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产能15GWh 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开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2-08
  • 2022年2月7日,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在江苏无锡开工。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等一行出席了开工仪式。

    据悉,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将生产最新一代高品质动力电池产品,规划产能超15GWh,于2023年建成投产。

    张雷在现场致辞中表示:“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二期项目意义非凡。这里生产的产品会销往全球,满足包括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头部汽车主机厂商的动力电池需求。同时将成为远景最先进的标杆工厂,向全球复制。二期项目既承载着远景进一步全球化发展的希望,也是基础。”

    作为最国际化的电池科技领军企业之一,远景动力已在中国、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布局了7大生产基地和多个研发与工程中心, 预计到2025年全球产能超过200GWh。2021年6月,远景成为雷诺全面电动化战略伙伴,同时在杜埃建设法国第一座数字化、绿色的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同年7月,远景和日产深化战略合作,在英国创建世界首个集汽车生产、电池制造、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零碳新工业区。

    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位于无锡“远景绿色科技产业园”内,一期项目已于2021年实现量产。电池制造基地连同远景智能风机制造中心等新能源产业布局,形成了“能源+交通”两大千亿级绿色科技产业链,协同引领零碳新工业革命。

    除无锡外,远景还正在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内建设20GWh的储能及动力电池产能以及产业链生态项目,每年将为超过3万台电动重卡提供动力电池,并提供超10GWh的储能电池产品。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集成了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与储能、电动重卡、电池材料等上下游业链,依托覆盖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碳管理、电力交易等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园区的零碳闭环。

