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马斯克与科学家合作发表新冠研究:体内有抗体,并不意味对病毒免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1-03-01
  • 近日,《自然》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有一篇新的研究论文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提供了重要信息,尤其是感染新冠后,体内的抗体是否对一个人具有长期保护能力,这项研究提供了答案。

    引人关注的是,这项工作集合了多个团队的努力,不仅有来自哈佛大学Ragon研究所、布莱根妇女医院、麻省理工学院(MIT)和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和医生,还有科技巨头马斯克(Elon Musk)及其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4000多名员工。

    “与SpaceX的这项合作汇集了免疫学家、流行病学家、分子和计算生物学家以及传染病建模工程师,是跨机构和学科开展团队合作的佳例。”研究合著者之一、哈佛医学院的Eric Nilles教授评论说。

    这项研究启动于2020年4月,也就是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引起大流行的初期,当时人们对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能够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并不清楚,也不确定无症状感染是否可以产生足以中和病毒的长效抗体。因此,研究人员最初的目标是测试感染者体内抗体水平随时间推移的变化。

    于是,这一合作项目很快招募了4000多名分布在美国多地的SpaceX员工,自愿每月进行血液监测。其中,有约300人感染了新冠,包括轻症和无症状感染。研究人员对120人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他们的感染情况和随后的抗体水平。

    采用多项复杂的技术分析了这些抗体的免疫应答后,研究人员发现,在轻症病例中,有较强症状的个体出现了大量抗体,并发展出与天然免疫保护相关的免疫功能。具体来说,只有当免疫应答中包含了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的抗体,并达到一定滴度,才能打开与持久保护相关的抗体效应子功能,例如病毒中和、特异性T细胞应答等。

    相反,存在新冠抗体可以用来指示曾暴露于新冠病毒,但这一点还不足以确定是否具有长期保护,一些症状较轻的个体产生的抗体较少,达到长期免疫阈值的可能性较低。

    “拥有抗体的人,并不意味着将对新冠病毒免疫。”领导这项研究的Galit Alter博士总结说。“这项研究实际上告诉我们,重要的不仅仅是有没有抗体存在,在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抗体的数量和类型。”

    随着疫情发展,当二次感染病例逐渐出现,这些研究结果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再次感染。研究团队表示还将继续每月测试,监测二次感染,尤其是在突变病毒株传播的情况下。

    当下,全世界已有多款新冠疫苗问世,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还为指导接种提供了信息,比如可以用于了解哪些人的感染风险更高,应优先接种疫苗。

    值得一提的是,Alter教授指出,“好消息是,在接种了两剂疫苗后,大多数疫苗诱导的抗体滴度水平远高于研究中测试的这些个体”。

    (来源:学术经纬)

    原文出处:Bartsch YC, Fischinger S, Siddiqui SM, et al. Discrete SARS-CoV-2 antibody titers track with functional humoral stability. Nat Commun. 2021 Feb 15;12(1):1018. doi: 10.1038/s41467-021-21336-8. PMID: 33589636.

