准执法”的联动工作机制。 具体来说,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发挥“发动机”作用,统筹调度,提出重点任务要求;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发挥“哨兵”“耳目”作用,感知发起,依托“三监”大模型,智慧分析线索问题;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发挥“铁拳”作用,循迹精准监管。“这种机制实际上是在过往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利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持,应运而生的2.0版,是一种新型的协同作战、高效运转、科学智慧的工作机制。”李翔说。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副总队长谢志宽表示,与过去传统执法手段相比,“三监”联动的执法手段和精准度都大大提高了。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门通过“三监”大模型发现,某印刷企业在14日至17日每天晚上生产设施正常用电,而污染治理设施用电量却显示为0。大模型对比两个电表,自动捕捉“假治污”,提示该企业涉嫌闲置污染治理设施,生产废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接到该问题线索后,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当场调取了对应时间段内该企业的生产视频,并对该企业相关人员进行问询。在证据面前,该企业承认了违法事实。目前,生态环境部门对该违法行为已进行立案处理。谢志宽说,“以前主要靠人力和经验去发现环境违法问题,现在借助于科技感知的手段,能提前预知企业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执法队员也能更精准地开展执法检查。” 大模型接入50余类多源数据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市率先建成的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三监”大模型,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经过智能算法分析,可对各类污染源全方位、全时段监控。 “大模型接入了空气质量监测、各类污染源数据等50余类多源数据,构建起‘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的新一代监测体系,可以说数据底座的基础非常雄厚。”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介绍。卫星遥感“天上看”,能够遥感智能识别裸地、黑臭水体等10余类目标,识别精度达90%;走航车在“地上巡”,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边走边测实现“秒级响应-智能溯源-闭环监管”,5700余条路网的道路尘负荷水平也能一目了然。 同时,用电量、工地台账、餐饮企业台账、重型柴油车等经济社会运行数据联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经过智能算法分析,实现对各类污染源全方位、全时段监控。新型监测网络保障了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三监”联动提供了大数据支撑,智慧感知问题线索。 此外,大模型还录入了环保领域的标准、法规、论文、研究报告等超过100万份文件,构建知识底座,为智能精准研判提供科学支撑。 研发26类问题线索挖掘算法 沈秀娥介绍,聚焦低浓度水平下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三监”大模型自主研发了单车排放超标、企业产治不同步等26类问题线索挖掘算法,动态追踪高值冒泡、超标排放和违规行为。 例如,通过远程在线监控技术,“三监”大模型可以掌握全市18万辆重型柴油车的行驶路线和排放状况,一旦车辆出现超标排放,即可将车辆信息和超标线索推送至执法部门,精准快速执法。同时,利用设施用电监控技术,将全市千余家重点涉气企业和6000余个监测点位纳入监测,一旦发现生产设施电表在跑而治污设施电表没动静的情况,将被系统捕捉记录。智能解析技术可对2000多个工地、上万个摄像头捕捉到的全流程施工环节视频图进行解析,精准捕捉环境违法行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自去年本市创新实施“三监”联动工作机制以来,全市共推送各类环境问题线索1万多条。最近,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一支队支队长李想收到系统提示,某区域挥发性有机物(VOCs)居高不下。“我们就利用走航车在这附近加密监测,刚好看见区域附近就是一个敞开大门的汽修企业,怀疑高值点就是这里造成的。”李想和同事直奔汽修企业的喷烤漆房,马上就发现了这里的活性炭已过了更换周期。同时还发现,在第一盘碳盘底下的中间有一条很窄的缝隙,这样会造成部分未经处理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执法人员当场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并将该问题移交属地相关部门进行处罚。 “这些执法信息,都同步反馈到了‘三监’大模型的数据库,走航监测现场复核时,原来的高值区浓度已经下降了95%。执法人员再次检查时,发现企业已经第一时间落实了整改要求。”李想说,“三监”联动对现阶段监管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高值“冒泡”情况明显改善,高值点数量也明显下降。 