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GWh产能 欧洲动力电池新势力强势崛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5
  • 为了摆脱对宁德时代、LG化学、比亚迪、SKI、三星SDI等亚洲电池厂商的过渡依赖,欧洲本土动力电池新势力正不断崛起。近日,法国电池初创企业Verkor宣布计划在法国投产一家年产16GWh的锂电池工厂,并可能将其年产量扩大至50GWh。该工厂将在2022年开始建设,到2023年交付第一批电池产品。
    据了解,该项目初期投资为1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0亿元),生产的电池将用于电动汽车(EV)和固定式储能领域。这意味着Verkor将成为继瑞典Northvolt、英国Britishvolt、挪威Freyr等之后,又一家欧洲本土大型动力电池厂商。
    400GWh电池需求
    目前,欧洲有多个国家已明令提出,要在20年内用新能源汽车全面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欧洲电动车销量达55.7万辆,同比增长45%。有机构预测,未来10年,欧洲电动车复合增速将达28%,动力电池需求复合增速将达34%。预计到2030年,仅德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就将达到700万-1000万辆;整个欧洲市场对电池的需求将达到400GWh。
    然而,令人尴尬不已的是,欧洲虽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豪门众多,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却缺乏有实力的本土电池企业,常常不得不仰人鼻息。此前, LG化学就曾试图将其供应奥迪的电池价格提高10%,而能在燃油车领域“不可一世”的奥迪竟“束手无措”。
    说起来也够魔幻的,作为近代汽车产业的发源地,直到四年前,欧洲的动力电池工厂还“一片荒芜”,就连其境内首家动力电池工厂还是由亚洲企业建造的。2016年,LG化学在波兰弗罗茨瓦夫举行了电动车电池工厂的奠基仪式,工厂建设全面开启,这家韩国企业为欧洲拓了荒,同时欧洲也丧失了对动力电池的控制权。
    就连德国这样的顶级传统汽车强国,其国内首家动力电池工厂也是依靠亚洲厂商。2018年7月,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宁德时代和德国图林根州政府签署协议。宁德时代将在图林根州投资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7亿元)设立一家锂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德国经济与新能源部发布声明称,亚洲的电池供应商已经在该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更是直接表示:“我国电动汽车中使用的电池100%都是在亚洲生产的,我对此感到不满意。”
    显而易见,尴尬与窘迫的背后,是欧洲急迫掌握动力电池主动权的焦灼与忧虑。
    投资额为中国3倍
    事实上,为满足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且不愿过度依赖亚洲厂商,欲打造属于自己的“宁德时代”,欧洲几家电池工厂都在加紧建设中。
    今年7月底,欧洲投资银行(EIB)已签署一项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5亿元)的贷款协议,以支持Northvolt在瑞典建设其超级电池工厂。在此一年前,2019年6月,Northvolt宣布了一项1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协议,该项协议将使欧洲首个本土电池超级工厂在瑞典得以建立。
    此外,与大众集团合作,Northvolt还宣布计划在德国建立第二个超级工厂。该电池厂初始产能将达16GWh,后续将扩大到至少32 GWh;预计将于2021年开始大规模生产。Northvolt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约150 GWh的生产能力,并在欧洲占据25%的市场份额。
    同样是今年7月,外媒报道称,英国电池制造商Britishvolt已与威尔士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建设一座电池制造厂。该公司计划建立一个商业上可行的30GWh电池工厂以及一个200MW的太阳能工厂。该工厂将生产圆柱形和软包形式的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预计将于2023年开始生产。
    在此之前的6月,挪威清洁能源商Agder Energi和工业废料回收公司Noah计划成立新公司Morrow Batteries,并在挪威南部阿格德建立一座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计划投资200亿克朗(约合人民币152亿元),该工厂规划电池产能为32GWh。
    今年年初,有外媒报道,德国和法国计划在欧洲推动一项总投资高达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的电池项目,总产能约为48GWh。此外,2019年1月,瑞士Blackstone宣布投资2亿欧元(约合15.4亿元人民币)在德国图林根州建设大型动力电池工厂。该工厂一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1亿支电芯。
    从资金额度来看,欧洲在动力电池投资方面确实下了“血本”。标普全球普氏发布的一份电池产业链投资报告显示,2018年欧洲对锂电产业链的投资不到50亿欧元;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猛增至600亿欧元,同比增长11倍。而同期的中国,对锂电产业链的投资不到200亿欧元,欧洲对该领域的投资额已达到中国的3倍。
    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詹姆斯?弗里斯表示,一两年前,所有人都觉得,对欧洲来说加入电池市场竞争为时已晚。但他们已经做出了承诺,欧洲现在处于强势地位。
    “到2025年,欧洲可能控制全球电池制造能力的11%,高于目前的4%。这将削减中国的市场份额,并在该行业与美国展开竞争。”弗里斯预测。同时,欧洲委员会也估计,届时电池市场每年的价值可能达到2500亿欧元,其中欧洲的电池工厂或供应商至少可分走1000亿欧元。