    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589636/

相关报告
  • 《Nature:重磅!科学家识别出有望中和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新型抗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题为“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overcome SARS-CoV-2 Omicron antigenic shift”的研究简报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能有效中和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和其它SARS-CoV-2突变体的抗体,这些抗体或能靶向作用病毒的刺突蛋白区域,该区域会随着病毒的突变而基本保持不变。 研究者David Veesler说道,通过识别出这些广谱中和性抗体在刺突蛋白上的靶点,我们或许就能设计出疫苗和抗体疗法来有效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它突变毒株;本文研究发现告诉我们,通过重点关注针对刺突蛋白上高度保守位点的抗体,未来或许有望开发出一种克服病毒持续进化的新方法。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刺突蛋白上有37个突变位点,其能利用这些突变位点锁定并入侵宿主细胞,这一突变是一个异常高的突变数量;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改变或许就能部分解释为何变异毒株能如此迅速地扩散,并感染已经接种疫苗的人群,以及重新感染那些此前并未被感染的人群。如今研究人员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所发生的这些突变组合是如何影响其结合细胞并逃避免疫系统抗体反应的能力的。 研究者Veesler及其同事推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所产生的大量突变或许会在一个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患者的长期感染中不断积累,或者是病毒从人类跳跃到动物物种而后再回到人类机体中来。为了评估这些突变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丧失功能且无法复制的病毒,即假病毒(pseudovirus),以此来在其表面产生刺突蛋白,就像冠状病毒那样;随后他们制造出了刺突蛋白上携带奥密克戎突变的假病毒,以及在大流行病中最早发现的变异毒株上的突变。 研究人员首先观察了不同版本的刺突蛋白是如何结合细胞表面蛋白的以及其所结合的程度,病毒能利用刺突蛋白来锁定并入侵宿主细胞,这种蛋白质称之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研究者发现,相比新冠大流行初期速所分离的病毒而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结合宿主细胞的能力是前者的2.4倍,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研究者指出,但在2002-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中,能增加亲和力的刺突蛋白突变或许与病毒更高的传播性和感染性有关,此外,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能更加有效地结合小鼠细胞的ACE2受体,这就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或许能在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之间互相传播。 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针对该病毒早期分离物的抗体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水平,他们利用此前感染过该病毒早期版本的患者或接种过抵御早期病毒版本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来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曾被早期病毒感染过的个体或接种过目前最常用的6种疫苗之一的个体机体的抗体都能降低阻断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的能力。此前被感染过的患者、那些接种过中国医药集团新冠疫苗以及单剂量强生公司疫苗的人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几乎无法或不能阻断/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入宿主体内的细胞;而接受过两剂Moderna、辉瑞/BioNTech和AstraZeneca疫苗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或能保留一部分中和活性,尽管其活性减少了20-40倍,这要比抵御其它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效用都要多。 已经感染过、已经恢复且已经接种过两剂疫苗的个体机体的抗体或许活性发生了下降,但降低的幅度较小,大约为5倍,这就清楚揭示了感染后接种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效力。研究者表示,肾脏透析患者在接受第三剂Moderna和辉瑞/BioNTech生产的mRNA疫苗加强针后,其机体所产生的抗体的中和活性仅降低了4倍,这就表明,接种第三针疫苗对于抵御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是非常有用的。除了一种目前被授权或批准的用于接触过该病毒的抗体疗法外,目前其它所有的抗体疗法在实验室检测中都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没有活性或活性明显下降;而研究发现,sotrovimab抗体或许就是一个例外,其所产生的中和活性降低了2-3倍。 但当研究人员测试了针对该病毒早期版本的一个更大规模组的抗体时,研究者发现,有4类抗体能保留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能力,这些类别中的抗体都能靶向作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四钟刺突蛋白特定区域中的一种,而这些区域不仅存在于SARS-CoV-2毒株中,还存在与一组相关的冠状病毒(sarbecoviruses)中。蛋白质上的这些位点能持续存在,因为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其发生突变的话,蛋白质就会失去响应的功能,诸如此类区域就被认为是功能保守的区域。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如此多的病毒突变株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能通过识别保守区域中和变异毒株的抗体,这或许就表明,设计出新型疫苗或抗体疗法来靶向作用变异毒株刺突蛋白的保守区域,或能有效抵御能通过突变来出现的广谱新冠变异毒株。
  • 《Nature最新新冠病毒抗体免疫研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1-25
    • 新冠病毒突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近段时间以来,英国、南非、巴西等国家出现的突变体更是引起全球科研工作者的重视,D614G、N501Y、E484K、P681H等突变位点也是广为人知。这些突变使病毒的传播感染能力增强,甚至有些突变能够逃逸免疫系统的识别,因此,人们更加关注人体的免疫系统针对新冠病毒,能否提供更长时间的保护力呢? 近日,在Nature杂志上以“加速预览”的形式发表了一篇题为“Evolution of antibody immunity to SARS-CoV-2”的研究文章。研究人员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在人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后,抗体免疫反应不断优化,中和抗体特异性增强,多样性增加,并且这些抗体除了能够有效的中和新冠病毒外,对新出现的新冠病毒突变也能够产生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对100名志愿者进行了6个多月的跟踪研究,其中87名符合研究分析条件。ELISA检测志愿者血浆,结果发现个体产生了较高的、持续性的抗RBD和抗N蛋白的抗体。随着时间增加(6.2月),抗体中和活性降低近5倍,但是仍能检测到。 浆细胞是循环抗体的来源,记忆B细胞是产生免疫记忆的关键。研究人员对记忆B细胞群分析发现,在感染6.2个月后,记忆B细胞群中表达特异性靶向RBD-IgG抗体的记忆B细胞比例显着增加,并且记忆B细胞中体细胞超突变显着提高,这表明个体在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后1.3到6.2个月时间内,免疫系统在不断优化靶向新冠病毒的抗体反应。 体细胞超突变是免疫系统优化的重要表现,通过在抗体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基因中发生突变,使中和抗体特异性及结合能力变强。研究人员在分析1.3个月与6.2个月单克隆抗体种类中发现,6.2个月时单克隆抗体对新冠病毒中和能力显着增强。EC50数值是评估中和抗体结合能力的指标,数值越小,说明中和能力越强。 研究人员还对中和抗体在一些新冠病毒基因突变中的效力,其中包括在南非和巴西发现的重要突变位点E484K。分析发现,在6.2个月获得的单克隆抗体中,存在对这些逃避免疫识别的基因突变的中和活性,因此对新冠病毒突变体的识别能力也随着时间在演化,识别能力在增强。 免疫系统的进化除了B细胞产生的体细胞超突变,还与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对B细胞的筛选有关。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新冠病毒抗原能够以复合体的形式在滤泡树突状细胞表面存在很长时间,达到筛选B细胞的目的。也可能是患者症状消失后,在体内仍存留着一些病毒蛋白,这些低水平的病毒蛋白也可以作为抗原,对B细胞进行筛选。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这场新冠病毒突变体与人类免疫系统的“战斗”中,究竟孰胜孰略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开展。义翘神州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新冠病毒突变体蛋白,可用于对新冠突变株的深入研究以及新冠抗体、疫苗效应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