对话 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大模型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对话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 李翔 北青报:近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您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李翔: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前不久,摄影爱好者在延庆九眼楼长城,拍到了古老长城与百公里外的中央商务区(CBD)的同框照片,突显了北京的好“气”色。北京市用1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30年的治污历程。从“冬奥蓝”到“1微克蓝”,“三监”联动有力提升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效能,推动大气污染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北京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给市民带来了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蓝天。 北青报:在应对空气污染过程中,“三监”大模型如何发挥作用? 李翔:在日常环境监管和污染过程期间,借助“三监”大模型,我们能做到动态预报污染过程,支撑减排管理决策,锁定和推送问题线索,全市精准调度和执法,实时评估追踪措施落实,实现精细监测、科学溯源、精准分析和高效执法。 例如,今年3月中旬,准确预测到空气污染过程后,我们及时启动“三监”联动,平台快速推送线索,问题整改实现“快下快上、日产日消”,并逐日评估措施落实情况,支撑了污染过程的“削峰降速”。从评估效果来看,实际污染程度比未采取减排措施的情况,下降了一个等级。 北青报:“三监”大模型落地应用后,给污染源监管工作带来了哪些转变? 李翔:“三监”大模型把空气质量、污染源、经济社会运行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融合和集成,它能够进行智慧的研判分析,非常准确地溯源和定位到具体是哪一个区域、哪一部分的污染源,对空气质量造成了影响,实现了看得清、打得准,既“无处不在”,有力督促企业等责任主体杜绝侥幸心理、落实治污减排责任,又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 “三监”联动是一种协同作战、高效运转、科学智慧的工作模式,达到了1+1+1>3的效果,进一步提升了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的能力,推动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场 大模型每秒处理上亿条数据信息 8月7日,北青报记者来到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走进调度室,在北京市大气“三监”联动精准治污调度平台上,清晰显示着各类信息数据。 大屏左侧,可以看到实时空气质量和未来预测预报结果。中间是地图区域,集成展示了气象数据、污染源数据、调度信息等,融合汇聚成“一张图”。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大数据)室主任王小菊介绍说,“屏幕上的白色粒子是风场,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风比较小;这些绿色、黄色的圆点代表全市1000多个高密度站点的实时监测结果,现在北京的空气质量处于优良水平。” 在屏幕右侧,集中展示了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环境高值等四大类问题线索,以及精准治污调度的结果。王小菊点击移动源问题线索,屏幕上便显示出今年以来移动源违规排放的线索清单。“你看,6月28日一辆重型柴油车出现氮氧化物排放异常,系统中不仅记录下这辆车的所属公司、车牌号等信息,还能清晰显示这辆车的行驶轨迹。地图中,顺义区的多个路段被标记成红色,代表了该车排放异常,十分显眼。”王小菊说,“系统接入了18万辆重型柴油车的行驶路线和排放状况,每秒处理上亿条数据。我们会将问题线索推送给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他们将根据线索进行现场检查。” 此外,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依托“三监”大模型,研发出小助手“天天”,可以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为工作人员提供数据查询、问题分析等服务。只见王小菊对着大屏幕说:“请问6月份北京市各区PM2.5浓度是多少?”屏幕右侧立刻展示它思考的过程:大模型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然后通过思考得出它需要调用的工具,这个工具链接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库中,调用相应的参数和数据,最终自动绘制一张图表,给工作人员展示出来。同时,它还会提供一个文件下载工具,帮助工作人员下载相应的资料。“从结果中可以看到,6月份延庆区的PM2.5浓度是20微克/立方米,属于全市最优水平。” 王小菊表示,为更好实现“三监”大模型功能,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研发出多个智能系统,包括北京市大气“三监”联动精准治污调度平台、大气综合管理集成平台、“三监”联动APP、“环保随手拍”以及“京环码上洗”等小程序,通过这些智能化系统,科技赋能支撑精准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