相关报告
  • 《总投资超160亿!又一30GWh动力电池项目开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9
    • 1月17日,韩国动力电池龙头SKI于盐城经开区举行动力电池项目开工仪式。 此次开工的30GWh动力电池项目,是SKI在盐城投资的二期项目,总投资25.3亿美元,计划2022年12月份主体竣工,明年1月份设备进场,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200亿元。 盐城基地也成为目前SK集团全球布局中最大的基地,是其在华独资且最大的电池项目,也是近年来盐城市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 1.联合亿纬锂能,推进在华布局 截至目前,SKI在国内常州、盐城、惠州已建设、运行三家电池工厂,年产能分别达7GWh、10GWh、10GWh。其中,常州工厂与北汽共同打造,而盐城、惠州工厂则是与亿纬锂能合资投建。 2020年10月底,SKI动力电池盐城基地项目一期建成。项目一期规划产能27GWh,规划用地605亩,主要进行锂离子软包动力电池的生产和销售。 2021年10月底,SKI动力电池二期项目正式签约,同时,也将计划投资额由原来的18亿美元追加到25.3亿美元。SKI盐城基地的动力电池,主要目标是聚焦服务东风悦达起亚汽车。随着该电池工厂的建成,SKI与悦达起亚汽车的合作关系将更加紧密。 SKI加快推进其在中国的产能建设,不仅满足全球出口需求,也试图进一步打开国内软包电池市场。 此前,SKI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公司在中国的几家工厂拥有最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将利用中国生产据点加强对当地市场的争夺。” 除了联手亿纬锂能布局电池产能之外,SKI位于常州市的正极材料工厂将于今年起正式投产,年产量为5万吨,该工厂由SKI、亿纬锂能、贝特瑞三家公司合资成立,分别持股25%、24%和51%。 今年7月,还有消息称,SKI已经与小鹏签订了合约,将为其提供80%镍含量的高镍电池,这意味着其进入了中国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 2.稳居全球前五 从全球范围来看,动力电池企业均在加速拼产能、补缺口,头部企业更是斥巨资于全球完善布局。 与LG 新能源达成和解后,SKI 迅速开启了扩产,逐步在全球扩张。根据SKI的最新规划,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85GWh,2025 年达到 220GWh,2030 年将超过 500GWh。2025 年 220GWh 较此前宣布的 125GWh 目标提升了 76%。 除了中国市场,其还在欧洲匈牙利、美国两地分别设电池工厂,加速推进产能建设。 其中在匈牙利的第二工厂计划2022Q1投运,规划产能 10GWh,未来有望拓展至16GWh;第三工厂预计2024年开始投运,规划产能30GWh。 美国地区预计位于乔治亚州的第一工厂(9.8 GWh)将于 2022 年 Q1 投 运,第二工厂(11.7 GWh)将于 2023 年 Q1 投运。 此外,SKI 与福特汽车宣布合资成立 BlueOvalSK 电池生产工厂,BlueOvalSK 建成后将成为美国最大规模的电池工厂,预计产能可达到 129GWh,相较于此前两家公司公告的合作年产能60GWh,实现了大幅增长。 疯狂的产能目标对应的是巨额电池订单。SKI 与福特、大众、戴姆勒和现代起亚等保持合作并获得新增订单。SKI表示,目前其电池订单积压量为1TWh,为此正计划将其电池产能从每年40GWh扩大到2025年的200GWh、2030年的500GWh以上。 在业绩方面,SKI第三季度实现销售123,005亿韩元,营业利润为6,185亿韩元。 SKI表示电池销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盐城和惠州工厂的产能。两家工厂于2021年上半年开始正式量产,并且产能还在不断提升。SKI预计在2022年,电池年销售额将达到6万亿韩元左右,再创新高。 体现在竞争力方面,根据目前全球装机量数据显示,1-11月,SKI动力电池装机量达14.6GWh,市占率为5.6%,同比增长120%。得益于现代IONIQ 5、起亚尼罗EV、EV6等车型销量的增长,SKI实现了高增长。 对比目前日韩主要电池企业来看,SKI已是扩产较为激进、上升最为迅速的一家,且后劲十足。 从产能端来看,LG 新能源2025 年规划430GWh产能,三星 SDI 与松下扩产相对保守,均未超过100GWh。客户端,LG 新能源客户群体较广,三星 SDI 与松下客户较少。 在技术端,此前,SKI已公开表明加速研发磷酸铁锂电池。除了磷酸铁锂电池之外,SKI还计划开发固态电池产品,预计可以在2025年推出市场。起点锂电大数据判断,鉴于此,SKI将成为日韩系电池企业除LG新能源外在全球电池市场角逐的重要一极,值得后续持续关注。
  • 《446GWh产能 欧洲动力电池新势力强势崛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5
    • 为了摆脱对宁德时代、LG化学、比亚迪、SKI、三星SDI等亚洲电池厂商的过渡依赖,欧洲本土动力电池新势力正不断崛起。近日,法国电池初创企业Verkor宣布计划在法国投产一家年产16GWh的锂电池工厂,并可能将其年产量扩大至50GWh。该工厂将在2022年开始建设,到2023年交付第一批电池产品。 据了解,该项目初期投资为1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0亿元),生产的电池将用于电动汽车(EV)和固定式储能领域。这意味着Verkor将成为继瑞典Northvolt、英国Britishvolt、挪威Freyr等之后,又一家欧洲本土大型动力电池厂商。 400GWh电池需求 目前,欧洲有多个国家已明令提出,要在20年内用新能源汽车全面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欧洲电动车销量达55.7万辆,同比增长45%。有机构预测,未来10年,欧洲电动车复合增速将达28%,动力电池需求复合增速将达34%。预计到2030年,仅德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就将达到700万-1000万辆;整个欧洲市场对电池的需求将达到400GWh。 然而,令人尴尬不已的是,欧洲虽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豪门众多,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却缺乏有实力的本土电池企业,常常不得不仰人鼻息。此前, LG化学就曾试图将其供应奥迪的电池价格提高10%,而能在燃油车领域“不可一世”的奥迪竟“束手无措”。 说起来也够魔幻的,作为近代汽车产业的发源地,直到四年前,欧洲的动力电池工厂还“一片荒芜”,就连其境内首家动力电池工厂还是由亚洲企业建造的。2016年,LG化学在波兰弗罗茨瓦夫举行了电动车电池工厂的奠基仪式,工厂建设全面开启,这家韩国企业为欧洲拓了荒,同时欧洲也丧失了对动力电池的控制权。 就连德国这样的顶级传统汽车强国,其国内首家动力电池工厂也是依靠亚洲厂商。2018年7月,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宁德时代和德国图林根州政府签署协议。宁德时代将在图林根州投资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7亿元)设立一家锂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德国经济与新能源部发布声明称,亚洲的电池供应商已经在该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更是直接表示:“我国电动汽车中使用的电池100%都是在亚洲生产的,我对此感到不满意。” 显而易见,尴尬与窘迫的背后,是欧洲急迫掌握动力电池主动权的焦灼与忧虑。 投资额为中国3倍 事实上,为满足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且不愿过度依赖亚洲厂商,欲打造属于自己的“宁德时代”,欧洲几家电池工厂都在加紧建设中。 今年7月底,欧洲投资银行(EIB)已签署一项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5亿元)的贷款协议,以支持Northvolt在瑞典建设其超级电池工厂。在此一年前,2019年6月,Northvolt宣布了一项1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协议,该项协议将使欧洲首个本土电池超级工厂在瑞典得以建立。 此外,与大众集团合作,Northvolt还宣布计划在德国建立第二个超级工厂。该电池厂初始产能将达16GWh,后续将扩大到至少32 GWh;预计将于2021年开始大规模生产。Northvolt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约150 GWh的生产能力,并在欧洲占据25%的市场份额。 同样是今年7月,外媒报道称,英国电池制造商Britishvolt已与威尔士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建设一座电池制造厂。该公司计划建立一个商业上可行的30GWh电池工厂以及一个200MW的太阳能工厂。该工厂将生产圆柱形和软包形式的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预计将于2023年开始生产。 在此之前的6月,挪威清洁能源商Agder Energi和工业废料回收公司Noah计划成立新公司Morrow Batteries,并在挪威南部阿格德建立一座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计划投资200亿克朗(约合人民币152亿元),该工厂规划电池产能为32GWh。 今年年初,有外媒报道,德国和法国计划在欧洲推动一项总投资高达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的电池项目,总产能约为48GWh。此外,2019年1月,瑞士Blackstone宣布投资2亿欧元(约合15.4亿元人民币)在德国图林根州建设大型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一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1亿支电芯。 从资金额度来看,欧洲在动力电池投资方面确实下了“血本”。标普全球普氏发布的一份电池产业链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欧洲对锂电产业链的投资不到50亿欧元;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猛增至600亿欧元,同比增长11倍。而同期的中国,对锂电产业链的投资不到200亿欧元,欧洲对该领域的投资额已达到中国的3倍。 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詹姆斯?弗里斯表示,一两年前,所有人都觉得,对欧洲来说加入电池市场竞争为时已晚。但他们已经做出了承诺,欧洲现在处于强势地位。 “到2025年,欧洲可能控制全球电池制造能力的11%,高于目前的4%。这将削减中国的市场份额,并在该行业与美国展开竞争。”弗里斯预测。同时,欧洲委员会也估计,届时电池市场每年的价值可能达到2500亿欧元,其中欧洲的电池工厂或供应商至少可分走1000亿欧元。 BMI预测,到2030年欧洲将至少有16家电池超级工厂投产,年产量为446GWh,这将使欧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