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锂金属电池在零下60摄氏度充放自如或可缓解新能源车冬季续航缩水尴尬》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2
  •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纳米工程师们发现了在超低温下性能良好的锂金属电池的新原理——电解质对锂离子的吸附越弱越好。通过使用这种弱结合电解质,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可在零下60摄氏度反复充电的锂金属电池,这在该领域尚属首次。

    在测试中,概念验证电池在-40和-60摄氏度的50次循环中分别保留了84%和76%的容量。研究人员指出,这样的表现是前所未有的。

    其他用于低温下使用的锂电池可以在低温下放电,但充电时需要加热。这意味着必须带上额外的加热器,以便在外太空和深海探索等应用中使用这些电池。而此次的新电池可在超低温下充放电。

    在超低温下提高锂金属电池性能,目前为止许多努力都集中在选择不会那么容易冻结的电解质,并能保持锂离子在电极之间快速移动。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关键不在于电解质移动离子的速度有多快,而在于电解质释放离子并将其沉积在阳极上的容易程度。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两种电解质的电池性能得出了这些发现:一种是与锂离子结合较弱的电解质,另一种是与锂离子结合较强的电解质。具有弱结合电解质的锂金属电池在-60摄氏度下整体性能更好;在50次循环后,它仍然运行强劲。相比之下,具有强结合电解质的电池在两个周期后就停止工作了。

    在电池循环后,研究人员将它们分开,比较阳极上的锂金属沉积,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电解质结合较弱的电池沉积光滑均匀,而电解质结合较强的电池沉积呈块状针状。

    这些发现使该团队能够设计出一种与电解质和阳极兼容的阴极,以实现低温性能。它是一种硫基阴极,由低成本、丰富且对环境无害的材料制成,不使用昂贵的过渡金属。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的意义是双重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它提出了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见解。从技术上讲,这是第一款可充电的锂金属电池,它可以在-60摄氏度完全运行的情况下提供有用的能量密度。这两个方面为超低温电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
相关报告
  • 《美国研发可在零下10摄氏度工作的锂金属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7
    • 锂电池,或者说锂金属电池都采用锂金属为阳极。在过去几十年中,可充电的锂电池被广泛采用,用于给玩具、便携式消费设备和电动汽车等各种电子设备供电。 (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但是,此类电池通常在室温下才能实现可靠性能,当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时,其能源效率、功率和循环寿命就会显著下降。在低温下不能很好工作是此类电池的一大缺点,极大地限制其用于特别寒冷的气候地区。造成这一缺点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时,固体电解质间相(SEI)会变得不稳定,导致电池阳极在锂电镀时出现树突。 据外媒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和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一组研究人员最近研发了一种新型锂金属电池设计,可以克服上述缺点。研究人员发现,与之前研发锂电池相比,新电池在低温下的表现非常好。 最开始,研究人员在低温下仔细检查了锂金属电池,以便更好地了解影响其性能的因素。他们观察到,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时,电池的SEI(来源于传统电解质)会结晶度很高且不均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氟化锂纳米盐等被动SEI成分的形成,导致表面钝化不良、锂腐蚀以及阳极上生长树突。 在室温下,添加其它层保护阳极、利用替代性电解质或引入锂主电极可以防止此类影响。但是在低温下,控制SEI纳米结构则更具挑战性,会导致电池运行不稳定。因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纳米级被动SEI,可以让锂金属阳极在低温下稳定运行。 研究人员提出,可通过在铜电流集电器表面组装1、3苯二磺酰氟单分子层来控制SEI纳米结构以及锂电池中的锂成核。新引入的电化学活性单分子层(EAM)改变了界面的化学环境,促进锂表面形成氟化锂(LiF)。 通过改变电池界面的化学环境,研究人员新推出的设计策略改变了电解质分解的途径和动态情况,进而导致钝化质量得到提升、不同SEI的产生。更具体地说,该单分子层在铜电流集电器上形成了亲锂阴离子。当该界面的锂离子浓度较低时,可以引导锂成核和生长。 在低温情况下,此种设计策略导致多层SEI形成,此种多层的SEI由富含氟化锂的内相和非晶态外层组成。此外,此种被动多层SEI与传统锂金属电池中的非被动SEI有很大的不同,传统锂金属的SEI层在低温时,结晶度很高,是以Li2CO3为主的结构。 在测试中,研究人员采用新设计测量打造的新电池,发现在低温下也实现了很好的性能。更具体地说,此种方法成功地抑制了锂的电偶腐蚀以及自放电,让锂在零下60摄氏度至45摄氏度的所有温度下都可稳定沉积。 研究人员发现,用他们的方法制造出容量为2.0 mAh的锂/ LiCoO2(含锂二氧化钴)电池,可在零下15摄氏度实现200次充放电循环,充满电需要45分钟。未来,此种设计策略可能会为新型节能锂电池的发展铺平道路,让电池可以在温度低于零下10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的国家或地区可靠地工作。
  • 《新研究表明南极洲最低温度接近零下100摄氏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7-23
    • 近期发表在AGU《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南极洲冰盖顶部附近的小山谷的温度达到接近零下100摄氏度。研究人员发现,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家们对地球表面低温程度的认识以及是如何发生的。 通过分析来自地球观测卫星的数据,科学家于2013年宣布在南极东部高原的几个地点发现了零下93摄氏度(华氏零下135度)的表面温度,这是南极洲(包括南极)中部的一个多雪高原。新的数据表明最冷的地方实际上达到了零下98摄氏度(华氏零下144度)。这些温度是在南极极夜期间观测到的,主要是在7月和8月。 五年前当研究人员首次宣布他们发现了地球上最冷的气温时,他们确定持续晴朗天气和微风致使气温达到这个低水平。但是新的研究增加了一个转折点:不仅晴朗天气是必要的,而且空气也必须非常干燥,因为水蒸气会阻止雪表面的热量损失。 研究人员观察到南极冰盖中的小倾角或浅空洞中的超低温,其中冷、密、和下降的空气池在表面上方可以保持数天。这使得表面及其上方的空气能够进一步冷却,直到晴朗、平静和干燥的条件消散,此处的空气与大气中更高处的空气混合。 根据研究人员的数据,零下98摄氏度的气温已经基本是地球表面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了。如果气温下降到那么低,晴朗的天空和干燥的空气需要持续几天。研究人员说,如果这种环境条件持续几个星期,气温可能会再下降一点,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004-2016年间南半球冬季的卫星数据。他们使用了美国宇航局Terra和Aqua卫星上的MODIS仪器得到的数据,以及NOAA极地运行环境卫星上的仪器数据。研究小组还开发了一套仪器,用于在冬季最冷的地方生存和工作,同时测量雪和空气的温度。 (王琳 编译)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情报网网站:http://marine.whlib.ac.cn 机构网站:http://www.whlib.ac.cn/ 邮箱:marine@mail.whlib.ac.cn 电话:027-8719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