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被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广泛使用。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这种效应在开放获取运动和扩大信息获取途径的背景下的变化程度。引用是科学奖励体系中最普遍和基本的学术认可形式,因此,科学家们有动力引用他们同行的工作。本研究假设马太效应在科学中可能不再起主要作用,并使用引用作为衡量这种效应的代理变量,计算了1901年至2016年间诺贝尔奖得主重要出版物的引用波动。结果显示,1980年后发表的出版物的引用变异系数较之前较小。化学领域的引用中位数高于物理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此外,1980年后发表的出版物中有超过90%在获奖前就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而1940年至1980年和1900年至1940年的比率分别为84%和75%。此外,出版物与获奖年份之间的时间范围也对这一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该研究表明马太效应的幅度可能会减小,这提醒我们如今大多数研究人员会认识到科学突破在其早期阶段的重要性。
公元前500年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取于有者,以与无者。”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Merton, 1968)创造了“马太效应”这个术语;该名称源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根据默顿的观点,由于过去的杰出贡献所获得的声誉奖励而导致的地位突然变化将导致这些贡献在未来的可见度上相应地跳跃。因此,当作者获得一项声誉奖励后发表的文章将比尚未获得奖励时获得更多的引用次数,因为更高的可见度将导致更多的引用(McGillivray & Astell, 2019)。研究人员已经调查了是否获得声誉学术奖项与更高的后续研究产出和地位相关(Chan等,2014),并探讨了经济学中的制度性马太效应(Medoff, 2006)。
引用是科学奖励体系中最普遍和基本的学术认可形式;因此,科学家们有动力引用同行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优先权的争夺和对科学评估的需求促使研究人员在工作时间之外和深夜阅读论文(Wang等,2012)。当同行的研究和相关工作在线发表时,科学家更有可能及时关注它们。在这个假设下,马太效应可能会减弱。本研究分析了1901年至2016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关键出版物,探讨了他们在获奖前后的引用波动情况。
马太效应对引用的影响
在他的经典论文中,默顿(Merton,1968)基于Zuckerman对诺贝尔奖得主的访谈提出了一个概念。他指出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了科学的奖励和传播系统。在奖励系统中,著名科学家因其对科学的贡献而获得不成比例地更高的荣誉,相对而言,知名度较低的科学家则较少获得此类荣誉。同样,在科学的传播系统中,当一项科学贡献由一位高级科学家介绍时,它的可见度会更高。
关于马太效应的文献已经证明了其在多个领域的解释价值,并且有大量关于马太效应的研究集中在引用次数上。一些研究者(郭等,2011年)认为,诺贝尔奖获奖文章的累积引用次数在获奖后会增加。这是基于2003年至2008年获得物理学和化学学奖项以及2006年至2008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科学奖项的37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数据。此外,弗兰德森和尼科莱森(弗兰德森&尼科莱森,2013年)指出,赢得诺贝尔奖不仅会增加获奖者的专著引用次数,还会增加其参考文献的引用次数。他们在探索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奥曼的出版物时,将这种现象称为引用链的“涟漪效应”。另一项研究由麦凯布和巴布齐兹泽(麦凯布&巴布齐兹泽,2020年)实施,以研究经济学诺贝尔奖宣布如何影响对得奖者出版物的关注。在分析了1956年至2010年间5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1,171篇获奖前文章以及基准论文后,作者发现与获奖前相比,年度引用次数增加了约23.3%。此外,奖项对外行人引用的影响超过了内行人引用的影响。然而,一些研究人员持有相反的观点。
诺贝尔奖文章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诺贝尔奖文章,探讨其特点和影响。首先,我们将介绍诺贝尔奖的历史背景和评选标准。其次,我们将分析诺贝尔奖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人类进步的贡献。最后,我们将讨论诺贝尔奖文章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提到,他的全部财产应该授予那些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人:三个用于科学,一个用于和平倡导者,一个用于文学。第一个诺贝尔奖是在1901年颁发的。目前,诺贝尔奖被认为是科学成就的巅峰。
几十年来,对NPs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的热门话题。科学家们探索了睡美人的特征(江力和施,2016年;叶和Bornmann,2017年),基础科学突破(梁等,2022年;胡和鲁索,2016b年;梁等,2020a年,2020b年;徐等,2022年),以及成功或创新(陈等,2017年;王等,2019年),都是基于NPs的研究。在上述研究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NPs - 一些学者将诺贝尔奖得主所写的所有文章视为NPs(梁等,2019a年,2019b年;闵等,2018年),而其他人则将作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出版物视为NPs(李继超等,2019年,2022年;席等,2021年)。
胡和鲁索等人(Hu & Rousseau, 2016a, 2016b)根据引用次数和期望之间的差异将研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引发文章的直接引用次数较少,但第二代引用次数较多;第二种是在发表后立即被广泛引用的文章。通过对2020年物理、生理学和医学领域的31篇名词短语进行调查,他们发现约70%的名词短语是引发文章,而在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10位获奖者中有9位的文章是在2011年之后发表的引发文章(Xi等,2021)。
作者(Liang等,2020a,2020b,2019a,2019b;Min等,2021)运用创新扩散理论研究了NPs在出版初期的扩散广度,并发现大多数NPs在该阶段影响了更多的学科。因此,这是可行的。
引文行为理论
1927年,在美国波莫纳学院的化学系,Gross开始使用引用次数来评估科学研究成就。从那时起,引用分析已被用于评估科学技术政策和学科发展(Bornmann&Daniel,2008; Gross&Gross,1927; Liang等,2018)。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使用引用作为评估科学家、机构、论文等影响力的指标,科学家的引用行为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Cronin,1981; Nigel Gilbert,1977)。总之,科学家的引用行为包括:纪念先驱者、肯定作品、提供背景材料、批评他人的作品等。然而,准确的引用行为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问题。
根据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引文规范理论,引文行为意味着对同行工作的认可,只有对科学研究有帮助的文章才能被列为参考文献。因此,引文行为是研究人员在经过仔细考虑后的重要正式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学术界遵循的规范(Goodwin & Garfield, 1980; Small, 2004)。此外,它代表了文章的重要性或受欢迎程度。在大多数领域中,论文或作者的引用次数与同行认可程度呈正相关(Franceschet & Costantini, 2011; Wainer & Vieira, 2013)。基于这一理论,Clarivate Analytics的王林(Wang & Yue, 2019)表示,从1970年到2019年,WoS数据库包含了近4600万篇论文,但只有两篇被引用超过10万次,而超过200篇论文被引用超过1万次。他们认为这些论文在同行中被广泛认可,是受欢迎的研究成果。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引用行为首先是一种修辞和说服工具,其次是影响(Cozzens,1989)。根据这一理论,引用行为具有修辞和影响力的双重属性。它位于科学界的修辞和奖励系统的交叉点上,因为它同时反映了这两个系统的影响。在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时,学者们需要轶事来证明他们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之间的差异。他们需要考虑研究是否符合读者的传统价值观和逻辑,以使其更具说服力。其次,引用被视为科学界的“货币”或“声誉”。因此,最近的研究(Teplitskiy等,2022)从主观和修辞的角度探讨了引用的影响,以及引用的重要性或情感极性(Aljuaid等,2021)。
总之,对科学活动中“马太效应”的广泛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相关研究并不一致。大多数基于小数据集的研究缺乏对该效应的深入分析。例如,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的大小在近年来是否发生变化,还是一直保持一致?这成为本研究的起点。