    BMI预测,到2030年欧洲将至少有16家电池超级工厂投产,年产量为446GWh,这将使欧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相关报告
  • 《欧洲最大动力电池工厂中国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18
    • 总投资73.4亿欧元,欧洲最大动力电池工厂中国造。 中东地区的荒漠之中,清洁能源电站在建立一方电力绿洲;数千公里之外,中国企业在打造欧洲大陆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清洁能源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一带一路”跨山海,“绿色”如何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在波斯湾的碧海金沙,一片电力“绿洲”拔地而起,它就是阿联酋哈斯彦电站。 横卧在迪拜市西南30公里的荒漠戈壁与碧海蓝天之间,这座以“绿色”为基石打造的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400兆瓦,全面商业运营后,能满足迪拜市356万居民20%的用电需求。 哈斯彦电站虽然地处荒漠,却位于一个原始生态保护区中,栖息着很多珍稀动物。为此,电站的工人们在开工前先转行当起了生态环保员,把施工区内的近3万株珊瑚移植到邻近人工岛水下的岩石上,每年还要给珊瑚至少做四次“体检”。 到了海龟上岸产卵的季节,工人们总会贴心地调弱厂区灯光,并对海龟们进行保护和监测。中国建设者们化身“梦想工程师”,用实际行动守护了这方荒漠中的“动物天堂”。 在距离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数十公里远的一片沙漠上,一排排整齐挺立的光伏面板在蓝天下迎着阳光格外耀眼。这是中企投资和承建的艾尔达芙拉PV2太阳能电站,占地面积约21平方公里,相当于30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总装机容量2.1吉瓦,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电站。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使用了先进的双面光伏组件,光伏板面向着滚烫沙地的一面,也能吸收并利用反射光发电。相比单面光伏组件,它的发电量能高出10%至30%。3万套追光支架,保障了光伏板在白天任何时刻都以最佳角度面向太阳。 沙漠中难免刮沙扬尘,光伏板表面脏了、影响发电效率了怎么办?不用愁,中企研发的无人化管理系统会及时发出提示,剩下的工作,就交给自动清洁机器人。400万块光伏板,是荒漠中开出的“机械向日葵”,它们输出的绿色能源,能满足阿布扎比16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在匈牙利,一座由中企投资打造的欧洲最大动力电池工厂正在顺利建设中,它位于匈牙利第二大城市德布勒森,项目总投资73.4亿欧元。新工厂电池产能达100吉瓦时。工厂落成后,车间将生产新一代更安全、更高效的电动汽车磷酸铁锂超充电池。这款电池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而其满电有效续航里程更是能达到700公里。有了它,欧洲消费者基本就能和里程焦虑说“再见”了。 “一带一路”跨山海,10年来,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在高山之巅,大海之滨,荒漠之中,“绿色”,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美好画卷中的一抹鲜亮色彩。
  • 《比亚迪超越松下,动力电池中国军团强势霸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3
    • 这并非比亚迪近年来第一次超越松下。 近日,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最新数据出炉,中国军团以绝对优势霸榜。 据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合计53.5GWh,较上一年度增长超过100%。其中,宁德时代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分别为18.4GWh和34.4%,而LG新能源电池出货量为7.4GWh,市场份额约为13.8%,比亚迪以11.9%的市场份额超越松下位居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机构出具的2月份全球电池出货量数据中,比亚迪虽以微弱劣势位居松下之后,但宁德时代仍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中创新航超过了三星SDI,排名前十共有6家中国电池制造商上榜。另据此前数据,截至2021年,宁德时代已连续五年稳坐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宝座。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下游需求旺盛,随着日韩电池企业产能的放量,行业竞争将愈发激烈,届时行业座次也将出现一定变化,但中国电池企业仍会在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国内市场将保持市场份额领先优势,并会在全球版图中扩张”。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强势崛起 这并非比亚迪近年来第一次超越松下。 根据SNE Research公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显示,2021年10月,比亚迪以172.4%的增幅超越松下,位列第3。与此同时,LG新能源在装机量及市场份额方面也被宁德时代远远甩在身后。 有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松下等日韩电池企业技术及产品并不比中国企业差,之所以近一年来市场份额接连下滑,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有地区政策原因外,其自身的布局、市场需求变动也是重要因素。 以松下为例,早前松下主要侧重于消费电池领域,2010年后转向动力电池领域,并不断在欧美、日本、中国市场进行布局。得益于在电池领域的多年耕耘,松下市场份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先全球。 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前后。