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系统中硫化物氧化作用驱动铂族金属穿地壳迁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7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李正刚副研究员在国际地学TOP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了题为“Magmatic sulfide oxidation drives crustal PGE mobi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hydrothermal PGE mineraliz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合作者包括实验室王浩副研究员、董彦辉副研究员、陈灵副研究员、初凤友研究员和李小虎研究员等,以及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James Mungall教授和雅典国立大学Ariadni Georgatou博士。

    铂族金属(PGE)和金、银合称为稀贵金属,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工业用途。由于铂族金属具有强亲硫性,其主要富集在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中。有悖于传统认识,近些年在岩浆-热液型矿床中也陆续发现了铂族金属富集的现象,部分矿床的铂族金属储量和品位达到了工业开采条件。这暗示岩浆硫化物中铂族金属的再活化与穿地壳迁移,对这类“新型”富铂族金属矿床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重新评估铂族金属的流体活动性也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对冲绳海槽英安岩样品针对性地开展了岩浆硫化物精细结构观察和原位化学成分分析(辅以硅酸盐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地球化学模拟手段,揭示了寄主岩浆穿地壳演化过程及伴随的铂族元素迁移机制。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

    一、英安岩由深部基性岩浆注入浅部酸性岩浆房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该过程将富含岩浆硫化物(Group B)的基性堆晶同步携带到了上地壳。这类硫化物具有较高的Pd, Pt和Au含量(平均含量分别为9.0、2.8和1.5 ppm)。相比而言,发育于流纹质基质中的岩浆硫化物(Group C)具有较低的Pd, Pt和Au含量,反映两者属于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

    二、这两类硫化物均受到了岩浆流体不同程度的氧化,Group B氧化产物由磁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组成,而Group C氧化产物由磁铁矿(±黄铁矿)-硅酸盐矿物组成,反映前者比后者经历更强的氧化作用。质量平衡计算表明Pd, Pt, Cu, Ni和Co等元素在强氧化条件下具有极强的活动性(硫化物释放出了80-90%金属,并进入到岩浆流体中),但Au却富集形成了纳米Au颗粒。相反,在弱氧化条件下,Au和Pd, Cu, Ni和Co具有较强的活动性,而Pt却未发生迁移。

    三、Pd、Pt和Au在岩浆流体—硫化物反应过程中(不同氧化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强烈分馏行为,可为富PGE型斑岩铜矿和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以及矿石的高Pd/Pt比值特征提供深部地质过程解释。本研究提出:高氧逸度基性岩浆多期次注入,不仅为岩浆硫化物穿地壳迁移提供了机械动力,也为铂族金属再活化提供了流体来源。

    论文引用:

    Li, Z. G (李正刚), Mungall, J.E., Georgatou, A.A., Wang, H., Dong, Y., Shi, G., Chen, L., Chu, F. Y, Li, X. H, Magmatic sulfide oxidation drives crustal PGE mobi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hydrothermal PGE mineralizatio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24), 378:114–126.

  • 原文来源:https://www.sio.org.cn/a/yjcg/22324.html
相关报告
  • 《还原作用对岩浆Ni-Cu矿床硫化物饱和的控制》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5-08
    • 岩浆Ni-Cu硫化物矿床是镍、铜、钴和铂族元素的重要来源。我国板内环境的成矿条件相对较差,主要的大型-超大型岩浆Ni-Cu硫化物矿床集中分布于中亚造山带和东昆仑造山带。当前对造山带内该类矿床成因的核心问题,特别是硫化物的饱和机制和围岩地层同化混染对成矿贡献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关键矿产成矿与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团队联合国内外合作者,对中亚造山带南缘新疆北部的黄山东和黄山西两个大型岩浆Ni-Cu硫化物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这两个矿床的硫化物熔体的硫同位素组成略高于MORB地幔范围,且全岩的S/Se比值显著高于地幔范围,表明在侵入过程中经历了外部硫的添加。此外,矿床的碳同位素组成明显低于地幔范围,显示岩浆在侵入过程中混染了地壳还原性有机碳。 通过模拟结果,研究发现仅靠约10%的外部硫添加不能触发母岩浆中的硫化物饱和,而富有机质沉积岩对岩浆的还原作用是诱导硫化物饱和的必要条件。这为造山带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区域镍资源勘探具有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Economic Geology》上,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 《Nature:厉害!一招把2D金属硫化物合遍了元素周期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20
    • 大面积、高质量的二维晶体材料是实现其在光电、柔性器件等领域应用的前提,CVD 法是目前制备大面积二维晶体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并且获得的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接近机械剥离法制备的材料。过渡族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作为非碳层状二维材料,是直接带隙半导体,并具有显著的量子自选霍尔效应、谷极化效应,在光电转换、自旋器件、柔性薄膜电子/光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前驱体的高熔点特点,目前的制备方法中通常由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硫化、硒化和碲化来合成Mo、W系的TMDCs,而其他原子级厚度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制备仍是个难题。但是,由金属-硫二元相图可知,在高温下( >500 ºC)金属容易与硫化合形成硫化物,即使化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的铂族金属( Pt、 Pd、 Os)也会形成 PtS、RuS2、PdS、PdS2、OsS2等,这为二维TMDC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制备提供了可能。熔融盐辅助法可以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制备陶瓷粉末,这种方法最近也被用于促进单层WS2和WSe2的生长。 成果简介 今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刘政教授,日本国家高等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林君浩博士以及北京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刘广同教授联合团队(共同通讯)在Nature上发表文章,题为:“A library of atomically thin metal chalcogenides”。研究人员证明熔融盐辅助化学气相沉积可广泛应用于合成各种原子级厚度的二维TMDCs材料,通过熔融盐辅助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47种二维TMDCs材料,其中包括32种二元化合物(基于过渡金属Ti、Zr、Hf、V、Nb、Ta、Mo、W、Re、Pt、Pd和Fe ),13种合金 (包括三元、一元和一元),以及两种异质结构化合物。阐述了盐是如何降低反应物的熔点,促进中间产物的形成,提高总反应速率。单层NbSe2和MoTe2样品中的超导性以及在MoS2和ReS2中的高迁移率的证据证明,该团队采用此方法合成的大多数材料都是可用的。虽然一些材料的质量仍然需要发展,但该团队的工作为研究各种二维TMCs的性能和潜在应用开辟了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