这一年,工信部制定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业界俗称“白名单”), 松下、LG、三星等海外电池企业未能进入这一目录,一定程度也错失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红利。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上述“白名单”的助力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得到了更多发展的窗口期。华创证券数据显示,松下市场份额在2015年至2016年还是全球第一,2017年末便被宁德时代远远甩开,屈居第二。 与此同时,2018年,作为特斯拉的电池独家供应商,松下与前者经历数年蜜月期后开始出现一定嫌隙。2020年,松下无缘特斯拉中国项目,取而代之的是宁德时代与LG新能源。 根据相关机构数据,松下装机量2019年仅次于宁德时代,位列行业第二。2020年第一季度,有了特斯拉助攻的LG新能源正式超越松下,2020年末,松下全年电池装机量落后宁德时代与LG新能源,位居行业第三。 202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启疯狂序幕,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暴增,磷酸铁锂电池热度也在攀升,逐渐显现出与三元锂电池分庭抗礼的局面。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最新数据,今年3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24.5GWh,同比增长175.3%。1-3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1.3Gwh,同比累计上升120.7%。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累计21.4Gwh,占总装车量41.6%,同比累计上升54.4%;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累计29.8Gwh,占总装车量58.2%,同比累计上升217.9%。 但松下、LG新能源等日韩企业由于发展规划略为保守,旗下产品也多单押三元锂电池,对中国市场的需求爆发反应不及,只能眼见市场被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瓜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等企业便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壮大,而比亚迪也顺应市场变化开启超越松下之旅。 争抢行业未来话语权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排行中,LG新能源位居第8,松下不在前15之列。 “如今中国的动力电池商已具备了相当能力,能够与日韩企业并驾齐驱,这也是特斯拉、奔驰、大众等跨国车企敢于给国内电池商下订单的原因。”对上述现象,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另有资深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中国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产能也大,而且整个产业链非常齐备,多种因素相加超越日韩并不奇怪”。 动力电池整个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金属及非金属材料;中游动力电池组成部分,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和结构件等;下游动力电池主要生产厂商及配套车型等。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当前锂电产业各个环节,中国几乎都出现了行业龙头公司。比如动力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主营电解液的天赐材料,容百科技与贝特瑞分别专注于电池正极与负极,赣锋锂业、天齐锂业、格林美、洛阳钼业、华友钴业等拥有海量的矿产资源。 从1870年至今的150年时间里,电池产业经历了五次核心技术革命,整个产业的技术主流路线也从铅酸电池、镍铬电池、碱性电池、镍氢电池过渡到了锂离子电池,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业格局。尽管当前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强于日韩等国,但这只是阶段性的。 “一定要有一个稍长远的规划,2025年会怎么样?2035年我们汽车行业应该会是什么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此,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也思考过。日前,有资深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前的动力电池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日新月异,如果稍不留神,就很可能落后行业。锂离子电池虽是当下主流,但其技术演变几乎摸到天花板,在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背景下,行业也迫切呼唤更先进的动力电池技术出现。 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中,目前固态电池被普遍看好。据了解,全球多个车企和电池厂家布局了固态电池领域,其中包括丰田、宝马、大众、LG新能源、松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 此外,不少国家也将固态电池作为锂电池未来发展方向,并在政策规划中给与一定支持,这其中包括日本、美国、德国、中国等。2019年12月,我国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加强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的要求,首次将固态电池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到2030年,我国液态电解质将演变为固态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